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 、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识负数
1、 玩游戏:名称:《说反正话》 师生互动:玩《说反正话》的游戏。 2、 引发知识冲突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3、师生共同交流比较,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人们为了记录方便,在数学中就规定了这种符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自主探索、感知负数
1、 出示新疆吐鲁番的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一,零上13℃和零下3℃是什么意思?怎么表示?
①巧用温度计,深入认识负数
②小组活动:创造符号 ,感知负数,通过交流对比确定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用“ + -” 号表示。
③课件出示一组温度,读读写写,进一步强化负数的使用方便。 3、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二,海平面以下155.31米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讨论突破:海平面是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的分界点。
4、 利用数字卡片,探究0的问题。师生互动学生进一步掌握负数的意义并比较大小。
5、 结合认识正负数的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利用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四、回顾总结
对知识的回顾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五、反思
负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六、板书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正数已经非常熟悉,“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课程资源来认识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2、四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3、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4、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 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
5、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认识负数》效果分析
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决不是一种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乃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有效途径。]
整节课时,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进步,时刻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学生都会感觉亲切。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采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全体评价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辩论时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各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比,科学实现了与学习评价的有机联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环境和支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实现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分析与评述;这是一个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案例。现在,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提出多媒体课件的价值应该定位于支持教学实践。而多媒体课件的价值目标则要定位在支撑教学实践。 回顾和总结,从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上看,教学过程不外乎,1、教学引入阶段,2、教学探索与建构阶段,3、教学训练阶段,4、教学总结阶段。多媒体课件更多的在教学探索与建构阶段、教学训练阶段和教学总结阶段。支持教学实
践,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的实践水平的提高,完全能够做到支持教学实践。符合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规律,具有学科课程的科学性、方法性、更加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等。那么,多媒体课件应用和多媒体教学实践的价值目标确定在支撑教学,就不难理解和接受了。
《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中国的热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情景,利用其数学信息,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熟悉的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学生在学习《认识负数》知识之前,已经系统认识了自然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正、负数比较陌生,但是对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不陌生。基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本章内容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融陌生的知识于熟悉的生活之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
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六、教学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采用课件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
2、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七、教学建议
1、学习第一个红点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经历个性化表示零下温度到数学地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过程,了解正负数在表示温度时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这是单元学习的基础,要用足时间,为学生迁移学习第二个红点的内容奠定基础。 2、第二个红点的学习要适当放手,促进迁移;适时讲解,提升认知。 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进一步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借助直观支持,初步感知负数的大小。
负数的大小比较,在小学阶段只要借助直观初步了解就可以了,不要补充抽象地比较负数大小的题目。
5、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不要随意增加难度。
课标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为主,以教材上的为主,不要随意增加难度。
6、要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不但使学生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会将负数 在具体情境下,能说出一个负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补充习题
1.一个物体可以左右移动,如果向左移动12m记作-12m,那么+8m表示该物体向 移动了 m。
2.下面是清凉水库8月2日至8月6日的水位情况。 8月2日 低于警戒水位12厘米 8月3日 高于警戒水位5厘米 8月4日 高于警戒水位10厘米 8月5日 高于警戒水位4厘米 8月6日 低于警戒水位3厘米
超过警戒水位用正数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用负数表示。请填写下表。 日期 水位情况(厘米) 3.在下面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
-2.5 2 1.5 -0.5 -3 -1.5 3
-1
0
1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8月5日 8月6日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教学《认识负数》这节课时,我的设计思想是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效率高的特点。
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 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再教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认识负数》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课标解读 负数的引入是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扩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只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仔细研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是一个与“正数”的意义相反的数学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对生活中完全相反的事物数量的刻画,如进与出、上与下、进与退等。显然,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负数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概念以后,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正确把握课标要求的“度”
要把握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负数提出的要求,一是限定在了解的层次,并且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了解。也就是说,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如,可以利用气温的变化来体会负数,零度以上的用正数表示,零度以下的用负数表示。这样就有了“零上5摄氏度”用+5℃表示,“零下5摄氏度”用-5℃表示。也可以把收入的钱用正数表示,支出的钱用负数表示。“收入100元”就是+100元,或者100元,“支出100元”就是-100元。显而易见,这里不出现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同样,关于数轴的认识,教材也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