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10-25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5年3月 第t2期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 TEACHING FORUM Mar.201 5 N0.1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裘慧冬,徐一梅,陈珊珊,潘玲雁,吴央,吴茵茵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 法,对杭州师-范-大学50i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角色类型、是否受 老师重视、参加集体活动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关联( ,o.05)。结论:学校、家庭应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双性 化性别角色类型,加强对学生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d--9324(..2015)12-0066-03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满足自 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需要的能力,是人赖以 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思 想、道德、知识、技能的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社 会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 成长与事业的成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 性别角色测量工具,信效度较高 根据BSRt的评分标 准,计算总体样本在BRSI男性度、女性度分量表上的 得分;结合目前广为使用的中位数法,计算出总体的 男、女性度得分中位数。男性度得分中位数为4.4,女性 度得分中位数为4.9。按上述分类标准将501名被试者 进行分类,其中,双性化182人,男性化73人,女性化69 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学校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 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人,未分化177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6.3%、14.6%、 13.8%%、35.3%。(2)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由郑日 昌教授主编,是目前最常用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 具,信效度高。共有20个项目,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 、对象与方法 能力越强。其中:35~40分属于社会适应能力很强、 29—34分属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属于社会 适应能力一般一6~16分属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 以下属于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三)统计分析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师 范大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将所有专业分为文 科、理科、艺术、体育、医学、工科六大类,然后运用随 机数字表从每大类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专业,再在该 专业I 3年级的每个年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级 对选中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 计分析,包括采用11检验、秩和检验、多重线性回归等 统计学方法分析性别角色类型、性别、专业、年龄等因 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P<0,O5为检验水准。 二、结果 班级的学生做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5o4 ̄,回收 问卷52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9份, 共获得有效问卷 501份,有效率为96.3%o其中,男大学生147人,女大学 生354人;理科113人,文科71人,工科83人,医学i30 人,体育、艺术类104人;城市学生204人,农村学生297 人;独生子女235人,非独生子女266人;平均年龄为 19.8±1.4岁。 (二)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为 8.167± 13.64。对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o不同性别角色的得分 按双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依次降低,且经过 除基本信息如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专业、生源 地、家庭情况等信息外,问卷调查使用到的量表有: (1)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由贝姆编制,是目前最常用的 多重比较,NSK检验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的社会适应 能力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资助(CX2013l17);杭州师范大学“挑战杯”项目资助(1183XXW202);杭州市 科技计划项目医疗项目资助(20120633B29) 作者简介:裘慧冬(1991'),男,浙江绍兴人,医学学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吴茵茵。 一66— 2O15年3月 第12期 教 督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 ̄NG FORUM Mar.2Q1 5 NO.1 2 l=P<0.05),其他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p>O,05){ 不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大学生,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 受老师重视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 } 义(臻秘《》01);对其他因素如性别、专业 、是否独生子 师重视的大学生,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经 女、是否师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也进行了单因素 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 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P>O:05) 。. 组别 双性化 社会适应能力tx S 11.66±14.38 F( ) P值 性另q角色类型 男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 8.44±14.56 一 4.58±12.38一 0056 .0.994 5.86±12.13 是香受教师重视 足 、 否 -t0.493±14O64 5 222±IR.408 4365 .0d01 参加集体活动程度 经常参加 不经常参加 9527±15.530 .4.406±12.644 3.758 qD1.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一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因变 结果一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0本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优于 男性化 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 因此.,双性化个体在社 会适应能力上得分最高 社会适应能力最强,在社会 适应角度方面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类型 这与国内外 研究结论相一致。贝姆认为,属于双性化的个体能适 量,以性别、年龄、性别角色类型(设置哑变量,以双性 化角色类型为参照组)、专业(设置哑变量,以工科专 业为参照组)、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师范生、是 否受老师重视、参加集体活动程度等因素为预测变 量,进行多重线 Imm]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性别、专 业、来源地、年龄、是否师范生、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 应更多的人际情境。李少梅的研究发现,在适应水平 上,双性化个体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分析可能 原因是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同时具备了男性化和女 性化的心理特征,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这两种相 反的行为处事方法,因而当处于不同的情景时,可以 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 会 与社会适应能力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O.05);而 性别角色类型、是否受老师重视、参加集体活动程度 这三个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 l (P<0.05)。以双性化角色类型为参照组的其他性别 角色类型、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受老师重视都与大学 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即双性化程度 越高、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受老师重视的大学生,其社 会适应能力得分低,社会适应能力强。 表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自变量与常量 女性 年龄 此外,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 力要高于不经常参加的大学生。这也与章鸣明和朱蓉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主要原因为:(1)集体活动 可以使参与者体会到团队精神,增加团队意识,提高 个体与他人和平共处的能力;(2)集体活动为参与者 提供锻炼组织和交际能力的平台,使其愉悦、不孤独, b值 标准母值 t值 .0.4 P值 0.96 .0.O6 .0 00 -0.68 -0.07 .O.15 0.88 男性化 2.60 —0.68 .1 40 O.16 利于培养个体外向、积极乐观的性格;(3)集体活动中 的竞争环节,可以锻炼参与者的反应能力和抗挫折能 力。因此,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研究还发现,受老师重视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 能力高于不受老师重视的大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 是由于受老师的重视,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 女性化 来分化 理科 6.09 .O.15 .5.04 .0.17 0.40 0.01 .3.18 <0.001 .3.54 <0.001 0.17 O 86 文科 医学 .0.44 -0.01 .0.93 .0.O3 —0.16 0,61 .0.49 0.83 艺体 农村 .3.28 .0.01 .1.40 .0.51 .0 20 0 02 —1.05 0.29 通,这样往往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养成良好 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研究未发现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间存在有统 计学意义的关联。张译允发现社会适应能力在不同专 业学生间存在差异,其认为理科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 非独生子女 非师范生 受老师重视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0.33 0 59 O.O1 O.02 O.25 0.45 O.8O 0.65 3.74 .0.13 .3.41 .0.11 .2.95 0 003 .2.40 O.01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值均数 为8.16,标准差为l3.64,说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其整 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当代大学生 越来越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懂得主动改 的行为从而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结果有别的可能原因 是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越来 越被重视,文科、理科、工科、医学和体艺专业学生的 素质能力差距将逐渐缩小。因而,专业对社会适应能 力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低。 变自己来适应社会。标准差较大,可能原因是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 一 一本研究也未发现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与社会适 应能力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独生子女因素属于  2015年3月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Mar.2O1 5 第12期 NO.1 2 家庭因素中的家庭环境因素。刘一霞、叶陪珍的研究 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是否独生子女具 有相关性。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的 不同与测量工具的差异。 因此,社会应加强开展双性化性别教育。在学校、 [5】石达友,贾伟新,陈晓梅,周泉鹤,易琳,刘红斌.加强社会 实践活动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科技创业月 刊,2008,(3). [6]李卫平.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U].黑龙 江对外经贸,2011。(05). 家庭的教育中,引导孩子从小建立双性化性别角色类 型,增加与异性交流的机会,加深男、女生两个群体之 间的相互了解,避免极端倾向,促进大学生选择双性 化的性别角色类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摒弃封 [7】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2003. [8】章鸣明,曹召伦,顾晨龙,汪凯.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 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Ⅱ】.卫生软科学,2012,(10). 【9】朱蓉.体育运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的调查研究及分析Ⅱ].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 建思想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做到对孩子一视同仁,以 利于他们的发展。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 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多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公平 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家庭应 加强合作,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让学 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团队精神,增加团队意识。提 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0]张译允.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I].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6). [11】刘一霞.烟台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济 南:山东大学,2008. 【12]叶培珍,胡瑜洁,卢鹃,钟潇涵.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 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 校为例Ⅱ].卫生职业教育,2012,(5). [1】韩爱晶冲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 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Mike Briley,Chantal Moret.Improvement of social adapta— tion in depression with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13】刘艳,许佳君.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U1.高教 高职研究,2007,(10). [14】胡利娜,马靖芳,武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Ⅱ1.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15】罗秉广,陈晓光,袁海生.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 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16】余小呜,王凯,叶广俊.关于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U】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4). inhibitors[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0,(6).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柯梦婕,赖钱娥,黄丽丽,陈雪银,郑婷婷.大学生社会适应 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Ⅱ1.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58. 一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