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策科学复习

2021-09-28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一、 名词解释(4分,16分)

英文两个:

1. policy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problem-solving,explicitly normative.

2. Policy analysis: the disciplined application of intellect to public problems.

3. Policy cycle:”stage heuristic”,is a political process through which most public policies pass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lifetime. Is often viewed as a “vonveyor belt”.

4. Kuhn’s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the natural sciences progressed,they amassed(积累,收集) a body of ever-changing theory.Scientific advances were not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acts,but rather on a dominant paradigm used in any specific perio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under study.Rather than refuting previous theories,each paradigm would build upon the body of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heories.Once a paradigm was accepted by consensus among current scholars,it would last as long as it remained useful.Ultimately it would be displaced by a more relevant and useful paradigm,this process of replacement was Kuhn’s Specific Revolution.

5. Policy universe:Afundamental unit containing all possible international state,social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ing a specific policy area.

6. Policy subsystem:A space where relevant actors discuss policy issues and persuade and bargain in pursuit of their interests.

7. Counteracting:growth in the size,scop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over the years prevents generalist politicians from controlling.

8. Prime mover(发起者,原动力) in the policy respone:problem structuring is a central guidance system or steering mechanism that affects the success of all subsequent phases of policy analysis…policy analysts…fail more often because they solve the wrong problem than because they get the wrong solutions to the right problem.

9. Problem:substantial discrepancy between what is and what should be.

10. Problem Recognition:According to Kingdon 1995,problem recognition is often stimulated by widely agreed-upon indicators and routine monitoring that turns up discrepancies or patterns that hint that something is amiss(出了差错的).

11. Policy images:a mixture of empirical information and emotive appeals that explain the issue and justify the public policy respone.

12. Attention Cycle:explain how policy problems evolve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by Downs.Public attention rarely remains focused to any one issue.

13. Punctuated Equilibrium(间断平衡):convey a process that

simultaneously combines ong stable periods of policy consensus followed by bursts of change around new issues and new policy images.

14. Incrementalism(渐进主义):seem to describe most budgetary decision-making in Western democracies,less useful when encounter some considerable shock:a war,crisis.

15. Policy design: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and delivering outcomes through the chosen policy instruments.

16. Policy tool or instrument:an identifiable method through which collective action is structured to address a public problem.

17. Policy implementation:implem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 government program into effect;it is the total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 legal mandate(授权),whether an executive order an enacted statute(法规),into appropriate program directives and structures that provide services or create goods.

18. Policy evaluation:policy evaluation refers broadly to the stage of the policy process at which it is determined how a public policy has actually fared in action.It involves the means being employed and the objectives being served.

中文两个:

1. 什么是政策过程?

从政治系统论看,政策过程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以及政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政策系统呈现的动态运行过程;从政策过程的是只看,政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2. 街头官僚的概念:

街头官僚,也称街道层官僚,指那些在其工作过程中直接与市民互动的公共服务人员,以及对任务执行具有实质性判断力的公职人员。

3.一线公务人员的概念

那些处于履行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行政机关的基层部门中,直接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公务人员。

4.什么是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指公共政策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政策评估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的质量、效益、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决策质量,保证政策目标实现。

5.解释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经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发现政策问题已经解决、政策效率低下或政策实施引发重大不良后果等,导致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采取措施和手段,终

止不必要的一种政策行为。

6.政策周期的概念。

政策周期的内涵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表明新的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7.政策变迁的概念。

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行及政策结果的信息之后,需要对政策去向做出维持、延续、调整还是中介的判断和选择,而政策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统称为政策变迁。

8.政策转移

一个政治体系的政策、行政配置、机构和思想观念被其他政治体系用以发展其政策、行政配置、机构和思想观念的过程。政策转移与政策扩散在本质上无实质性差别。

9.政策学习

政策学习就是根据过去的政策的后果和新的信息,有意识地调整政策技术和政策目标,从而达到最终治理的目标。

10.政策网络

政府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共同的利益或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建立制度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使参与者的政策偏好或政策诉求得到重视,以便增加彼此的政策利益。

二、 简答题(10分,40分)

英文一题:

1. What do you think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policy is?

Intelligent decisions

Consistency

Framework

2. Types of public policy?

Theodore Lowi:distributive policy;redistributive policy;regulatory policy.

Joseph.Tewart.Jr and etc:

Liberal VS conservative

Substantive VS procedural

Material VS symbolic

Collective VS private

3. Approaches to policy analysis?

the process approach

the substantive approach

the logical-positivist approach

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he phenomenological or postpositivist approach

the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he normative or prescriptive approach

the ideological approach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4. How does a political system respond or adapt to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order to maintain stability?

All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adaptive or open system that are integral parts of their environment,they must adjust to changes in their environment if they are to survive.In turn,almost all of their decisions and actions affect their environment.

5. The policy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gime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system

6.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nations are not affected equally

new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from policy experiences of others

accelerate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 effects of events elsewhere

international actors

individuals working as advisers or consultants to national governments

member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authority und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regulate their members’ behavior.

7. How do international actors and orgs affect policy making?

involvement

expertise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nature of the policy subsystem

8. Who sets Agendas?

the Elitist Perspective:business,military,and political elites;

the Pluralist Perspective:Interest groups dominate the agenda-setting process

the subgovernment Perspective(subsystem,iron triangle and cozy little triangle):congresspersons;agency bureaucrats;clientele groups.

9. The mixed-scanning strategy to this example?

a particular procedure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llocate resources and provide guidelines

avoid missing obvious trouble spots in unfamiliar areas.

10. How to secure a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no insurmountable external constriants

adequate time and sufficient resources

required combination

valid theory

dependency relationships are minimal

agreed objectives

correct sequence of tasks

communication

compliance

11. Implementation Models.

Top-down

It usually views policy process as a series of chains of command where political leaders articulate a clear policy preference which is then carried out at increasing levels of specificit as it goes through the administrative machinery that serves the government.Intend to generate an optimal or maximizing match between political intent and administrative action.

❖Bottom-up

This more empirical approach is to begin with all the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involved in implementing programs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survey research thei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their implementation stategies,and the network of contacts they build.

12. Who does evaluation?

Bureaucrats-executive branch

politicians whithin government-congressional branch

privat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the communications media

pressure groups

public-interest organization,menbers of the public

中文三题:

1. 简述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

政策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政策科学阶段、政策科学形成阶段和后政策科学阶段。前政策科学阶段,是政策科学的起源与孕育时期,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之初。随着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的出版,政策科学开始形成,并出现“政策科学运动”;而随着后实证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政策科学的发展步入了后政策科学的时代。

2. 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贡献有哪些?

第一、 形成了五大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全面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渐进主义模式、混合扫描模式和最优化模式;

第二、 形成了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如拉斯韦尔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情报、建议、规定、形式、运用、评价和终止

3. 谈谈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的特征和内容。

第一、 重视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二、 重视民主和公民参与。形成了参与性政策分析、政策辩论和政策对话等理论。

第三、 关注政策分析的政治属性

第四、 强调政策分析家的职业伦理规范。

4. 政策活动者包括哪些?

一般讲政策活动者分为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和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两大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执政党,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大众传媒和思想库。

5. 简述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理论。

托马斯认为在面对不同的政策问题时,公共管理者应允许和选择怎样的公共参与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如何选择有效的决策方式吸纳不同程度的公民参与,托马斯在模型中构建了五种决策参与途径。

第一、 自主式管理决策;

第二、 改良式自主管理决策;

第三、 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

第四、 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

第五、 公共决策。

在确定了公民参与程度后,就要选择相关的参与技术来实现公民参与,托马斯将这些技术分为一获取信息为目的、以增进政策可接受性为目的、当代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三大类。

6. 如何看待现代社会非官方政策活动者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 我国的利益集团自改革开放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重要力量,影响公共决策的制定。我国利益集团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的特点,特权集团、资本集团和只是集团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相互之间的流动甚至转化,这些强势的利益集团郑形成强大的“压力集团”,使原本已经分化的社会结构固化;此外,我国的弱势利益集团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组织形态和固定的组织体系。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在于表达部分公民的需求,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

第二、 公民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还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法化。但也有一些消极作用,如:知识局限和代表利益有限性。

第三、 大众传媒是民主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大众传媒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控制,还表现在公共政策周期变化中。

第四、 思想库的成熟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对现代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

7. 简述政策网络的理论传统。

早期的网络分析主要试图解释政府机构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后来政策网络被用来分析一个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关于政策网络模式研究,可以分为美国学派、英国学派和德国、荷兰学派。美国学者对政策网络的研究是以政策子系统的研究为起点的,从微观层面研究政策过程中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尤其是利益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政策网络研究主要定位于中观层次,将政府网络视为一种利益中介模式。研究强调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关系的连续性或者所谓的“利益集团的协调”。将政策网络中的参与者主要界定为行政官员与政策利害关系人,重点研究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利益集团之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结构关系对政策后果的影响。

德国和荷兰学者把政策网络模式定位于宏观层面,政策网络被用来描述、分析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政策网络是在政策决策、方案规划和执行能力分散于广泛的私营与公共主体背景下的一种政策动员的机制。

8. 简述政策工具研究沿革及趋势。

当代国外的政策工具研究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工具至上论阶段,认为工具的性质够早了政策过程的路径,政策工具的特性决定了实施的效果;

第二、 政策工具的多种研究途径阶段,政策工具知识决定政策过程轨迹的影响要素之一;

第三、 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政策工具研究阶段,注重与新公共管理相适应的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研究以及政策工具的绩效评价研究。

9.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 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所期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第二、 政策资源。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目标的条件;

第三、 目标群体。指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

第四、 政策执行机构。

第五、 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

10. 如何构建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

第一、 布鲁斯.多尔恩模型。任何工具理论上都可以实现任何选择的目标,但政府会选择强制性较小的工具,除非受到某种力量推动;

第二、 克里斯托弗.胡德模型,工具选择取决于国家目标和国家资源的性质,以及作为对象的社会行动主体的组织和能力;

第三、 林德和彼得斯模型。把政策工具的特征、国家的政策风格和政治文化及社会分裂的程度、相关机构及其组织文化和问题环境看作工具选择的形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第四、 斯蒂尔曼模型。不同国家类型导致工具选择不同;

第五、 林格林模型。从治理模式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关系的角度构建了这个模型;

第六、 阿里奥模型。政策工具的选择带有政治性;

第七、 豪利特和拉米什模型。用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将上述四大类工具联系起来。

11. 如何确定政策工具效力评价的标准?

第一、 有效性,即社会效益,是判断政府公共行动是否成功最为重要的标准;

第二、 效率,关注结果和成本的比率;

第三、 公平性,基本的公平和再分配的公平。

12. 如何评价政策过程阶段论?

作为一种盛行20年之久的理论,政策过程阶段论对政策科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其优势有:第一、制定常常伴随上述活动顺序;第二、有序的方法可以变化;第三、描述了政策过程动态和发展的方面而不是静态的平面;第四、有序的方法不受文化的限制。其局限性:第一、这一模型没有提供因果解释,没有解释驱动政策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缺少预测能力;第二、过于简化了繁杂的政策过程,降低了解释效率;第三、缺乏实证基础。

13. 简述政策过程的几种新理论框架?

第一、 制度理性选择框架,焦点在于制度规则是如何改变由物质上的自我利益所激励的自觉理性个人行为。主要功能之一是为行动者的行为做出解释与预测;

第二、 多源流框架,探讨了问题是如何引起政府官员关注及决策据以选择的备选方案是怎样产生的;贯穿组织的有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

第三、 倡导联盟框架,指具有某种共同信仰体系、长期协调行动的政策行动者群体;这个框架认为,当人们对某个重要的政策议题加以关注时,就会形成一个有关该问题的政策子系统;

第四、 政策扩散框架,指一项政策或理念创新经由不同渠道,在不同主题之间被相互借鉴、采纳或不予采纳的过程。政策扩散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区域扩散。

14. 政策执行包含哪些基本功能活动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15. 政策执行要坚持什么原则?

有些学者概括为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追踪决策原则、实践检验原则;

有学者则概括为严肃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我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6. 街头官僚的六个典型特征:

第一、 处于政府“金字塔”的最底层,数量庞大;

第二、 直接面对公众;

第三、 面临资源和公众期望的双重压力;

第四、 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第五、 政府形象的最直接体现者;

第六、 决定具有分配和再分配的属性。

17.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

第一、 个体利益,通过工作获得适当的物质利益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 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来源,信息传递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

第三、 认知差异,由于知识结构、官僚等级和工作环境三方面认知模式的差异,街头官僚一般会尽心再决策。

18. 我国一线公务人员在运用自由裁量权时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 执法方式不当,如城管暴力执法;

第二、 目的和手段混淆,为达目的滥用手段,把执行目的当做手段;

第三、 缺乏公平性和透明度,不同人不同处理方式;

第四、 以权谋私,追求个人私利。

19. 四代政策评估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阶段:关注效果的政策评估,强调的是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二阶段:使用取向的政策评估,关注的是评估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分析。

第三阶段:批判的政策评估,关注的是政策价值取向,即政策所体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第四阶段:建构主义取向的政策评估,关注的是政策评估过程中的多方需求、多元互动,综合了对政策效率、政策公正性的共同关注,以及多种评估技术和方法运用的综合性评估。

20. 简述政策评估标准和方法?

第一类:政策系统的评估标准,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政策工具四个方面,如合法性、合理性、适当性、有效性、回应性、适宜性、充分性、社会发展总指标等;

第二类:政策过程的评估标准,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和终结等,如执行能力、反应度、充分性、适当性、公众参与度、可预见性、程序公正性、可行性、执行力、政治可接受性、经济可承受性、社会可接受性、政策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类:政策结果的评估标准,包括效率、效益、效能、工作量、公平性、充足性、回应性、适宜性、绩效、有效性、生产力。

根据政策评估对象,可以分为政策系统的评估方法、政策过程的评估方法和政策结果的评估方法;根据分析手段,可以分为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

21. 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型?

第一、 弗兰克.费希尔的政策评估逻辑模型,分析了评估公共政策方法论框架的四种讨论形式,即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

第二、 韦唐的10种政策评估模型,包括目标获取模型、附带效果模型、无目标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模型、用户导向模型、相关利益人模型、政策委员会、生产率模型、成本-效益模型、成本-效能模型。

22. 推进政策评估研究的路径

第一、 评估主体上坚持多元评估;

第二、 坚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第三、 设计政策评估指标;

第四、 建立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

第五、 优化公共政策评估环境;

第六、 合理选择政策评估方法与评估模式;

第七、 规范公共政策评估过程;

第八、 结合我姑实际广泛开展研究。

23. 简述政策终结的可行性、障碍及策略。

可行性分析:

第一、 触发机制;

第二、 政策评估;

第三、 利益的分化与聚合;

第四、 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

第五、 公共舆论的推力。

障碍分析:

第一、 心理上的抵制;

第二、 机构的持续性;

第三、 反终结的联盟;

第四、 法律上的障碍;

第五、 社会舆论的压力;

第六、 高成本的执行。

策略:

第一、 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

第二、 闪电策略

第三、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24. 我国政策周期有哪些特点?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制度还不完善,一项政策并非完全按照指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的程序进行,而常常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传达期是指“传达动员”阶段,贯彻期是指“贯彻实施阶段”,变通期是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

25.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第一、 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第二、 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第三、 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26.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内容:

第一、 政策目标的调整。

第二、 政策方案的调整。

第三、 政策关系的调整。

第四、 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特点:

第一、 渐进性;

第二、 局部性;

第三、 动态性

作用:

第一、 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第二、 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

第三、 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动态发展性。

第四、 会再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已投入的政策资源;

第五、 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27. 简述政策转移的过程、功能和条件。

功能:

第一, 促进政策变迁;

第二, 促进不同程度的政策创新;

第三, 促进公共政策发展;

障碍:

第一、 未获得充分信息的转移;

第二、 不完全的转移;

第三、 不适当的转移;

条件或可行性:

第一、 理性地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或本部门时间的政策;

第二、 了解政策在移出过的运作机制及效果;

第三、 了解本土政策环境中的机会与限制性因素;

第四、 弄清政策转移的动机与目标、政策转移的内容、政策转移的策略和风险。

28.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政策变迁存在两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即常规的政策变化和范式转移的政策变化。

29. 政策范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一、 中长期政策目标的变化;

第二、 异常事件的累积;

第三、 政治权威的变化;

第四、 政策扩散或政策转移

30. 简述我国政策范式的变化。

我国的政策范式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策范式,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二、三、四代领导集体政策范式。前一阶段的范式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后一阶段的范式特征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论述题(24分)

1. 如何评价中国政策科学30年的发展?

首先,中国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初步建立起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这一核心建构公共政策学的知识体系;二是采取板块式的体系,将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分为基本理论、现实政策和分析方法三大块。

其次,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政策科学依然处在引进和介绍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西方,学科的基础不牢。片面重视对政策制定过程及其内容的研究,学科分化程度较低,政策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引进做得不够。

最后,中国学者们紧跟西方学术界的脚步,立足政策分析的前沿理论,意识到了国外政策分析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当前西方政策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政策分析和政

策研究、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政策循环模型和替代性政策解释模型。

2. 比较中西方政策网络的异同。

3. 契约治理工具与合作治理工具有何区别。

契约治理工具是指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各行为主体以自由、平等、合作、互惠的理念,在相互达成的契约的规范下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契约形式,即政府内部契约与外部契约。外部契约,指政府通过与私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来实现某一活动的行为,包括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凭单制这三种形式。内部契约是指政府部门之间或部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契约形式,包括某一政府与同级或非同级的其他政府的契约(政府协议),某一政府部门内部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契约形式、政府用人的短期契约取代终身雇佣形式(分散化)。

合作治理工具指分散化的公民个体和组织化的公民团体参与公共决策、与政府部门分享公共决策权力的行为及方式。合作治理的现实形式主要是公民决策,它实质是指公共管理者与公众共同探讨问题,而且试图和公众在解决方案上达成共识。主要有公民会议、咨询委员会、斡旋调解三种形式。

4. 如何看待政策过程理论的本土化?

由于,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政策过程理论的本土化是必要的。目前国内出现了应用多源流理论对我国学术界两起较大的剽窃事件进行分析,出现了相似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但政策之窗开启情况不同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学者正在寻找适合解释中国政策过程的本土化理论。学者根据多源流理论、多层流理论、触发机制以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中国的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网络加以说明。但是,分析中国的政策过程不仅要考虑行动者网络,而且要考虑到一个事件的触发机制、演变过程以及行动者本身的有限理性,它们都会受到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见,我国政策过程理论的本土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需广大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学者们继续努力。

5. 比较中西“政治-经济周期”的异同。

中西理论界对经济波动影响因素的认识具有相似性,都是从不考虑政策变量到把政策变量作为影响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参与数。但中西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认识存在差异:

第一、 认识过程不同。西方国家没有我国涉及的理论上的障碍,即社会主义存不存在经济波动的问题;

第二、 理论前提假设不同。西方的前提假设是: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保住其职位,从而会以一种可获得最大票数的方式来干预经济选举结果明显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政府在短期内将使用货币和财政工具来扩张经济能力。而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体制,不存在为了再次党政而拉动经济和刺激发展而扭曲经济发展的本来规律这回事,我国在政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各层级领导人的更迭变动。

第三、 理论平台不同。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建立的平台是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在市场化改革中发育的,是一种以行政政策催发的人造市场。

第四、 分析模式不同。首先,理论出发点不同,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基础使多党轮流执政,而我国则是党代会或重要人代会。其次,正当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西方主要是为选举造势和累积政治资本,而中国的政治动员冲击和政治命令冲击直接目的和指向仍然是经济。再次,表现形式不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中政策变动周期表现是造成经济繁荣景象的扩张政策以及抑制膨胀和减少赤字的紧缩政策当代化召开产生的政治动员冲击和政治命令冲击所起的经济波动也类似。最后,产生机制不同。西方主张政策时基于对选民行为和预期判断做出的,而我国的政策是基于经济形势做出而影响民众预期的。

6. 论述街头官僚与自由裁量权。

街头官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拥有自由裁量权,这是因为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人的的判断,而人的判断又无法加以规划。

一方面,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使街头官僚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有效满足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求,因而自由裁量权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有效维护了公共利益、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国家权能。

但另一方面,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在法律未涉及的范围内,街头官僚享有某种程度的决定空间,权力可能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被滥用,从而对公众的权力造成侵害。

相对于组织权力来讲,街头官僚具有某种自主性,意味着街头官僚的下级会有着与上级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因此街头官僚会利用其自由裁量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从而损害了公众利益。

必须对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加以规范和约束,可采取措施有量化自由裁量权、伦理

教育和法律控制。

7.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一线公务人员的构成?

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下,一线公务人员构成复杂。

交警、城管及其他“窗口”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是典型的“街头官僚”;在我国还有大量的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如社区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因此这部分人员也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能,所以把以上人员统称为一线公务人员。

8. 结合中国国情谈谈进行政策评估研究的意义?

9. 厦门全民医保政策案例中对政策进行价值分析的意义何在?(政策评估)

对一项政策进行评估,不仅要关注政策带来的结果,还要注重政策是否符合社会价值,需要进行规范分析。公平、公正、公开和发展等是社会价值分析的重要方面。

四、 案例题(20分)

1. 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化政策分析模型?

中国政策分析模型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 我们把政策分析模式的重点放在政策目标、问题界定与方案抉择上来。

第二、 从理性分析和政治分析两个视角来理解分析政策。理性分析的一个标志在于,

找到一个共同的指标,即一个用以测度和判断的标尺。政治分析是将政策分析的概念、政策问题陈述以及政策工具看做政治主张本身,这种分析重视人头脑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在政策分析模式中理性分析是客观中立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政治分析则是创造性的和有价值的博弈过程。

第三、 政策目标(如涉及公平、效率、稳定、安全、自由等维度)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亦是现代政策分析的核心主旨。理性分析在政策目标上的一个信条是存在客观和中立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的找寻和设立不受分析者兴趣偏好或党派团体价值的影响,从这些标准出发对现实世界做出判断。政治分析则是要解释和澄清潜藏在政策背后的价值争端,以便让人们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走向某种折中调和。

第四、 正确的界定问题意味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一般。依照理性分析的观点,对政策问题的界定是说明在政策目标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政治分析关注的是如何在政治中界定政策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去再现哪些在政治过程中通常并不清晰表达的事实和价值策略。

第五、 政策方案是指处理政策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在理性分析着看来,政策方案的确定是一个“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抉择”的择优过程;政治分析者认为政策问题是复杂现实的,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最优的行动或决策来解决,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是政治博弈中加以设计、管理、回应和调整的结果。

2. 阅读案例材料,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我国房地产政策制定中政策活动者的互动进行分析。

3. 通过阅读案例材料,运用政策工具理论对我国残疾人保障政策制定中政策工具的使用进行分析。

4. 运用政策过程新理论框架分析李富斌事件、汉芯事件。

5. 分析章后的案例材料,说明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中的影响因素。

范.米特和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认为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六大要素影响政策执行:

第一、政策目标和标准,包括政策目标的清晰性、可行性以及政策标准的合理性;

第二、政策资源,包括政策执行所需要的人力、设备、经费、信息和权威等;

第三、组织间的沟通和强制行为,包括组织内部的规范、奖励和惩罚等组织活动;

第四、执行机构的特性,包括组织机构的层次、权责状况和人员特性等因素;

第五、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第六、执行者的偏好,一般从执行者对政策的认知、对政策的反应态度几方面考察。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认为有三类影响因素:

第一、 问题的可解决性。包括目标团体行为的多样性、目标团体人数和对目标团体行为进行改变的幅度、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其运用的难度;

第二、 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指令的明确性、财政自由的充分性、执行机构内部的沟通协调及决定程序、执行人员素质和社会各方的政治参与、政策是否建立在充分的

因果关系上。

第三、 政策以外的因素。经济环境与技术、媒介的关注、公众的支持度、利益集团和监督机关的态度、执行人员的素质。

6. 从政策评估的角度分析“厦门全民医保政策”这个案例。

中国政策评估模型的建构:“结果-价值”综合导向评估模型

首先,政策评估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城市文化环境等;

其次,理性分析。第一是效果苹果,包括直接效果评估和附带效果苹果;第二是效率评估,用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政策受众价值分析,评估公民满意度;

最后,社会价值分析,公正、公平、稳定、发展等。

7. 阅读案例材料,运用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的相关理论分析美国航空政策的变化。

8. 分析本章案例,运用政策范式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医疗政策的变迁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