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对调查区已有研究工作的评述和阐述调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内容
包括:①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调查区位置、面积及交通条件,调查阶段和调查工作起止时间;②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③已有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④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第二部分,调查工作设计,内容包括:①各项调查工作设计应包括计划使用的调查手段,各项调查工作布置方案,调查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调查工作量及每项工作的主要技术要求。布置调查工作时,既要满足有关规范对工作量定额及工作精度的要求,又要考虑保证完成关键任务(如供水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防止平均使用勘察工程量。②物资设备计划、人员组织分工、经费预算及施工进度计划等。③预期调查工作成果。
(二)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应按照设计书的要求在现场进行各项地下水资源调查。要求调查人员对设计内容及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应高质量地进行观察、测量,认真进行原始资料的编录,正确绘制野外图件。野外工作中要注意各工种与各工作组之间的协调配合,注意发现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工作进展和资料的积累,丰富和修改原设计,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三)室内工作
室内工作是将野外调查获得并经过正式验收的各种资料及采集的样品,带回室内进行校核、整理、分析、测试、鉴定,经过综合分析,编制各类成果图件,论证调查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运移规律,对水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探讨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编制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高质量的图件和报告书。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调查方法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一部分,由于其埋藏于地下,其调查方法要比水资源调查更复杂。除需要采用一些地表水资源调查方法外,因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还要采用一些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有: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野外试验、室内分析、检测、模拟试验及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地下水资源调查技术方法,包括航卫片解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同位素技术、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物探方法及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技术方法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第三节 地面调查的观测项目
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是认识地下水埋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种调查方法。其工作特点是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及填绘各种界线和现象,并在室内进一步分析整理,编制出反映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图件,并编制出相应的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书。
地面调查一般应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目前我国除个别边远地区外,都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个别地区还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只需收集已有地质资料即可满足地下水地面调查对地质资料的要求。地面调查观测的项目一般包括:地下水露头调查、水文气象调查、植被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当没有或已有地质调查内容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全面补充地质调查和地貌调查。地质调查和地貌调查项目的要求和内容将在本章第四节中结合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要求分别进行阐述。
一、地下水露头的调查研究
地下水露头的调查是整个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的核心,是认识和寻找地下水直接可靠的方法。地下水露头的种类有:①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即泉、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岩溶区的暗河出口及岩溶洞穴等;②地下水的人工露头,即水井、钻孔、矿山井巷及地下开挖工程等。
在地下水露头的调查中,应用最多的是水井(钻孔)和泉。
(一)泉的调查研究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的出流表明地下水的存在。泉的调查研究内容有:
1)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的高程;
2)观测泉水的流量、涌势及其高度,水质和泉水的动态特征,现场测定泉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水温、沉淀物、色、味及有无气体逸出等;
3)泉水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居民长期饮用后的反映;
4)对矿泉和温泉,在研究前述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应查明其含有的特殊组分、出露条件及与周围地下水的关系,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通过对泉水出露条件和补给水源的分析,可帮助确定区内的含水层层位,即有哪几个含水层或含水带。据泉的出露标高,可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泉的流量、涌势、水质及
其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含水层(带)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下水是承压水还是潜水。据泉水的出露条件,还可判别某些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如断层、侵入体接触带或某种构造界面的存在,或区内存在多个地下水系统等。
(二)水井(钻孔)的调查
在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中,调查水井比调查泉的意义更大。调查水井能可靠地帮助确定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出水段岩性和构造特征,反映出含水层的类型,调查水井还能帮助我们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特征。水井(钻孔)的调查内容有:
l)调查和收集水井(孔)的地质剖面和开凿时的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资料;
2)记录井(孔)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
3)测量井孔的水位埋深、井深、出水量、水质、水温及其动态特征;
4)查明井孔的出水层位,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使用年限,水井结构等。
在泉、井调查中,都应取水样,测定其化学成分。需要时,应在井孔中进行抽水试验等,以取得必需的参数。
在调查中,对某些能反映地下水存在的非地下水露头现象(如地表植物、土壤盐碱化等)及于钻孔等也应予以研究。
二、地表水的调查
在自然界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大陆上水循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2.1和图2.2分别反映石羊河流域和北方岩溶区地表水与地下
水相互转化的情况,且具普遍规律性。只有查明两者的相互转化关系,才能正确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资源量,避免重复和夸大;才能了解地下水水质的形成和遭受污染的原因;才能正确制订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于地表水,除了调查研究地表水体的类型、水系分布、所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位置外,还要进一步调查以下内容:
1)查明地表水与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观测地表水的流速及流量,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量的转化性质,即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段或排泄地下水地段的位置;在各段的上、下游测定地表水流量,以确定其补排量及预测补排量的变化。
3)结合岩性结构、水位及其动态,确定两者间的补排形式,常见的有:①集中补给(注入式),常见于岩溶地区[图2.3(a)];②直接渗透补给,常见于冲洪积扇上部的渠道两侧[图2.3(b)];③间接渗透补给,常见于冲洪积扇中部的河谷阶地[图2.3(c)];④越流补给,常见于丘陵岗地的河谷地区[图2.3(d),为越流补给形式之一]。从时间上考虑,则常将补给(或排泄)分为常年、季节和暂时性三种方式。
4)分析、对比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查明它们的水质特征及两者间的变化关系。
5)调查地表水(主要为江河)的含沙(泥)量及河床淤积或侵蚀速度。
6)研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现状,掌握远景规划。
三、气象资料调查
气象资料调查主要是降水量、蒸发量的调查。
降水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一定面积上的水体积,一般用降水深度表示,即将降水的总体积除以对应的面积,以毫米(mm)为单位。降水量资料应到雨量站收集。降水资料序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调查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系列的长短,避免过多的插补,又要考虑观测系统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在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时,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序列。调查区面积比较大时,雨量站应在面上均匀分布;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雨量站应加密,以满足分区计算要求,所采用降水资料也应为整编和审查的成果。
因蒸发面的性质不同,蒸发可分为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植物散发,三者统称蒸发或蒸散发。水面蒸发通常是在气象站用特别的器皿直接观测获得水分损失量,称为蒸发量或蒸发率,以日、月或年为时段,以毫米(mm)为单位。调查区内实际水面蒸发量较气象站蒸发器皿测出的蒸发量要小,需要进行折算,折算系数与蒸发皿的直径有关,各个地区也有所差异,收集水位蒸发资料要说明蒸发皿的型号,查阅有关手册确定折算系数。
土面蒸发量与土壤的孔隙性(孔隙大小、数量、形状等)、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有关,土面蒸发量中包含包气带水和潜水地下水量的损失,土面蒸发量一般使用专用仪器在野外实测获得。
植物散发量是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通过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的水量。目前只能根据植物种类、植物覆盖情况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也可通过一个地区的总蒸发量反求。
第四节 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的任务和内容
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的任务和内容因地下水系统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同而不相同,根据不同地貌、地质与构造格局的区域特点,将地下水系统分布的区域划分为平原区、基岩丘陵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沙漠地区及冻土地区6个地区。
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平原区包括山前冲洪积扇地区、河谷平原区及滨海平原区。
(一)调查任务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貌类型、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特征调查的基础上,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的富水性及水化学成分,咸淡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等;调查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第四系含水层与下伏基岩含水层之间的关系,地表水系的分布及其水文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调查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和井灌区的开采量与地下水的动态关系,研究大量采、排地下水形成地下水下降
漏斗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调查特殊的水文地质问题,如盐碱化、沼泽化、特殊水质、地方病及水质污染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在具备回灌条件的地区,应开展人工回灌条件的研究,还应开展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山前冲洪积扇地区
山前冲洪积扇地区一般含水层埋藏浅、厚度大,水量丰富、水质好,易于开发利用,是工农业供水的重点地区。应重点研究山前冲洪积扇、河谷阶地、山前冰水台地、坡积洪积扇、掩埋冲洪积扇等的结构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同时,对邻近山区(补给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山区与平原区的交接关系及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这类地区应详细研究下列内容:冲洪积扇的分布范围,扇前、后缘及两侧标高和地面坡度变化;通过观察天然剖面和人工露头,配合物探、钻探,研究组成冲洪积扇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物质来源、地层结构和岩性特点,确定由冲积扇顶部到前缘的岩性变化,注意动植物化石,研究与实测典型露头剖面,结合钻孔对地层岩性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深、富水性和水质变化情况,从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由潜水区过渡到承压水区,自流水区的分带规律;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寻找埋藏冲积扇并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同时也要研究扇门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山前河谷地区,应注意调查河谷形态、阶地结构及其富水性。应研究河谷阶地分布范围、河谷类型(上叠、内叠)、阶地性质(侵蚀、堆积、基底)、阶地的级数及其绝对和相对标高、河谷断面形态、支流冲沟发育情况及其切割深度;各级阶地的地层结构、岩性
成分、厚度及岩性变化,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条件,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2.河谷平原区
在河谷平原区,分布有不同河流交互堆积及由河道变迁形成的古河道堆积,某些地区还有海相堆积和冰水堆积,一般第四纪厚度大,含水层次多,水质复杂。应重点研究下述内容:不同河流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含水介质的富水性,水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古河道带及古湖泊堆积物的分布、埋深及水文地质条件;海相、陆相地层的埋藏与分布及相互间的接触关系;微地貌形态、水质、水位埋深对盐碱化、沼泽化形成的影响。
通过地貌调查,查阅历史记载(县志),了解河道变迁的时代与范围,采用物探方法确定古河道带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岩性变化,并与机井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古湖泊堆积物,应通过岩性、岩相、湖积层动植物化石、基底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及实验工作(颗粒分析、有机质、含碳量、孢粉及微体古生物鉴定等)了解湖积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及分布范围,并注意对地层岩性、颜色、泥炭层的发育程度的研究及石膏的含量与分布。
对盐碱化地区,应初步了解盐碱化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其成因,为土壤改良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另外,应注意调查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及其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了解地下水位临界深度。选择典型地段逐层采取土样,了解盐类垂直分布与变化规律,盐碱化与微地貌和地表水的分布关系。
对沼泽化地区,应了解沼泽化的分布与成因,为保护利用沼泽化地区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滨海平原区
对滨海平原地区应调查海岸地貌、海岸变迁及现代海岸的升降变化;海相沉积物的岩性、颜色、厚度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对各含水层的抽水试验及水质分析,研究水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确定淡水含水层的富水段及其分布范围以及咸、淡水分布界线。在咸水区,要着重研究成淡水界面埋深,淡水层的埋藏条件与水量,淡水和咸水产生水力联系的可能性,为咸水的改造和利用提供资料。
二、基岩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一)调查任务
1)查明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因素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着重分析研究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主导因素和条件;划分含水层、组、带及地下水的类型,并研究各类地下水的形成、富集、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质状况;访问和搜集有重大供水意义的井(孔)、泉和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下水动态资料。
2)查明基岩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水斜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断裂、构造裂隙及岩体、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富水性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风化带中地下水的一般分布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
3)第四系发育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等松散砂砾石含水层的一般水文地质条件。
4)查明区域水化学的一般特征,初步了解热矿水成因、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注意水化学找矿。
5)探索和了解地方病与环境地质的关系,了解由于水质污染而引起的“污染病”的状
况和致病原因。
6)初步了解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以水利工程地质为主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二)调查内容
一般基岩丘陵山区,地下水受岩性、构造、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分布极不均匀。地质构造往往是控制地下水的主导因素,大的构造体系控制着区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局部水文地质条件则受次一级低序次构造所制约。在调查中必须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工作方法,即由低序次的富水构造着手,找出控制地下水的高序次构造,据此预测低序次构造的富水性。
在分清构造体系及其生成序次的基础上,对典型的断裂构造,应查明其力学性质、断层规模、产状要素、胶结和充填程度、岩脉与岩体活动和蚀变破碎情况、后期构造作用、被切割岩石的力学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及地下水活动痕迹等。
主要应对下列构造的富水性进行调查。
l)各种构造形迹,特别注意调查挽近活动的张性和张扭性断裂,对压性、压扭性断裂,注意研究断裂带上盘硬脆岩层及可溶性岩层分布地段断裂带的富水性及断裂带本身的封闭阻水性;各种构造形迹的交汇部位,构造共轭扭面的交叉部位,褶皱轴部张性、压性断裂的交汇处等;
2)调查区域构造裂隙的发育与不同构造、地层部位的关系。注意其力学性质、发育程度、裂隙充填情况、裂隙面有无地下水活动的痕迹,如次生碳酸盐和二氧化硅薄膜等。分
析裂隙所属构造体系,了解裂隙的一般分布规律。
3)调查褶皱构造的形态类型、规模、地层组合关系、破碎程度和地貌汇水条件等。如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存的背斜谷、向斜谷和地堑式背斜谷等的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富水性;规模较大的宽缓向斜盆地形成自流水的可能性和槽线部位的富水性。
褶皱两翼地层由陡变缓处、褶皱倾没端、地层转折部位、弧形构造的拐弯突出部位以及硬脆岩层的近尖灭端等处的裂隙发育程度、汇水条件和富水性。
横切和斜切褶皱的沟谷的成因,注意被切含水层的地下水溢出带和沼泽湿地的分布,了解含水层的富水性。
4)注意单斜构造形成自流斜地的可能性。调查影响单斜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富水性的下列因素:地层倾角、分布规模、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厚度、地层组合情况和岩层产状与地形坡向的关系等。注意单斜岩层最低处的地下水溢出带。
5)调查岩脉的岩性、产状、厚度、长度和侵入时期。特别注意:①岩脉受后期构造作用,破碎成富水带的可能性;②岩脉本身阻水,造成脉侧富水的可能性;③岩脉横切沟谷挡水并倾向上游时,岩脉迎水面富水的可能性;④岩脉与断裂带相交部位的富水性。
6)调查地方病与环境地质和水质的关系。应先调查病区与非病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岩性、土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饮用水质,通过对比,发现其异常性,以便探索病因。调查中应在不同地貌和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别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村(屯),调查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淋溶—迁移—累积过程。研究一般水化学组分及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有“三废”排除的工矿区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地区,应调查和搜集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污染而引起“污染病”的状况,水中有毒成分含量、污染途径和污染质来源等资料。对浅层地下水更应注意污染问题的调查。
7)碎屑岩山区的调查一般应着重查明含水层较稳定的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斜地。还应注意调查:软硬相间和厚薄相间的地层中硬脆薄层的层间裂隙水和在界面处出露的泉;柔性地层中相对硬脆岩层和裂隙发育的构造部位局部富水的可能性;对单一硬脆岩层主要着眼于断裂构造富水带的调查;在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上出露的泉及其构成富水带的可能性;灰岩和泥质灰岩夹层的富水性。
8)花岗岩类地区应调查:①风化带性状、厚度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半风化带的厚度和分布规律,充分注意地貌汇水条件较好的剥蚀丘陵的风化网状裂隙水和堆积在沟谷、洼地的石英砂层的富水性;②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和宽度,尤其要注意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带的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其富水性。
9)玄武岩地区应调查:①喷发方式、各期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状结构等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中心式喷发的台地要注意火山口的调查,由火山口向周围观察玄武岩岩性、岩相厚度与地下水位、水质及富水性的变化规律,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②多期喷发地区,应注意调查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注意研究凝灰质岩层的隔水性及裂隙性熔岩的富水性。③侵入其他地层中的安山玄武岩,应注意其地面露头的分布标高、柱状节理发育程度、风化带厚度,围岩蚀变类型、蚀变带宽度及侵入裂隙发育程度与地下水的关系。④非玄武岩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类地区应调查薄层状层理裂隙发育的火山碎屑岩的层理裂隙水;流层发育的流纹岩的成岩裂隙水;软硬相间岩层中硬脆岩层的层间裂隙水;喷发和沉积间断面的富水性。
10)变质岩类分布地区应注意对大理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化页岩等的调查。还要调查:①薄层大理岩夹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稳定性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对富水的影响;厚层大理岩则要调查其与不同岩性接触带的岩溶裂隙水,特别是粗粒大理岩、角闪大理岩和表部风化成层状的大理岩要注意下部岩溶发育程度与地下水的关系。②片麻岩类的风化带性状、厚度、分布、汇水面积及富水性;了解沟谷中不同地貌部位的泉水动态;注意山麓和沟谷中风化物稍经搬运堆积成的含水砂层的富水性。
三、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调查岩溶含水层分布,研究地层、构造、岩脉与岩溶水的关系。调查地表有规律分布的各种岩溶形态,如串珠状洼地、于谷、漏斗、溶井、落水洞、塌陷等;各种岩溶水点,如岩溶泉、地下河出口、出水洞等是调查的重点;测定空间位置、水位、流量、流速、水质,调查补给范围、补给来源。对岩溶水点的水位和流量,应力求获得最枯时期资料,并访问雨季动态变化。岩溶水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相互转化的速度较快,特别是裸露、半裸露型及一些浅覆盖地区,地表河水流量变化较大,应研究其伏流情况,对流量变化显著的河流,应分段测定其流量,常年有水的河流宜在枯季测流,间歇性河流可在雨季测流。要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水系统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不同类型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的要求各有侧重。裸露地区主要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岩溶水点的详细情况。在我国南方岩溶地区,尤其要查清地下暗河的分布、补给面积、流量与水质等状况。在覆盖型岩溶地区,要调查主要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查明岩溶强烈发育带,勾绘出强径流带及富水地段,评价其水质、水量。埋藏型地区,要获得各岩溶含水层组的埋深、厚度、水量、水质等初步资料。
四、黄土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我国北方分布着54×104km2的黄土(包括黄土台塬、黄土丘陵和河谷平原一丘间谷盆区),厚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黄土地区土质疏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水土易于流失,地表缺水严重,多呈半干旱景观。
黄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侧重调查黄土地区的地貌特征。黄土区的地貌往往反映基底构造轮廓及下伏地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控制地下水的赋存、运移。注意调查黄土台塬(包括呈阶梯状的台塬)、黄土丘陵(梁、峁、沟壑)、山前洪积扇(裙)和河谷阶地的形态等,收集黄土层中溶蚀、湿陷、沟谷切割密度及深度等数据,观察了解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及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等。通过对井、孔、泉水的研究,确定黄土层中的含水层位,分析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黄土地区的下伏基岩,多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灰岩、砂岩或页岩,应注意寻找基岩地下水,确定其富水层位及富水地段。研究黄土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了解地方病与水土、地貌的关系,探讨致病水与非致病水的差异,查清致病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合理开发黄土地区地下水的方案,并推测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
五、沙漠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有大片沙漠地带,年降水量仅50~100mm,蒸发强烈,该区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地生活、生产和治理沙漠用水而寻找地下水源,因此,要对所有地下水露头(钻孔、井、泉、湿地等)进行观测。在查清从边缘山地到沙漠内部,松散沉积物形成特征的基础上,查明砂丘覆盖的淡水层和近代河道两侧淡水层的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重点调查古河道、潜蚀洼地和微地貌(沙丘、草滩、湖岸、天然堤等)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淡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关系,注意可能汇水的冲洪积扇、冲湖积层的分布特征,寻找被掩埋的冲洪积扇、古河道带及冰水堆积物;调查山地与戈壁带的接触条件和地下水溢出带,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运动规律及排泄特点;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植物生长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关系,从山前到腹地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还要注意研究古气候特征,可指导寻找现代沙漠之下的地下水。
六、冻土地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我国东北部和西部高寒山区分布有多年冻土区,区内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地壳表层常年被冻结或夏季表层融冻但下部仍冻结。冻结层内的地下水主要呈固态存在,冻结层下为液态地下水,但在冻结层内也常分布有融冻区。
在该类地区进行地下水调查,除对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条件进行一般性研究之外,应重点调查多年大面积冻结层的深度,片状冻结与岛状冻结层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融冻期融冻层的厚度,常年积雪区范围、积雪量和融雪量,地表水体的分布、水位、流量等。查明河流融区、湖泊融区、构造融区的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分布范围及融区内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水质、水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冰锥、冰丘是多年冻土区地下水露头的特殊表现形式,应做详细调查。在现代冰川区,要研究其运动规律及冰川地貌,查明冰碛、冰水堆积、冰缘地貌的分布规律,其沉积物的类型,地下水的埋藏特征。还要查明冻土区水化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规律。
思考题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 、 、 。
3.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
4.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
5.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6. 划分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具体要求?
7. 最基本的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手段(或称工作种类)有六种: 、 、 、 、 和 。
8. 水文地质勘探包括 、 和 ,其中最主要的是 ,其次是
9. 。
10. 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包括 、 、 、 、 等。
11. 等。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项目一般包括 、 、 、
12. 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
为主,配合少量的 和 工作。
13. 水文地质初步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
为: 、 、 、
14. 。
15. 水文地质详细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 和 为
主,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室内分析、实验。
16.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
17. 水文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