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复习 筛选文中的信息

2021-02-15 来源:画鸵萌宠网


“筛选文中的信息”复习学案

编写人:马秋芬 柴二平 审核人:逯慧 编写时间:2011-11-18

学习目标

1. 掌握“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的常规考查信息及解题思路。

2. 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寻求破解信息筛选题的捷径。

考点解读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高考设题一般采用选择题题型。命题者从原文中摘取若干句子编组,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作出选择,题干一般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历年高考要求提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反映人物思想性格、道德情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

导学卡

自学指导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八个方面。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

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 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

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 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

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 8.有关选文的综合信息等

自学指导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自学指导三:“筛选文中的信息”常见的设题误区

一、对象错位(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要“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就应该看“民众”的反应。而⑤⑥两句写的却是“皇帝”的所为、所感,这也属于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题干对“重礼义教化思想”的方式要求是“直接反映”,而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 而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这三句都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B.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②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①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②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古代汉语词典》对“行”“义”的解释是“德行”“道义”,而B项的句①和C项的句①都是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期间所为之事,前者旨在教化民风,整顿社会风气,后者表现其执法如山,敢于碰硬。两者都是其为官“职分”内应做之事,既不能称“德行”,也不能称“道义”。考生如果对“行义”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句①反映了寇恂执法严明;句②和句⑤写寇恂为了不激化矛盾,对贾复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它反映的是寇恂舍己为国,顾全大局。上述两者虽为美德,但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机智有谋略”不合。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C.①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②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该项中的句①,如果就事论事,说当时士大夫由于“崇尚空谈”,导致了“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的可悲结局也未尝不可。但只要揣摩语境“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就不难洞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优闲”,即“养尊处优”。考生如果只看选项的字面意思,不去细心揣摩语境,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第9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向楚庄王求取封赐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

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之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自学指导四:归纳“筛选文中的信息”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这里说的“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

2.判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规律,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排除错误,筛选正确答案。

演练卡一

一、(200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注】 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

B. 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

C. 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

D. 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B. 及项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C. 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

D. 度吾所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车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2008海南卷)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

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

[注..].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

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演练卡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8年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

!”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

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1)(2)(3) B.(4)(5)(6) C.(2)(3)(4) D.(1)(3)(6)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 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 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雅: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视事:任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