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再现。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题)。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读准词句:出示词语和(抽测)读句子。
2.师读文,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出示课件先。。再。。最后。。)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为我们描述桂林山水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师: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茫茫的林海雪原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从格具风骨的三山五岳到色彩分明的天山草场,可谓“江山如此多娇”!然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二段
师:作者首先观赏到了什么?(板书:水)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段,一边读一边细致地体会,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述的?看看漓江的水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一边读,一边画. (汇报:静,
清,绿) A:学习特点: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2、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感觉?(静 舒服)——再读 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介绍资料:)漓江水最深的地方超过7米,这样深的水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然而江水却清得……什么感觉?(惊讶)——再读 4、“漓江的水真绿啊……无瑕的翡翠。” 生: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做…… 师:“无瑕的翡翠”指的是什么?(很纯净很绿的玉)
师:漓江的水为什么像无瑕的翡翠呢?(联系上文:水静很清;联系下文:两岸的山像翠绿的屏障)
师:美吗?——再读 b:学习排比
师:(出示排比句)请大家观察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真…真…真…)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应该怎样读?
(静,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清,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绿,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c:学习对比
请同学们再看这一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漓江这样的水。”
师:什么是“波澜壮阔”?(出示:海)什么是“水平如镜”?(出示:湖)什么感觉?——师:一个“却”字说明了什么?(漓江的水独具特色;江水是流动的,更突出了水的特点)作者被漓江的水陶醉了;漓江的水让人感到惊奇。)——师:这一段是写漓江的水的,为什么写大海写西湖?(海,湖虽美,但是漓江的水独具特点)这特点就是(板书:静,清,绿)
D:小结: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漓江,通过这样的对比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完整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师:作者还观赏了什么?(山)桂林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奇秀险)谁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A:学生汇报:
(1)“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师:“峰峦雄伟”的泰山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暑假我也游览了泰山,无论是我站在泰山山顶,还是坐着缆车悠荡在大山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泰山是如此的雄壮而伟大。“红叶似火”是什么景象?(出示图片:到处是红叶,很美,很壮观。)可是一个一个“却”字又说明,桂林的山独具特点。
(2)“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师:大家听出“奇”了吗?—范读—指名
师:作者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座山又像巨象(出示图片),心中更加(惊奇):又一座山出现在眼前,(出示图片)呵像(骆驼),他的心中越来越(惊奇)。这像什么?这像什么?这像什么?(出示图片组)这一组图片用文中的词语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生动啊,同时这里又是一处排比,读的时候要一个比一个高。——再读——范读——再读 (3)“桂林的山真秀啊……倒映水中”
师:“秀”是什么意思?(秀丽)那就赞美它。—再读 (4)“桂林的山真险啊……栽倒下来”
师:“危峰兀立”的“危”是什么意思?(高)“兀立”呢?(高耸直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石头奇形怪状的样字)“如果你站在这样的山上”什么感觉?(害怕)——再读——完整读第三段
(5)、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 B:二、三段对比
师:请你仔细看看二三两段文字,在构段的方式上有什么发现?(结构一样,都用对比和排比分别写出了水和山的特点)
※生置疑:与文题不矛盾吗?(题目中的“山水”指的就是风景) (四).学习第四段
师:(出示第四段)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
师:为什么这样写?把“这样的”去掉行吗?(这样的山指……这样的水指……)漓江的水离开了桂林的山还会那么美吗?桂林的山离开漓江的水还会那么美吗?这一山一水好像母女相依为命,永不分开。板书:山水相依
师:范读(让学生想画面)——美吗?请你来想一想——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在这里,老师更想告诉大家,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师:作者荡舟漓江的时候独具慧眼,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边观赏,一边像品茶一样品出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因此作者开篇就说——齐读“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总结全篇
1.总结:学习本文,我们可以将全文这四个自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听
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荡舟观赏。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地描作者观赏到的桂林的山和水。第四自然段:写出了作者观赏后的感受。我们把这样段落布局称为总分总。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布局。这篇文章词语生动准确、句式整齐、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堪称佳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例。作者在写作时抓住景物特点的同时,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同学们可以模仿这篇课文结构写写你熟悉的一处风景。
2、桂林的山水也吸引了许多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瑰宝: 3、希望同学们长大以后更加的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地位和作用:
本版块围绕山水风光的描写选入了三篇文章,突出了“山水风情”这一主题。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本篇文章抓住了桂林的静水奇山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的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风景图。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通过自读自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法设计: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应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教师点拨引导。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解读方式。
(一)精彩交流,图文入境:
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并不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拉近学生的距离,我设置了观察人物形象的课前交流,让孩子们能最快的熟悉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引出二十元钱背面的桂林山水的图画,利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文本学习中。
(二)整体感知,引导自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四学段“在阅读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于是我在让在学生整体感知本篇文章之后,我适时提出一个自学问题:“为什么就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请用▲标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来。
(三)探究交流,点拨引导: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当教学主题引出之后,我们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首先,当学生汇报出漓江的水的特点时,我紧紧抓住图片让学生在景色中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并适时点拨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与排比的写作方法,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漓江的水还有哪些特点,进而进行仿说训练:当你荡舟漓江,你会感到怎样?
接着,我适时进行学法总结:看、读、品、想、创。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桂林的山的特点,并让学生在图片中品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对本来不容易懂的词语豁然开朗。
最后,在结课的时候,我又重新回到开课时的主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个问题上,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行总结,并出示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来作为结课的内容。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安排出路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已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需要的真正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