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

2024-09-09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2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Feb+2006 VD1.2o No.1 第20卷第1期 。’。’。‘。‘。。。’ 5教育教学研究2 .o.<>‘々.々. .。. 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 崔淑燕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青岛250014) 【摘要]当代科学和入学经历漫长分野后的汇流,是社会文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入学给科技的发展提 供一种靠科技本身的物化活动所无法获得的人文关怀,并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去观察科学技术的效用、意 义和目标等,科学与人学的汇流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向人文学科的渗透和人文精神向科学技术的融入两个方 面。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精神与人文的知识、方法、精神的相互渗透融通汇合,它们的交织演进将推动人类 文化向更高更新的境界迈进。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圈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06)01一O117一o4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科学,是 了的科学技术,它们互相规定、互相影响和互相作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技术则是人们改造客 用,从而使得在科学技术作用下的人和在人“染 观世界的手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 指”下的科学技术都富集了深厚的哲学意蕴。探 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爱因斯坦曾说过: 讨这种意蕴,既承接了历史文明的成果,又构成现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给人带来幸 实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 一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 、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必要性 杀人。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 科学和人学是在漫长的分分合合演进中走向 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融合的。在历史(尤其是西方的历史)上和在漫长 实践活动中产生与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 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作为关于外在对象的物性知 类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 识的科学与作为关于人自身学问的人学基本上是 人学,即人的问题的哲学,是对人的现实生存 分流发展的。我们知道科学与人文最初是混沌交 及其意义的强烈关注与理论追求,它立足于现实 织在一起的。在这种状态中,科学尚处于哲学、神 生活世界去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并追 话乃至自然宗教的母腹之中,此时的科学被认为 求一种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从“世界观就 是一种自由的学问,而自由则被看成是人之所以 是方法论”的意义上,人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 为人的根本。但这种人天浑沌状态使人仍处于对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文思考” 自然界的蒙昧无知状态。人类思维方式的直觉 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等,认识对象的表现性和局部 探讨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就是通过这种 性,认识基础的经验性等,终未能帮助人类走出蒙 视野从人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人和科 昧,使人类不可能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刻、 学技术,人是科学技术化了的人,科学技术是人化 精细的认识。 [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崔淑燕,1971年生,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电子邮箱)happys— nowl113@163.eomo —l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却限制了他们对外部自然界的认识,造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近代科 本哲学),学技术应运而生。在大机器工业的直接驱动下, 人类运用培根一笛卡尔一牛顿的工具理性,通过 三次技术革命及相应的工业或产业革命,人在自 然界中获得了空前广阔的自由。它把人从“上帝” 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却将人置于物的奴役之中,它 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暴政中拯救出来,却将人流放 到物欲泛滥的洪水猛兽之中。它对人性的分裂、 物化和异化作用远胜过它对人性自我的统一、协 调和升华作用;它对伦理、价值的漠视远胜过它对 自然真理的激情;它对人类绝大多数基本生存需 要的忽略远超过它对宇宙起源、杀人武器。这样 的科学以人之外的自然物和人身自然性为对象, 以主客二分的机械决定论为世界观,以分析还原 (结构论)、观察实验(实证论)和形式化逻辑理性 公理系统论)为方法论,在对世界愈来愈小的局部 孤离性认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此为基础的 技术也只能用来“物化”一切客体,以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的“无限物欲”为出发点、目的和实际结果, 通过征服、改造和掠夺自然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 质文明。而人性、自由、道德、价值、正义等直接关 切“人性之人”的问题,却因为无法用逻辑理性方 法予以“实证”,也就被理所当然、勿庸置疑地排斥 于科学的领域之外。正如著名科学史学家亚历山 大・柯莱伊所评述的:¨J‘‘近代科学打破了隔绝天 与地的屏障,并且联合统一了宇宙。而且这是对 的。但正如我也说过的,它这样做的方法,是把我 们质的和感知的世界,我们在里面爱着和死着的 世界,代之以另一个量的世界,具体化了的几何世 界,虽然有每一个事物的位置却没有人的位置的 世界。于是科学的世界——现实世界——变得陌 生了,并且与生命的世界完全分离。”人成为理性 的附庸与工具,人失去了个性、自由与创造性,失 去了人之为人的现实本性,从而出现了人的危机。 迫切呼唤找回失去的人性、自我,把人从抽象的思 辨“理性王国”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显得日趋重 要。最初人们意识到撇开人而专注于自然之不足 时,并不是将人文融入科学认识以弥补其不足,而 是采取另一种极端的作法:实行研究对象上的彻 底转向,撇开自然而专注于人。因此在苏格拉底 和柏拉图的雅典学派兴起以后,形而上学就代替 了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希腊人对于自己的心灵 作用入了迷,于是就不去研究自然,而把目光转向 自身 J。这样的转向,虽然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 识,有了独立的关于人的学说(最早的人学或人 一l】8一 成了对科学发展的阻滞。 科学与人学之问长期的互相“离异”,也导致 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方法、观念和精神上的分野, 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视 野,科学主义视野中对于人的看法和人文主义视 野中对于科学的看法更是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尖锐 对立。一方面,在科学主义视野中没有人(文)学 (说)的独立和崇高的地位,科学技术被视为可解 决人的一切问题的手段,其价值甚至高于人本身 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人文主义视野中,科学技术 则损害人的存在、吞并人的自由乃至毁灭人的前 途和命运,由此构成了他们激烈批判的对象。 科学总体中人文思想的被冷落、被遗忘以及 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导致现时代日益深重 的“科学危机”或“文明危机”。面对窘迫的“人类 困境”,面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的尖锐矛盾, 人们强烈呼吁重振人文精神,希翼从人类自身内 在的人文精神和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财富中来找 到摆脱这种困境的道路。 二、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途径 科学与人学的融合主要体现为科学向人文学 科的渗透和人文精神向科学技术的融人两个方 面。 (一)科学向人文学科的渗透,是科学和人学 融合的第一条途径 科学与人学的渗透,首先大量地表现在科学 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在把自己区别 于自然物性的体认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科学方 法的人文认识方法,并在科学与人学分野的时代, 发挥着有效的认识人文现象的功能和作用。人文 认识方法是我向性的、感悟的、形象的、具体生动 的,因此缺乏科学的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性等等 特点。人的丰富内在世界,本来也有着不可穷尽 的个体差异性,因此也需要对凸现这一特点的人 文认识方法加以揭示。 然而在今天,随着科学及其成果向人的生活 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方法也成为揭示人“另 一面”的重要手段。人学领地也力求应用科学的 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一 定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 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 与根据。如著名人学家马斯洛的“行为科学”便力 求在人的有差异行为中概括出一般规律,展现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因果锁链,从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关 系层面把握人的各种活动(阶段)的内在连接,为 景,在其中,一丝不苟地去除了人所能意识到的自 己的主观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 是量子力学诞生后。许多科学家领会到“纯自然现 象”并不能用“纯科学方法”研究透彻,在对自然的 科学高效地管理员工和群体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像语言学,原本作为纯粹的人文学科, 现在则日益广泛地使用试验和数学方法,以至于 研究中,总会牵扯到人,涉及到与观察物体的相互 有成为“语言科学”的趋向。这种倾向,在心理学 作用,传统科学中被绝对化了的那种确实性、精密 中也同样存在,甚至出现得更早。像伦理学这样 性、必然性,受到了人文精神的不确定性、模糊性 的千百年来难寻“公理”、带有极大不确定性和选 择的、困惑性的人文知识领域,也开始有如同罗尔 等“中和”,科学视野中的世界也浮现了人的影子, 并从科学意识上看到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斯那样的学者(在其《正义论》中)寻找其科学的 “选择原则”,从而达到排除困惑、走向确定性的科 学境界。这些探索性的成果尽管并不成熟,有的 在将来还可能被证伪,但其展现的趋向却是很有 价值的。 科学向人学的渗透,还表现为在人文探求的 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来为人文 精神的合理性提供证明。而今对于人文认识的课 题,也注重以“实验事实”来说服人,通过增加科学 性的含量来取得“合理性”“确切性”的身份。 用科学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 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也是科学向人学渗透的一种 情形。科学在自身的发展中,对物性的许多微观 机理做出了越来越清晰、透彻和令人信服的说明, 而人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宏观性状, 从本源上说,也有着微观机理上的原因(当然不能 全部归结为这样的原因),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 系,也就是用科学的成就去部分地说明和解释人 文现象的深层机制,也常能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 使其从仅仅描述现象进展到分析和阐释对象。科 学利用其成果对人文现象的微观结构解释、历史 起源解释、因果规律解释、功能作用解释等等,确 实使我们对这一对象得到了比以前更清楚明白的 了解,并增加了人文认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以便 于使它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总 之,科学的发展和其扩张力的增强,使其以种种方 式向人文认识的领域渗透,人学不再象以前那样 是一个与科学完全绝缘的独立王国,在科学的催 化下,它也扩大了自己的包容量,不断吸取着人类 理性成就的养分,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可以寻到新 的生长点,可以部分地借助于科学的力量而获得 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是科学和人学 融合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历来是一幅以严格的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建构起来的客观的、严密的图 可以说,无论对于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 人在对自己的对象进行观察时,不可能超越生理 学和心理学的限制,人所观察到的东西,本身就包 含了自己的神经系统结构,从原则上讲,人不可能 得到一种与观察者神经系统无关的对于认识对象 的所谓客观描述和知识。于是我们发现在科学认 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 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况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 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能动哲学中对人 的主体性在认识中作用说明也必定科学化,与生 理学、心理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合理地 解释在认识活动中人究竟对自己的对象施加了什 么样的作用,而不只是朦胧、模糊、思辨、凭本能和 直觉地谈论“主体性”。 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更大量地表现在科 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 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 乃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爱因斯坦、西拉德等科学家因倡导美国研制原子 弹,而后目睹其惨重后果所焕发出来的科学家的 良心,越来越为更多的科学家所认同,将科学的兴 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的结合,用科学造福人类而 不是造祸人类,日益成为有良心的科学家们共同 准则,“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 幸福而效力”的科学。 在现代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社会学 的创始人萨顿早在3O年代便提出过将科学人性 化的思路,他认为要改变人类理性的分裂状态,提 倡创造~种新的文化,即一种审慎地建立在科 学——人.胜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它将赞美 科学所包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性联 系在一起。另一位学者波兰尼也认为,那种标榜 自己为“精确科学”的科学观已成为今天种种危险 谬误的最大源头,他主张建立一种充满人性味的 科学观,把人性溶进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这就是 人性化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则 .....1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指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 学、地球系统科学、人体生命科学或“人天科学”等 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 整体性科学的基础上,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 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 用,遵循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演化规律,将 于所发现的现实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 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 的人类性质。因此,科学就是人学。 来,确保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互动、一体进化,故 三、科学技术与人学的融合意义 可称之为“人化技术”。这大致相当于芒福德的 “生活指向的(1ifeeentered)技术”;马尔库塞的“解 科学技术与人学的当代融通,使得传统意义 放的技术”;弗罗姆的“人道化的技术”;或绿党的 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峙与分裂已渐趋弥 “软技术”等等。这一走向使科学技术不再仅以创 合,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 造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形式间接地造福人类,同时 动力与楷模,而自然科学也开始关注价值判断与 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副作用,而是直接 直觉体验,形成了包括多种科学在内的统一的大 造成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内部的和谐 科学系统。 及人性的统一和升华等。科学技术的“人本”发展 这种整体性科学以整个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 将使人们能够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界为对象,不仅必然涉及人在这个自然大系统中 换,并把它置于人性升华的导引和控制之下,直接 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而且必然要将人对这个自然 实现人自身的完善。 系统的巨大作用及其后果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实质上,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的两种基本存在 人与自然整体的本质和规律也必然被全面深刻地 方式,也是人的重要存在方式。科学使人的本质 揭示出来。而对人之作用及其后果的研究,若舍 力量得到确证,这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但人 弃对人性自身及由此决定的实践价值观念的研 的存在除了像科学那样一个概念、符号等形式描 究,这种科学的揭示便也不可能;换句话说,人性 述、解释世界以外,还必须以反思、理解等形式开 问题及其与自然系统的自在本性之间关系问题必 展价值追问和人文关照。这样一种人文的把握世 然是一个尖锐的核心问题。反之,人作为自然性、 界方式,也是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无论是用科学 社会性和意识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性系统的 消解人文,还是用人文消解科学,都是与人的多向 立体结构及其与外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开放性的 度的存在相悖的,这种综合的考察,是科学文化与 “生死”联系,决定了以人性为对象的科学也必然 人文文化走向互补的交融,是人对物质、幸福的追 只有将人放到自然、社会的整体世界中,放到与世 求和对精神和谐的追求与统摄性把握,正如威尔 界的整体联系中,才能予以彻底的、本质的阐明。 逊所展望的,“我希望,随着这种汇流的进行,一种 这种大科学观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崭新社 真正的好奇心将重新进入变宽阔了的文化……科 会制度相适应,以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为 学家和人文学者能比过去更进一步努力明确各种 对象,因而也自然地成为被人性化了的“整体性科 伟大的目标,使有教养的人们能朝着这些目标展 学”或“人性科学”。相应的技术便是能够使客体 开发现的航程” J。或许这也是大综合时代所必 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的自我和谐、人性提升的技 然产生的人类智力的跃迁。 术,它以人(“人性之人”)为中心,建立于生态科 [参考文献】 [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1. [2]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0. [3]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91. [责任编辑:刘丽娟] ...——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