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的名著篇目为抓手,教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价值与判断,在厘清学生现有状况的基础上,开发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名著阅读效率。
策略一:尝试“读与画”的结合。学生只有先进入文本,对整体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品味作品中更细致的东西。所以我们设置了“读画结合”——画情节图,让学生进入文本。
例如:读《格列佛游记》,四大章节都有其独立的情节,在安排学生阅读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画情节图,可以是“树形”的、“花形”的、“曲线形”的,并且示范了某位学生画的《人生》的曲线情节图。等拿到学生的情节图作品时,发现除了以上提到的图形结构,学生还创造了更符合本书风格的“地球形”“宝藏图”“地图式”情节图。有些学生虽图形为简单的箭头式,但情节内容梳理却极为细致。这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起对该书的阅读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概括情节的能力。坚持这样的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我名著阅读能力在提升。
策略二:尝试“读与说”结合。阅读应是学生终身的习惯,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阅读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捧本书读外,我们觉得“听书”,也不乏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所以在名著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当说书者也一个不错的方法。
例如:《水浒传》这部名著,篇幅长,文言白话文阅读有一定的障碍,而且男生偏爱,女生不感兴趣。如果只是任
务式地读,势必扼杀大部分女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男生不仅偏爱读,而且可以把情节熟练地复述出来,甚至讲得绘声绘色。于是在阅读课上,我们采用分组形式,每组安排一个非常熟悉情节的学生主讲,以说书的形式来主讲。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来,我们发现组员的格局也在改变,有的组员竟移到了其他组,因为那个组的“说书者”讲得特别精彩。于是在课间、自习课上经常会看到捧书静读的身影。
策略三:尝试“读与写”结合。“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光读有时对名著的理解很难深入,适时的“写写”就是一个催化利。只是学生对于写读后感已熟悉到麻木的状态,所以我们觉得不定要“写多”,只有学生愿意写才行,这样的“写”才有效。
例如:《人生》这本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了解作者”“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高加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完后有什么收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少了一份趣味和主动性,很难让学生有阅读的本位感。这时就需要教师改变老思想,想新的引导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了解作者,正如莫言说的,见到了“鸡蛋”为什么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鸡”呢?所以像《人生》这样的小说,学生是很愿意读的,所以我们设计让学生写的问题是:“请你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继续写下去,接着发生了什么?”要求在读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并写下你的设计。这个问题,不仅在文章内容和人
物形象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而且调动起来他们的探究兴趣。
策略四:尝试“读与游戏”结合。在这个普遍浮躁的世界,学生越来越难静下心来阅读了,但是孩子爱玩的特点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思考,让学生玩转名著,把读名著设计成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初的尝试是让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原著阅读后,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竞赛,以抽签必答的形式,看每个小组的积分高低论奖项高低。因为在班级组织竞赛条件有限,尽管这样,学生对每次的竞赛都是热情满满,以至于由“一节课”的活动渐渐发展成两节课。时间延长,不能只增加竞赛的题目数量,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随着诗词大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举行,我们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在竞赛的内容形式上进行了改变。例如:《人生》知识竞赛,我设计了如下环节:第一轮,“我读我续写展示”;第二轮,“必答题”;第三轮,“抢答题”。竞赛举行了两节课时间,竟办出了“诗词大会”的激烈与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