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

2022-04-17 来源:画鸵萌宠网


看《三毛从军记》有感 一、 内容简介

三毛从来就是银幕上喜剧人物。这次,三毛从军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无所事事的三毛一心想着为国立功,加入了军队。不料,新兵训练的时候就笑话百出。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三毛一不小心就将手榴弹投到了战壕里,搞得全军上下一片乌黑。稀里糊涂的三毛随后参加了一支敢死队,笑话百出的他和队友们竟一股全歼了敌军。

抗敌有功,三毛高升到后勤部,不用再上战场了,却成了师长姨太太的跟班。整天被使唤也闹了不少笑话。不料兵败师长自杀,三毛又重投兵营。一次执行空降任务时,三毛和以前的知心战友遭到伏击,大难不死却落入深山。一等就等到了抗战结束,三毛和战友早已成了野人。

二、 影片的喜剧风格与影片形式的“后现代”

三毛是个喜剧人物,三毛从军记也是贯穿着喜剧风格,可这部喜剧作品似乎并不同与其他喜剧作品,它的喜剧色彩背后透露着沉重与讽刺意味。有人说,好的喜剧电影有如下几个要素,荒诞,黑色,睿智,讽刺。所谓讽刺就是看不出来是在讽刺为佳。

《三毛》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有着很后现代的风格,拼贴,解构,三毛是一部拼贴似的电影,各种桥段,在这里都显得那样合适。从拼贴而成的电影到背景音乐,以及透露出的黑色幽默,使得影片耐人寻味。

至于后现代的风格,这似乎是一种时代下的新视角,90 年代中国电影的某些先锋作品就既不愿回到革命浪漫主义的老路上,也不愿和当代的现实语境产生过多的纠葛,宁可在一个虚幻的语境下演

绎出荒诞的闹剧而博人一笑,也不愿学新现实主义般做痛苦的呻吟状。中国 90 年代的某些先锋文艺在精神实质上与西方的后现代语境的确有着些许的契合而萌生出某种知识分子的保守情怀。这种退让反映在电影主题上就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的倾向。也造就出众多边缘化的可能性 :例如类型的边缘化(规避主旋律)、题材的边缘化(规避主流的生活现实)、空间的边缘化(城市的边缘、城乡结合部)、人物的边缘化(以平凡小人物取代英雄、对人性的透视)、时间的边缘化(古装、怀旧或其他非现实语境)、叙事的边缘化(拆解元叙事)、以及对某些社会关联的淡化等等。边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 90 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更倾向于这样的选择。可以说,这是整个 90 年代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后现代所带来的话语解构与保守思潮只是在形式上放弃了与主流话语做正面冲突的战场,转而剑走偏锋地孕育出其他的所指意象与批判口吻。近二十年来,后现代的这种隐蔽斗争的特性已被中国文艺广为接纳,而边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规避策略而已。

这种边缘化与隐藏的斗争与评判可以不防从影片的语言找出根据。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从司令妻子的出轨带给三毛的教育,什么都不懂得三毛竟然也学了好多东西,还学会了举一反三:不该饿的不饿,不该活的不活。也许就是上面所说的讽刺,而且是看不出来的讽刺。

三毛还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就已经被深深的埋在了国土里,还有三毛与司令之间酒醉后关于“谁是小把戏”的辩论,无不让人捧腹。

三、 电影的技巧

影片一开始,就是三毛在日本人的身后,学者日本人的“鸭步”,引得满大街上的人发笑,三毛发

现日本人的木屐之后,断然将自己的简易的木板子做成的鞋扔掉。飞出去的鞋正好砸到了路边警察的头上,引来了警察的追逐。这一段是从电影技巧上创造的喜剧效果,影片用升格的方式,制造出人物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动作节奏,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是模仿早期黑白电影的手法。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不完全追寻24格的定律,往往每秒钟高于24格播放。现代的人观看这种电影在感觉上觉得好笑,导演正是在近现代的电影技术上模仿早期的电影令人发笑。

三毛从军之后,国民政府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导演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党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

四、 电影的背后

看完电影,开始去了解大家眼中的不同角度的《三毛从军记》,《三毛从军记》并非是一个原创的电影文本,它改编自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系列漫画作品之漫画人物,他流浪在上海街头,因营养不良而只长出三根头发。最初,张乐平创作“三毛”的本意是希望以平民的视角来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苦难,如《三毛流浪记》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漫画角色也历经了很多社会动荡与转型,三毛的生活也被安插在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比如 :1946 年的《三毛从军记》回顾抗日战争 ;1947 年前后的《三毛流浪记》反映内战中国统区的困苦生活。

从这里来看,三毛是一个虚拟的却广入人心的喜剧人物,而影片的一开始说:“本片全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以一个虚构的人物开始的故事似乎要让人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历史是凝重的,中国观众亦习惯于以一种沉重的心情来看待这段屈辱的历史。但这种凝重的历史感显然会在影片中加以调侃,原因在于,电影的名字里含有“三毛”二字。对于 90 年代的中国观众而言,没有比“三毛”更为响亮的漫画人物了,谁都知道三毛是张乐平笔下的一个虚构的角色,这个

孤儿虽然在近五十年的文化进程里广泛地活跃于中国的文艺作品、舞台和银幕上,但他与现实生活之间仍旧保有清晰的界限。把一个著名的虚构人物安插进纪录片——这样一个严谨的历史真实性语境之中,这在以前的中国电影中还鲜有先例。

也正是由于这种调侃使得电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导演有欲通过电影表达更多的内容,这反映在影片中两个纯粹模仿老电影的黑白段落里(警察追逐、授勋)。第一个是影片开首,三毛在上海街头被警察追逐的场面,黑白胶片传达出一种默片的质感,而配乐、场面调度到演员的滑稽动作更表现出对早期卓别林喜剧的戏仿,这显然是把 30年代的上海历史融入到一种轻松的调侃语境当中,以一种游戏式的荒诞态度来演绎过去。这既与三毛这个著名的漫画人物的虚构身份吻合,也同时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所谓“非常规”的基调。

而影片中,后现代元素的清晰地呈现,则利于讨论。比如,三毛立功表彰的片段:挪用了纪录片的风格并使用了非主流的叙事手法,挪用和模仿了纪录风格,最终呈现出某种介于戏仿和伪纪录片之间的电影形态,以达到一种嘲讽历史的效果并延续着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态度。也就是阐释了:“此片完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的真实含义。

五、 对内容的感想

三毛是个孩子,因为蒋委员长的话想从军,想变成英雄岳武穆,并且他也在滑稽的场合进入军队,三毛的投军热情是高涨的,也反映着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瘦弱的三毛在军队里自然是处于被调侃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都留下了滑稽的身影。

后来三毛跟随老士兵加入敢死队,为了避免队友送死,用牛装着炸药并在牛尾巴上帮上鞭炮跑进敌军,全歼敌军立功获表彰。之后委员长与将领们合影留念,三毛也被叫到蒋近前,蒋摘下三毛的帽子看到三根头发,开怀大笑。有人给委员长献来锦旗,他就让三毛拿着锦旗站在他身旁合影可是三毛

还是个孩子,个子太矮,摄影师就一再要求三毛把锦旗举得高一些,最终旗子把三毛完全盖住。第二日,照片被各大报纸刊登,上面只有大人物和一面锦旗。

三毛立功了,可是你总觉得作为孩子的三毛在锦旗后面有些讽刺,一段惨痛的历史,一个荒谬的军队,最后立功的居然只是个孩子。

三毛是“英雄”了,英雄高升,升到了司令部,做的事情时帮司令打水,帮司令夫人洗衣服,接送小少爷,当起了小保姆。三毛长大了,学会了“再议,再议”学会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饿的不饿,不该活的不活”多好笑啊,但是有多悲哀啊。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三毛长大了,学会了“谁是小把戏”,三毛再也不是岳武穆了,变成了“小把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