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以“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为由,力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开国立山东大学兴盛之势。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人们对于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事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了解更多的是他出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学术研究与学术民主,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革除了中国旧教育的种种弊端,开创了高等学校的崭新格局等等。而蔡先生和山东大学的一段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正是由于他的悉心关注和大力扶持,才使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学风日新,声誉日上,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由奉系军阀张宗昌在1926年重新组建的省立山东大学到1928年,由于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山东,直指京津,张宗昌败逃,奉系军阀崩溃,省立山东大学也即停办。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在济南重新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任主任组成11人的筹备委员会。当时因济南“五三”惨案发生,日军拒不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
1929年春,中日就济南问题达成协议,日军撤走,山东省政府由泰安迁回济南。此间南京政府教育部对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进行调整,由何思源、王近信、赵畸、彭百川、杜光埙、傅斯年、杨振声、袁家普、蔡元培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并推定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夏季蔡元培曾携眷至青岛小憩,住在已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的小楼内。
在筹备中,他力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理由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频仍,济南四省通衢,兵家必争;青岛地处海陲,既有舟车之便,又可免战乱影响;且“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筹备委员会根据他的建议,报请教育部批准,遂决定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重新组建,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名称国立青岛大学。蔡元培亲自题写了校牌,并推荐他的高足、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的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对于学校的经费问题,他还亲自致函南京中央政府监察院院长吴敬恒(稚晖),敦请协赞解决。信的内容是:
稚晖先生鉴:
杏佛兄来,询知先生在京甚好为慰。兹有启者,山东旧有山东大学,又有私立青岛大学,现教育部取消两大学,而设一青岛大学,似乎又多设一大学,而实则并两为一也。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其经费预算年60万元,拟请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24万元,而市政府与胶济铁路各出6万元,省政府原拨各专门学校经费28万元,后即移作山东大学经费,减去4万元,本无问题,惟中央应出之费,闻业与财政部宋(子文)商及,尚无确切答复。弟因研究院关系,未便再向要求,欲请先生向子文切实一言,如能请蒋主席对宋谆嘱则尤善。除由何仙槎(思源)见面详陈一切外,专此奉托。
并祝
道安
弟蔡元培八月三日(民国十八年)
1930年夏,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就绪,校长杨振声到职。秋季招收新生,开学上课。杨校长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闻一多、张煦、梁实秋、黄际遇、蒋德寿、汤腾汉、傅鹰、曾省等等,均应聘到校。学校重建伊始,即有齐整和较高水平的师资阵容,这确是蔡元培卓识远见的结果。
1931年夏,中国科学会议在青岛大学召开,会长为蔡元培,全国各地的学者、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蔡元培在杨振声先生的陪同下走进会场,全场自动起立,向这位教育界的老前辈、学术界的“一时之彦”致敬。蔡元培先生作开幕典礼的报告,接着由各位学者、科学家作学术报告。会议期间,杨振声先生恭请蔡元培先生向全校师生做了一次关于美学方面的学术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此期间,国立山东大学培养出臧克家、汪志馨、庄张致一等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为此,这一阶段的国立山东大学,向被大家称之为“兴盛时期”。蔡元培与山东大学的这段历史渊源,是山东大学校史上闪耀光辉的一页。
另一篇资料
一、私立青岛大学建校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的决定,彻底打碎了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侵略者长期霸占和经营青岛的美梦。收回后的青岛,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名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百业待兴中,由于青岛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已引起全国的关注,尤其是引起中华民国教育部和文化界有识之士的注意,并有意在青岛办一所中国
人的大学。
首先想在青岛设立大学的是中华民国教育部。192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教育。李贻燕在调查后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建议北洋政府应予青岛设立国立大学。《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节选部分如下:“李贻燕谨识。结论……(青岛)山明水秀,诚理想的文化都会惟一候补地。地方教育经费预算之应增加,小学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之宜改良增设,固不待言。即中央政府应予青岛设一国立大学,不特可为收回青岛之一大纪念,而齐鲁於中国历史上为圣人邦,阐扬文化,昌明教育,亦国家应负之责任也……青岛为天然文化中心点,德国前此办理大学,其发达成绩即可预知。应予此地设立大学一所,以便各省子弟入学,离政治中心较远者可得安心讲学,而学子亦可得安心求学。俾斯麦兵营若能拨充甚为适宜,若从新建筑,则湛山临海一带山麓平地亦觉宽旷。”(《胶澳商埠教育汇刊》附录)。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办国立青岛大学,校址最好选在俾斯麦兵营(即后“私立青岛大学”校址)。这么好的建议,由于当时南北政府的对峙而不能实行。
二、私立青岛大学创办
1924年3月31日,高恩洪出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高恩洪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热爱教育事业。早在1918年欧战结束后,时为胶东道尹的他,曾出资1万元与美国长老会创办了青岛文德女中。此次来胶澳任职,深感青岛“为东南要区,沿海重镇”,“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即可承继礼义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为国土重光之纪念”。到任不久,在青岛富商刘子山和私立青岛中学校长孙广钦等人的建议下,发起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同年5月29日,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成立了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会上公推高恩洪、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孙炳炎、孙广钦11人组成校董会,负责筹备工作。校董会推举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炳
炎为副主任。另外推举青岛知名人士王西园、王荩卿等29人为董事,还聘请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颜惠庆、顾维钧、罗家伦等24人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后,即进行筹备工作。高恩洪捐款1万元,刘子山捐款2万元,作为筹备经费。校址拟定在德占青岛的俾斯麦兵营。该兵营为德占青岛时修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共有大小10幢楼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俾斯麦兵营改名为万年兵营。我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成为胶澳驻军的兵营。同年6月,学校在积极筹备中,校董会定名该校为私立青岛大学。这一决定遭到直系军阀青岛第五师部队的反对,坚持该处仍留驻兵。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与军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直系军阀首脑、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处。高恩洪以胶澳不应驻兵,请命将撤走部队的兵营改办青岛大学。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与高恩洪是同乡,又是北洋政府的同僚,还兼有师生之谊,私交甚好。再则吴佩孚本人系秀才出身,崇尚孔孟之道,素以儒将自负,懂得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新道理,遂下令决定该兵营不再驻兵,专作办理大学使用。“令开:奉督办公署第3239号指令准予备案”。“9月15日,奉第870号公函,准将青岛兵营拨给本校永作校址”。(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卷号:丁110-1-21)。在打“官司”的同时,私立青岛大学于8月11~13日在青岛、北京、南京、济南等四地同时考试招生。限于学校条件,本届只录取工科、商科新生各40名,学制4年。学生大都来自山东、江苏、湖南、广东等15个省市。在招收的学生中有罗荣桓、彭明晶、张沈川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除在国内招收学生外,还有来自南洋和朝鲜的9名学生(其中有朝鲜贵族子弟帕尔克等),这是私立青岛大学招收的第一批留学生。8月21日,学校董事会举行会议,公推高恩洪为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并接收了刘子山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报请省督办府备案。学校经费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每月拨款1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6000元,青岛士绅富商捐赠4000元,作为学校日常活动经费。至此,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1924年9月15日,私立青岛大学首届学生入学,并宣布学校法规。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上课。校长高恩洪督办发表训词:“本埠地绾南北,舟车四达,山水幽
雅,气候中和,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本校为新创之学校,诸生为新来之学生,一切当以实事求是、日新又新为前提,一洗各地不良之陋习,蔚成本校特有良好之校风,为全国青年之模范,为将来国家有用之长才是则。”这就是私立青岛大学的办校方针。(《胶澳商埠教育汇刊》附录,青档号A815。)
同年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同日,被私立青岛大学定为成立纪念日(现中国海洋大学定该日为校庆纪念日即缘于此)。是月,《私立青岛大学暂行大纲》颁行,《大纲》分九章十五条,对办学宗旨、学科设置、入学资格、学位授予、常设机构、校董会及训育、图书等专门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责,均做了明确规定。
学校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为宗旨,拟设文、理、法、工、医、农、林等七科。本科修业年限一律4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授以某科学士学位。学校对于教师的挑选非常严格,注意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许多教员多为美国高等院校毕业的学士、硕士。如曾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英文教员程璟、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文教员隋星源以及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并曾在交通大学任教的地质矿物教员高崇德等都是当时国内知名的学界名流,且大多数教员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精力旺盛,教学认真负责。学生们也能勤奋好学,学风浓厚。学校常设机构精干:校长1人总辖全校事务,设校务主任、教务主任、事务主任各1人,协助校长管理校务;学校实行校董会制,负责筹措经费、保管基金及审查预决算等;行政会议分为校务会议、教务会议、事务会议和各委员会会议等几种。教师的待遇较同类学校偏低,校长月薪350元。校务会议主任、教务主任和学有专长的教授月薪200元至300元。一般教师月薪100元至200元,职员月薪30元至80元不等。由于学校每月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的薪俸,在添置教学设备方面就出现了很多困难。
1924年11月,因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战败,校长高恩洪被迫下野。私立青岛大
学的校务受到严重影响,校董会紧急决定,由教务主任孙广钦暂时代理校长职务。
1925年1月,为了使学校不至于倒闭,私立青岛大学校董会经过研究,推举校董、山东省议长宋传典继任校长,勉强支撑。学校的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倒台,经费来源断失,教师辞职了一批,学生也走了一些,学校每况愈下。奉系军阀得势后,由张宗昌督鲁,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对教育事业不感兴趣。温树德对青岛大学校产垂涎欲滴,想继续作为兵营使用。但因为有宋传典出面维持,学校得以继续上课。宋传典,山东益都县(现青州市)人,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山东省一个较有名气的官僚买办资本家。宋传典利用他的山东省议会议长和买办资本家的身份,才使私立青岛大学勉强维持下去。宋传典上任之初,即出版了《私立青岛大学一览》一书。书中有全校各项照片19幅,校址平面图1幅。校长写有《弁言》一篇,秉承前任校长的办校方针,内言:“兹值本校刊布临时简章,爰述校之成立经过及将来趋向,弁其端,倘荷高明,辱赐教正,校之幸国之光也。”简章共有8章42条,是在《私立青岛大学暂行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定型的。分别为:第一章:组织,共9条;第二章:入学转学,共7条;第三章:学生类别,共4条;第四章:费用,共10条;第五章:入学手续,共2条;第六章:修业要则,共7条;第七章:预科,共3条;第八章:课程,分商预科和工预科。1925年,学校又增设了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等。
从设制的各种科目来说,私立青岛大学已完全具备了正规大学的规模。名为私立,实际上是官办和私办的一种混合体,一种从私立到官办的过渡模式,也是地方办大学的初步试点。学校所设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是按着正规大学的体制而设立的。
“青沪惨案”发生后,中共青岛党组织立即带领全市人民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斗争中去。私立青岛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事发当晚即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声讨反动军阀张宗昌、温树德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屠杀纱厂工人的罪行。次日,青岛学生联合会召开会议,决定全市学生
一律罢课,印发宣言,组织宣传队、募捐队。私立青岛大学学生还成立了“沪案后援会”,进行募捐。另外,私立青岛大学和青岛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成立“新剧团”(话剧团),编排《五卅血》、《投笔从戎》等话剧,到工厂、机关和街道进行募捐义演,募集的物品和现款,一部分救济青岛失业工人,一部分汇寄上海。在这场斗争中,私立青岛大学进步学生罗荣桓、张沈川等人表现特别积极勇敢,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罗荣桓等被迫离开青岛,投奔中山大学。私立青岛大学优秀的革命传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
由于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加之奉系得势,温树德任胶澳商务督办公署督办之初,看在宋传典的面上,虽然对大学校产垂涎,但还没有动手。不久,即强借空闲校舍供军方使用,学校一片混乱,致使教师严重流失,生员时减。鉴于学校情势每况愈下,尽管增设了新系,但1925年至1927年未再对外公开招生。
三、私立青岛大学被迫停办
1928年4月,国民党举行了所谓第二次北伐。5月1日,蒋、冯各路大军进驻济南。军阀败逃,日本帝国主义派兵登陆青岛,沿胶济铁路西侵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全国人民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由于战乱,时局不稳,私立青岛大学经费断绝,师生散去大半,学校不得不被迫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学生中有不少人没能拿到结业证书,后申请国立青岛大学予以补发。
1929年4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改胶澳商埠局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青岛为特别市,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6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议取消私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改为国立青岛大学,随经行政院议决照办。同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携眷来青,住在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中
国海洋大学档案馆楼)里。他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在青岛筹办国立青岛大学。6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委员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等人奉令赴青岛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着手筹办先修班等工作。
1929年7月2日,私立青岛大学公函第137号称:“所有一切校产、校舍、帐册、图表暨学生名册、器具、书籍等均已于即日点交于贵会(指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第8页)。至此,私立青岛大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