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见中草药—根茎类

来源:画鸵萌宠网
土茯苓

土茯苓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英)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别名]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常绿攀缘状灌木。茎无刺。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 渐尖,全缘,下面通常绿色,有时略有白粉,基出脉3条;有卷须。花单性异株,腋生伞形花序;花被片6,内轮细小,白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红色,外被白粉。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晒干或切片后晒干。

[性状] 根茎略呈扁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有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凹凸不平,有残留坚硬的须根,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粉性,有维管束小点;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味微甘、涩。

[化学成份] 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除湿,解毒,清热,利关节。用于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用量15~60g。

大黄

大黄 Radix et Rhizoma Rhei

(英)Rhubarb

[别名] 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来源]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根茎和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2m。基生叶宽卵形或近圆 形,长、宽达35cm,掌状5~7中裂,裂片窄三角形,叶柄粗壮;茎生叶互生,较小;托叶鞘大,膜质,淡褐色。大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红紫色,花被片6。瘦果三棱形,具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区林缘或草坡;有栽培。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

[采制] 秋末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干

燥。

[性状] 本品类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有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根木部发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化学成份] 蒽醌甙及游离蒽醌衍生物,后者包括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用量3~30g。

[附注] 同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同作大黄入药。

山药

山药 Rhizoma Dioscoreae

(英)Common Yam Rhizome

[别名] 淮山药、怀山药、山菇。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

[植物形态] 缠绕草质藤本。茎通常带紫红色。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状或

戟状,变异大,基部深心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外面有白粉。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溪边、路旁灌丛中或杂草中。主产河南。

[采制] 秋季或冬季挖取根茎,除去泥土、须根,切去芦头,洗净,用水浸后刮皮,反复用硫磺熏后,晒干。有的在硫磺熏后,用木板搓成圆柱形,切段,晒干,打光。

[性状] 根茎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及须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粘。也有的呈圆柱形,两端平齐,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化学成份] 含甘露聚糖(mannan)、3,4-二羟基苯乙胺、植酸(phytic acid)、尿囊素(allantoin)、胆碱、多巴胺(dopamine)、山药碱(batatasine),以及10余种氨基酸、糖蛋白、多酚氧化酶。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用量15~30g。

川芎

川芎 Rhizoma Chuanxiong

(英)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别名] 芎、小叶川芎。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沟。2~3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对,卵 状三角形,羽状全裂;叶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3~6,伞幅7~20;小苞片线形;花梗10~24,花白色。双悬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栽培。主产四川、江西、湖北、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已引种成功。

[采制]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采

挖,除去茎苗及泥沙,晾干或炕干,撞去须根。

[性状] 根茎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深黄棕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上端有凹陷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类黄色,散有淡黄色油点,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阿魏酸(ferulic acid)以及4-羟基-3-丁基酜内酯(4-hydroxy-3-butylphthalide)、川芎酜内酯(senkyunolike)、藁本内酯(ligustilide)、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酚(chuanxiongol)、瑟丹酸(sedanic acid)等。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用量3~9g。

天南星

天南星 Rhizoma Arisaematis

(英)Jackinthepulpit Tuber

[别名] 山苞米、蛇苞谷、山棒子、刀剪草。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叶单一,鸟趾状全裂,裂片13~21,倒披针形,中裂片较相邻者小;叶柄长10~15cm。花单性,同株或异株;花序柄等长或

稍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筒状,长约5cm,上部渐次扩大,向前弯曲;雄花序下部3~4cm处具雄花;附属体鼠尾状,长达18cm,伸出佛焰外。浆果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沟边及较阴湿的林下。主产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去净须根,洗净,撞去外皮,

晒干。制用。

[性状] 块茎扁圆球形,直径约至5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上端中央有凹陷茎痕,周围有细小根痕,周边偶有微凸起的小侧芽。质坚硬,断面乳折色,粉性。味有麻舌感。

[化学成份] 含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及氨基酸。

[性味] 性湿,味苦,辛。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用量3~9g,一般炮制后用。

[附注] 同属植物天南星A. erubescens (Wall.) Schott.、东北天南星A. amurense Maxim.的块茎同作天南星药用。

天麻

天麻 Rhizoma Gastrodiae

(英)Tall Gaxtraodia Tuber

[别名] 明天麻、白龙草、赤箭根。

[来源] 为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共生植物。茎单一,高30~150cm,黄褐色。叶鳞片状,膜质,下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5~30cm;苞片披针形;花淡绿黄色或橙红色,萼片与花瓣合生成壶状,口部偏斜,顶端5裂;唇瓣白色,先端3裂;子房倒卵形。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呈粉末状。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于湿润的林下,现多栽培。须与白蘑科密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共生。主产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

[采制] 冬至以后采挖者称“冬麻”,立夏以前采挖者称“春麻”。挖出根茎,擦去外皮,蒸透,60℃以下烘干。

[性状] 块茎长椭圆形,稍扁缩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略透明,多不规则纵皱纹,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轮横环纹,有时可见棕黑色菌索;顶端有残留茎基,或为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末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味甘。

[化学成份] 含天麻甙(gastrodin)、天麻甙元、天麻醚甙(gastrodioside)、派立辛(parishin)、香草醇、β-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棕榈酸、琥珀酸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症。用量3~9g。

升麻

升麻 Rhizoma Cimicifugae

(英)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别名] 关升麻、龙眼根、窟窿牙根。

[来源] 为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1.5cm。叶为二回三

出复叶,茎部叶有长柄;小叶卵形至广卵形,中央1片小叶常再3浅裂,边缘有粗大锯齿,两面均被柔毛。花序复总状,被灰色柔毛;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早落;雄蕊多数;心皮3~5,分离,光滑无毛,有短柄。蓇葖果3~5个。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林下、灌木丛中。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

[采制] 同升麻。

[性状]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多短分枝成结节状,长8~20cm,直径1.5~2.5cm。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上侧有多个茎痕,长1.5~3cm,直径0.5~2.5cm,髓朽成空洞,木部木射线成放射状裂隙。质坚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β-谷甾醇、阿魏酸(ferulic acid)、升麻醇(cimigenol)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脱肛、子宫脱垂。用量3~9g。

石蒜

石蒜 Bulbus Lycoridis Radiatae

(英)Shorttube Lycoris Blub

[别名] 老鸦蒜、蒜头草、蟑螂花。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Herit.) Herb.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广椭圆形。初冬出叶,线 形或带形。花茎先叶抽出,高约30cm,顶生4~6朵花;花鲜红色或有白色边缘,花被筒极短,上部6裂,裂片狭披针形,长4cm,边缘皱缩,向外反卷;雄蕊6;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蒴果背裂。种子多数。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阴湿山地或丛林下,也有栽培。产华东、中南及西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野生或栽培后2~3年的鳞茎,洗净

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鳞茎广椭圆形,长4~5cm,直径2.5~4cm,上端有长约3cm的叶基,基部生多数白色须根;表面由2~3层黑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部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气特异,味极苦。

[化学成份] 含石蒜碱(lycorine)、加兰他敏(galanthamine)、石蒜胺碱(lycorami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催吐。用于疔疮肿毒、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黄疸、水肿腹水。用量1.5~3g。

[附注] 同属植物黄花石蒜L.aurea Herb.的鳞茎亦作石蒜入药。

水半夏

水半夏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英)Whipformed Typhonium Rhizome

[别名] 土半夏、半夏、田三七、疯狗薯。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ume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圆锥形、椭圆形或倒卵形,直径1~2cm,上部密生多数肉质须根。叶3~4,叶柄长15~30cm,中部以下具宽鞘;叶片戟状长圆形,前裂片较大,长圆形或

长圆披针形,侧裂片较小,长三角形。花序柄细长;佛焰苞管部绿色,檐部绿色至绿白色,顶端长鞭状或较短。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或短,顶端具淡黄绿色的附属器。雌花序卵形,中性花序锥形,雄花序黄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田边、山溪或低洼湿地。主产广西。

[采制] 秋冬季采挖块茎,除去外皮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 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直径0.5~1.5cm,高0.8~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上部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化学成份] 含有机酸、酚类化合物、鞣质、甾醇及生物碱。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用量1.8~3g。

玉竹

玉竹 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

(英)Fragrant Solomonseal Rhizome

[别名] 萎蕤、铃铛菜、竹根七、玉竹参。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5cm。茎具纵棱。叶互生,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先端钝尖。花序腋生,有1~3花,栽培者可多达8朵;总花梗长1~1.5cm;花被筒状,长1.5~2cm,

裂片6,白色或顶端黄绿色;雄蕊6,花丝近光滑至有乳头状突起。浆果熟时蓝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林下或石隙间,喜阴湿处。主产湖南、河南、江苏、浙江;有栽培。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性状] 根茎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茎痕圆盘状。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有粘性。

[化学成份] 根茎含玉竹粘多糖(odoratan)及4种玉竹果聚糖(polygonatum-fructan-O-A,B,C,D),还含吖丁啶-2-羧酸(azetidin-2-carboxylic acid)等。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用量6~12g。

仙茅

仙茅 Rhizoma Curculiginis

(英)Common Curculigo Rhizome

[别名] 地棕根、独茅根、独脚仙茅。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3~6片丛生,革质,狭披针形,先端尖,两面有散在的长柔毛,基部下延成柄,柄基扩大成鞘,紫红色。花茎甚短,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 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膜质;花径约1cm,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cm或更长,先端6裂,裂片披针形,内面黄色,外面白色;雄蕊6,花丝短,子房下位,狭长。浆果椭圆形,先端有喙,被柔毛。花期夏、秋季。 生于山坡草丛中。主产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性状]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4~8mm。表

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须根痕及纵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份] 根茎含树脂、脂肪酸、淀粉及粘液质,另含杨梅黄素甙(5,7-dimethoxymricetin-3-o-α-L-xyl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用量3~9g。

白及

白及 Rhizoma Bletillae

(英)Common Bletilla Tuber

[别名] 白鸡儿头、白根、山田鸡。

[来源] 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 chb.f.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

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cm,唇瓣白色或具紫脉,先端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褶片,侧裂片合抱蕊柱;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有1雄蕊;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

[采制]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部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有粘性。

[化学成份] 块茎含粘液质。

[性味] 性微寒,味苦、甘、涩。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吐血、溃疡病出血。用量6~15g。

石菖蒲

石菖蒲 Rhizoma Acori Graminei

(英)Grassleaf Sweetflag Rhizome

[别名] 山菖蒲、石蜈蚣、水剑草。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香气。叶剑状线形,长30~50cm,宽2~6mm,无中脉。佛焰苞叶状,长7~20cm,肉 穗花序狭圆柱形,长5~12cm;花两性,淡黄绿色;花被片6;雄蕊6。浆果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山沟、溪涧潮湿流水的岩石间,或泉水附近。主产四川、浙江、江苏。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上

方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有残存叶基;下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小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化学成份] 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份为α-,β-,γ-细辛醚(α-,β-,γ-asarone),并有细辛醛(asarylaldehyde)、二聚细辛醚(bisasarin)、丁香酚(eugenol)及黄樟油素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用量3~9g。

白术

白术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tae

(英)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别名] 于术、冬术、于潜白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互生,茎下部叶3裂或羽状5深裂,裂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裂片最大,边缘有刺状齿,叶柄长;茎上部叶分裂或不分裂,叶柄渐短。头状花

序顶生,总苞钟状,总苞片7~8层,基部有羽状深裂的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瘦果被黄白色茸毛,冠毛羽状,长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均系栽培。主产浙江、安徽、江苏。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状] 根茎呈拳形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纹和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化学成份] 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份为苍术酮(atractylone)、白术内酯A、B(butenolide A,B),另含3-β-乙酰氧基苍术酮、3-β-羟基苍术酮等。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用量6~12g。

白前

白前 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

(英)Willowleaf Swallowwort Rhizome

[别名] 水杨柳、鹅白前、草白前、白马虎。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柳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et Lévl.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 直立半灌木,高30~60cm。茎圆柱形,有细棱。叶对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3cm,宽0.3~0.5cm,两端渐尖,中脉明显。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8; 花萼5深裂;花冠紫红色,辐射状,内面被长柔毛,裂片狭三角形;副花冠裂片盾状,先端稍厚而内卷;雄蕊 5,与雌蕊合生成蕊柱,花药2室;柱头微凸,包于花药的薄膜内。蓇葖果单生。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于溪畔、河边、山谷阴湿处。主产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

[采制]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份] 含三萜皂甙、海罂粟甙元A、B(glaucogenin A,B)、海罂粟甙A(glaucoside A)及海罂粟甙元C-黄花夹竹桃单糖甙(glaucogenin-C-mono-D-thevetoside)等。

[性味] 性微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降气清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用量3~9g。

半夏

半夏 Rhizoma Pinelliae

(英)Pinellia Tuber

[别名] 三叶半夏、三步跳、麻芋子。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幼苗常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生3小叶的复叶;叶柄长10~25cm,基部有珠芽。花单性同株,花序柄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细管状;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

花生于上端,花序顶端附属器青紫色,伸于佛焰苞外呈鼠尾状。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田野、溪边、阴湿山坡、林下。主产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

[采制] 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一般炮制后用。

[性状] 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凹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化学成份] 含β-与γ-氨基丁酸(β-,γ-aminobutyric acid)、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1-麻黄碱、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及其葡萄糖甙、胆碱和半夏蛋白Ⅰ等。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用量3~9g,一般炮制后用。

伊贝母

伊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

(英)Siberian Fritillary Bulb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平滑,高15~40cm。叶通常互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卵状长圆形至长方披针瑚,长5~12cm,宽1~3.5cm,先端不卷曲,并具硬尖突。花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成束状,淡黄色,内面有暗色 斑点,每花有1~2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蜜腺窝有背面明显突出。雄蕊6。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翅。花期5月。

生于海拔1300~1780m的林下或阳坡草地。主产新疆。

[采制] 5~7月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再去须根及外皮。

[性状]鳞茎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基部微凹陷。质稍松脆,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西贝素(sipeimine,imperialine)等。

[性味] 性微赛,味苦、甘。

[功能主治] 润肺、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疬、痈肿。用量3~9g。

百合

百合 Bulbus Lilii Brownii

(英)Lily Bulb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鳞茎球形。茎常有紫色条纹。叶有短柄,叶片披针形或窄披针形,长2~10cm,宽0.5~1.5cm;叶柄短。花1至数朵生于茎端;花被片6,乳白色,微黄,长约15cm,背面中胁带淡紫色,裂片向外张开或稍反卷,长13~20cm。蒴果长圆形,

长约5cm。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林下、溪沟;有栽培。主产湖南、浙江、陕西、四川、安徽。

[采制] 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片,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性状] 鳞叶长椭圆形,长1.5~3cm,宽0.5~1cm,厚

约至4mm。表面乳白色,半透明,有脉纹3~5条,有的不明显。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糖。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用量6~12g。

虎杖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英) Giant Knotweed Rhizome

[别名] 斑根紫金龙、活血龙、阴阳莲。

[来源] 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根茎和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表面散生红色或紫红色斑点,节稍膨大。叶互生,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先端短尖;托叶鞘短。花单性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被白色或红色,5深裂,外轮3片,背部有翅;雄花雄蕊8;雄花子房卵形,有3棱,花柱3。瘦果三角状,包于翅状花被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产江苏、浙江、安徽、广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6~1.5cm,节部较膨大,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根茎下侧生数条粗根。根圆柱形,长约17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有纵皱纹。质坚硬,断面共色至橙红色,射线明显。气微,味 微苦。 [化学成份] 含大黄素-8-葡萄糖甙(polygonin)、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甙(rheochrysin),以及游离的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同酚等,尚含芪三酚甙(polydatin)、芪三酚(resveratol)、虎杖甙(cuspidatin)等,并含缩合鞣质和数种多聚糖。 [性味] 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症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用量9~15g。 虎杖

知母

Rhizoma Anemarrhenae

(英) 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别名] 蒜瓣子草、连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线形,质稍功,长20~70cm,宽0.3~0.6cm。花茎高40~60cm,散生鳞片状小苞片;花2~6朵一簇,散生地花序轴上,花被片6,黄色或紫堇色;雄蕊3,与内轮花被片对生。蒴果长卵形,具6纵棱。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地、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主产河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称“知母肉”。 [性状] 毛知母扁圆形长条状,略弯曲,长3~5,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一端残留淡黄色叶基,上面有1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 由两侧集向上方纵沟;下面隆起而略皱缩,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 [化学成份] 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Ⅰ、AⅡ、AⅢ、AⅣ、BⅠ、BⅡ,并含芒果甙(mangif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 [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量6~12g。 知母

延胡索

Rhizoma Corydalis Yanhusuo

(英) Yanhusuo

[别名] 玄胡索、元胡。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有柄;基生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第二回常呈深裂状,小叶片长椭圆形、长卵形或线形,长约2cm,先端钝或锐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苞片阔披针形;萼片小,早落;花瓣4,外轮2片稍大,边缘粉红色,中央青紫色,上部l片尾部延伸成距,内轮2片稍小;雄蕊6,花丝连合成两束;子房扁柱形。蒴果条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草地。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亦有栽培。

[采制] 5~6月植株枯萎5~7天后来挖块茎,除去须根及浮皮,沸水煮后晒干。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球形或倒圆锥形,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网状细皱纹,上端有略凹的茎痕,底部中央略凹呈脐状,有圆锥状小凸起。质坚硬,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 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延胡索甲素(d-corydaline)、乙素(dl-tetrahydropalmatine)、丙素(protopine)、丁素(l-tetrahydrocoptisine)、戊素(dl-tetrahydrocoptisine)、己素(l-tetrahydro-columbami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院腹疼痛、经闭 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用量3~9g。

延胡索

狗脊 Rhizoma Cibotii

(英) East Asian Tree Fern Rhizome

[别名] 金毛狗脊、黄狗头、金毛狮子、猴毛头。

[来源] 为蚌壳蕨科植物狗脊Cibotium barometz (L.) J.Sm.的根茎。

[植物形态] 植物高2.5~3m。叶大,叶柄粗壮,褐色,基部被金黄色长柔毛及黄色狭长披针形鳞片;叶片革质,阔卵状三角形,边缘有浅锯齿,侧脉单一,或在不育裂片上分为二叉。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侧脉顶端,每裂片有2~12枚,囊群盖两瓣,形如蚌壳。

生于山脚沟边及林下阴处,酸性土壤中。主产福建、四川、云南、贵州。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泥沙、须根、叶柄及金黄色柔毛,干燥。现多趁鲜或蒸后切厚片。

[性状] 根茎不规则长圆形或球形块状,长10~25cm,直径4~8cm。表面深棕色,残留有金黄色的长茸毛,上面残留

数个棕红色坚硬的叶柄基,下面丛生黑色细根。狗脊片呈不规则和长条形或圆形,切面淡棕色,近边缘1~4mm处有棕黄色凸出的木质部环圈。质脆,带粉性,蒸煮品显黑棕色,半透明。味淡,微涩。

[化学成份] 根茎含绵马酚(aspidinol);根茎的柔毛鞣质和色素。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用于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风湿痹痛、屈伸不利。

狗脊

泽 泻

Rhizoma Alismatis

(英) 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别名] 水泽。

[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 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沼生草本。叶基生,长椭圆形至广卵形,长3—8cm,宽l-9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叶脉 5—7条;有长柄;叶鞘边缘膜质。花茎高达lm,花集成轮生状圆锥花序;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宿存;花瓣3,倒卵形,白色,膜质;雄蕊6,心皮多数,离生。瘦果倒卵形,扁平。 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沼泽、浅水池沼或稻田内。主产福建、四川、江西。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粗皮,干燥。

[性状] 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 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上端有脐状茎痕,底部有数个瘤状芽痕。质坚实。气微香,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泽泻醇A、B、C (alisol A,B,C)及其乙酸酯,表泽泻醇A(epialisol A),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以及卵磷脂、胆碱、糠醛。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利尿,清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症。用量6—9g。

泽 泻

鸢尾

Rhizoma Iridis Tectori

(英) Roof Iris Rhizome

[别名] 蓝蝴蝶、土知母、铁扁担、扇把草。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2列,剑形,长30-45cm,宽约2cm。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

佛焰花苞,长4-5cm;花被片6,2轮,外轮3片圆形,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拱形直立;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葫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cm。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 夏、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化学成份] 含鸢尾绀甙(tectoridin)、鸢尾新甙A、B(iristectorin A,B)、鸢尾酮甙(tectoruside)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有毒。

[功能主治] 消积,破瘀,行水,解毒。用于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肿毒、痔瘘、跌打损伤。用量0.9-3g

鸢尾

金荞麦

Rhizoma Fagopyri Cymosi

(英) Wild Buckwheat Rhizome [别名] 野荞麦、荞麦三七、金锁银开。

[来源] 为蓼科植物野荞麦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n.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O.5--1.5m。根茎粗大,呈结

节状,横走,红棕色。茎直立,有棱槽,绿色或红褐色。叶互生,戟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先端突尖,基部心状戟形,边缘波

状;托叶鞘近筒状斜形,膜质。花小,集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被片5,白色;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卵形,具3棱,红棕色。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旷野、路边及溪沟较阴湿处。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夏、秋季采挖根茎,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团块状,常具瘤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4cm。表面深灰褐色,有环节及纵皱纹,并密布点状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至黄棕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份] 含野荞麦甙(shakuchirin),此甙碱水解后生成对香豆酸、阿魏酸及葡萄糖,另含有双聚原矢车菊甙元(dimeric procyanidin)。是主要有效成分。

[性味] 性凉,味涩、微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肺排痰。排脓消肿。祛风化湿。用于肺脓疡、咽喉肿痛、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用量9-30g。

金荞麦

香 附 Rhizoma Cyperi

(英)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 [别名] 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单生,有三锐棱。叶基生,窄线形,先端尖;叶鞘闭合包于秆上。花序复穗状,3-6个在

茎顶排成伞状,有叶状总苞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鳞片2列,卵形,膜质,两侧紫红色,每鳞片有1花。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主产山东、浙江、福建、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性状] 根茎纺锤形,长1.5-3.5cm,直径0.5-lcm。表面紫棕色或焦黑色,具纵皱纹,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处有棕色毛须及残留根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

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有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含香附醇(cyperol)、香附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β-香附酮(α-,β-cyperone)、广藿香酮(patchoulenone)、柠檬烯、桉油精、蒎烯;尚含齐墩果酸及齐墩果酸甙。

[性味] 性平,味辛、微苦、甘。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用量6-9g。

香 附

鬼 臼

Rhizoma Dysosmae Versipellis

(英) Common Dysosma Rhizome

[别名] 八角莲、八角乌。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cllis(Hance.M.Cheng)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17cm。根茎粗壮,结节状,少分枝。茎生叶常2,盾状,近圆形,长16-22cm,宽l2-l9cm,8-9浅裂,裂片边缘有叶状细齿;叶柄长10-l5cm。花5-8朵着生于叶柄上方近叶片处,下垂,花梗长达2.8cm;萼片6;花瓣6,紫红色;雄蕊6;雌蕊1,子房上位。浆果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和山坡杂木林下阴湿处。 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北、江西。

[采制] 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状] 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3cm,直径约5mm,表面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异苦鬼臼酮((isopicropodophyllone)、金丝桃甙(hyperin)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量3—9g。

鬼 臼

姜 黄

Rhizoma Curcumae Longae

(英) Turmeric

[别名] 毛姜黄、姜黄。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2列,长椭圆形,长20-40cm,宽6-l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花茎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圆柱状;缨部苞片粉红色,下部的绿色,内含数花;花萼绿白色,具3钝齿;花冠漏斗状,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面1片较大,长圆形,略成兜状;唇瓣长圆形,3浅圆裂,黄色;药隔基部有距。蒴果膜质,球形。花期8-11月。

主产四川、福建、广东、江西。

[采制] 冬季或早春采挖,洗净,除去细根,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性状] 根茎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有的叉状分枝,长

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有皱缩纹理和留有叶痕的明显的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4%-6%,油中主成分为姜黄酮(turmerone)、芳姜黄酮(arturmerone)、姜烯

(zingiberene)等;黄色物质为姜黄素(curcumin)和脱甲氧基姜黄素(desmethoxycurcumin)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用量3—9g。

姜 黄

骨碎补 Rhizoma Drynariae

(英) Fortune’s Drynaria Rhizome [别名] 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ze.)J.Sm.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附生于树干、岩石上。

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 根茎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O.2-O.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褐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化学成份] 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

骨碎补

[附注] 同属植物中华槲蕨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莪 术

Rhizoma curcumae Aeruginosae

(英) Acruginous Turmeric Rhizome

[别名] 蓝心姜、黑心姜、姜七。

[来源] 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nosa Rox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斑;叶柄较叶片为长。花茎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穗状花序长约15cm;苞片多数,下部的绿色,缨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顶端3裂;花冠黄色,裂片3,不等大;侧生退

化雄蕊小;唇瓣黄色,顶端微缺;药隔基部具叉开的距。蒴果卵状三角形。花期3-5月。

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采制] 秋季挖取根茎,除去细根,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

[性状] 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

[化学成份] 根茎含挥发油,油中含的成分有莪术呋喃酮(curzerenone)、表莪术呋喃酮(epicurzerenone)、莪术呋 喃烃(curzenene)、莪术双酮(curdione)、莪术醇(curcumol)、樟脑、龙脑等。

莪 术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瘀闭经、饮食积滞。用量4.5-9g。

射 干

Rhizoma Belamcandae

(英) Blackberrylily Rhizome

[别名] 扁竹、山蒲扇、蝴蝶花。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 DC.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2列,叶片对折,呈马刀形,长达60cm,宽达4cm。茎直立,高40-120cm。聚伞花序顶生,二歧状分枝;花被片6,2轮,基部合生成短管,橘黄色,有红色斑点;子房下位,花柱棒状,3浅裂,被短柔毛。蒴果三角状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沟边或栽培。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去须根,晒干或鲜用。

[性状] 根茎不规则结节状,有短分枝,长4-8cm,直径1-1.5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密集的横环纹,上面有数个大形盘状茎痕,下面及两侧有须根或根痕。质坚硬,断面黄色,横切面可见内皮层环,并多数维管束小点。味微苦、辛。

[化学成份] 含鸢尾甙(shekanin,tectoridin)、铁扁担甙(belamcandin)、香鸢尾甙(iridin)和洋鸢尾素(irisflorentin)。

[性味] 性寒,味苫。

射 干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用量3-9g。

海 芋

Rhizoma Alocasiae Odorae

(英)A1ocasia Rhizome

[别名] 广东狼毒、野芋、独脚莲、老虎芋。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Roxb.)C.Koch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m。茎肉质粗壮,皮黑褐色。叶盾状,着生于茎顶,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形,侧脉9-12对;叶柄粗壮,基 部扩大而抱茎。总花梗成对由叶鞘中抽出;佛焰苞管长3-4cm,粉绿色,上部舟状,长10-14cm,宽4-5cm,黄绿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部分长2-2.5cm,

中性花部分长2.5-3.5cm,雄花部分长3cm;附属器圆锥形,有网状槽纹。浆果淡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村旁、山沟、溪边等湿地。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 全年可采,因有毒需加工。

[性状]根茎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30cm,直径3-6cm或更粗。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的节和圆形的根痕。质坚实。气微,味淡,嚼之发麻。

[化学成份] 鲜根含海芋素(alocasin),另含生物碱、甾醇

海 芋

类化合物。

[性味]性寒,味淡;有大毒。

[功能主治] 解热攻毒,祛风消炎。用于流感、肺结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用量6-15g,加水久煮,去毒后内服。

穿山龙

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英) Japan Yam Rhizome

[别名] 野山药、串地龙、地龙骨、龙萆薤

[来源] 为薯蓣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

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走,栓皮呈片状脱落,断面黄色。茎左旋,无毛。叶互生,掌状心形,变化较大,长8-15cm,宽7-l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至顶生裂片较小,全缘。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腋生; 雄花无柄,花被6裂,雄蕊6;雌花常单生,花被6裂。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有3宽翅。种子每室2枚,生于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宽的薄膜状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林边、灌木林下及沟边。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挖取根茎,除去须根、外皮(栓皮),晒干。

[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类圆柱形,稍弯曲,有指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3-1.5cm。表面棕色或黄色,两侧散生须状细根或细根断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类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份] 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

[性味] 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用

穿山龙

拳 参

Rhizoma Bistortae

量3-9g 。

(英) Bistort Rhizome

[别名] 紫参、山虾、草河车、倒根草。

[来源] 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85cm。根茎粗壮,皱折而拳

卷,外皮紫褐色。茎单一,直立,具纵沟纹。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狭长,基部圆钝或截形,沿叶柄下延成狭翅,边缘外卷;茎上部叶近于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淡棕色;花被粉红或白色,5片;雄蕊8,较花被稍长;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椭圆形,有3棱,包于宿存的花被内,稍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于阴湿山坡、草丛或林间草甸中。主产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湖北。

[采制] 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米状,长4-l5cm,直径

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密具环状节痕、并有多数点状根痕。质硬脆,断面浅棕色至棕红色,有35-50个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份] 含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儿茶酚等,尚含羟基甲基蒽醌、黄酮类。

[性味] 性微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用于肠炎、痢疾、肝炎、痔疮出血;外治口腔炎、咽喉炎。用量1.5-9g。

拳 参

黄 连 Rhizoma Coptidis

(英) Coptis Root,Chinese Goldthread

[来源] 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

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聚伞花序顶生;萼片5,黄绿色,花瓣倒披针形,长约为萼片的1/2,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蓇葖果具细柄。花期2~4月,果期3~6月。 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

主产四川、湖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 根茎多集聚成簇,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有的节间表面光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面多残留褐色鳞叶、茎和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

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色,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化学成份] 仿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碱(coptisine)、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碱(magnoflor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水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牙痛、痈肿疔疮。用量1.5~4.5g。

[附注] 同属植物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黄 连

黄 精

Rhizoma PoLygonati

Hsiao及云连C.teetoides C.Y.Cheng的根茎同作黄连用。

(英) Manyflower So1omonseal Rhizome

[别名] 鸡头黄精、鸡头根、黄鸡菜。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囊丝黄精Po1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长可达25cm,长、宽变化较大,先端钝尖,无毛。花腋生,下垂,2-7朵集成伞形花丛;花被筒状,长9-22mm,白色或淡黄色,裂片6;雄蕊6,花丝长0.5—lmm;柱头长为子房的1.5-2倍。浆果熟时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地林下、灌丛或山坡半阴处。主产河北、内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蒸至现油润时,取出干燥。

[性状] 根茎细柱形,略扁,长约至10cm,直径0.5-1.2cm,一端或两侧稍膨大,形如鸡头,或有短分枝;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或灰黄色,有纵皱纹,茎痕直径5-8mm,节间长

0.3-1.5cm。质坚脆。气微,味甜,有粘性。

[化学成份] 根茎含3种多糖,即黄精多糖甲、乙、丙,和3种低聚糖,即黄精低聚糖甲、乙、丙,以及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

[性味] 性平,昧甘。

[功能主治] 补脾,润肺生津。用于脾胃虚弱、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用量9-15g。

[附注] 同属植物滇黄精P.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sibricum Red.的根茎同作黄精入药。

黄 精

浙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英)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别名] 象贝、大贝、土贝、珠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花下垂,钟状,1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片6,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山坡草丛、林下。主产浙江、江苏;大量栽培。

[采制] 初夏采挖,洗净,大者摘去芯芽,称大贝;小者不摘芯芽,称珠贝。撞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撞出的浆汁,干燥。

[性状] 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l-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小鳞茎扁球形,高l-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或残茎。质硬脆,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贝母碱(verticine,peimine)、去氢贝母碱(verticinone,peiminine)、贝母辛(peimisine)等,尚含贝母碱甙(peiminoside)、原贝母素(propeimine)。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风热、燥热、痰火

浙贝母

咳嗽、肺痈、乳痈、羸疠疮毒、心胸郁闷。用量4.5-9g。

菝 葜

Rhizoma Smilacis Chinensis

(英) Chinaroot Greenbrier Rhizome

[别名] 金刚刺、金刚藤、乌鱼刺、白茯苓。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茎。

[植物形态] 落叶攀缘状灌木。茎细长坚硬,有疏刺。叶互生,花期叶幼小;革质或纸质,有光泽,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l3cm,宽2.1-10cm、,先端圆或具凸头,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下面微苍白色;叶柄长5-15cm,两侧具卷须, 下半部呈鞘状。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花被片6,黄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熟时粉红色。花期4-5月。

生于山坡林下和荒山草地。分布于华东及广西、湖南、湖北、河南。

[采制] 全年或秋末至次春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块状或略呈扁柱状,有隆起的结节,长10-20cm,直径l-2.5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圆锥状突起,其先端留有坚硬细根断痕。质极坚实,折断面红棕色,粗纤维性。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菝葜皂甙A、B、C(smilax-saponinA,B,

菝 葜

C),另含生物碱、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痔疮。用量15-30g。

藁 本

Rhizoma Ligustici

(英) Jehol ligusticum Rhizome

[别名] 河藁本、香藁本、北藁本。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根茎和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茎常带紫色,中空,表面有纵棱。基生叶花期凋落;茎生叶广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边缘有少数缺刻状齿,上面沿脉有乳头状突起。复伞形花序具短柔毛;伞幅6-19;花小,白色。双悬果椭形,长3-4mm,宽2mm。侧棱具狭翅,每棱槽常有1油管,合生面有2-4油管。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缘和林下。主产河北、辽宁。

[采制] 春季采挖根茎及根,去净泥土,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团块状或略呈圆柱状,长1.5-6cm,直

径0.5-1.5cm。表面灰棕至黑棕色,上端有数个圆形中空的茎基,四周着生多数细根。根弯曲,长约至5cm,直径2-6mm,棕黑色,有疣状突起,栓皮易剥落。质轻,切断面皮部宽,有裂隙,木部较结实,有似芹菜样香气,味辛而微苦。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用量3-9g。

[附注] 同属植物藁本L.sinense Oliv.的根茎亦药用

藁 本

绵萆薢

Rhizoma Dioscoreae Septemlobae

(英) Sevenlobed Yam Rhizome [别名] 大萆薢、萆薢。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m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左旋,圆柱形。单叶互生,叶形变异较大,有时一株从基部至顶部全为三角状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被白色粗毛,有时基部为掌状心形,边缘5—9深裂,中裂或浅裂,至顶部为三角状心形,不裂,叶脉多数为9,叶干后不变黑。雄花序为圆锥花序,雌花序为下垂圆锥花序。蒴果宽倒卵形,翅长1.3—1.5cm,宽2—2.5cm,干后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主产浙江、福建、江西。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稀疏的根痕,其基部呈圆锥状凸起。切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质疏松,略呈海绵状。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另含有原薯蓣皂甙(protodioscin)、原纤细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kikubasaponin)及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利湿去浊,祛风通痹。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

绵萆薢

多、湿热疮毒、腰膝痹痛。用量9-15g。

[附注] 同属植物福州薯蓣D.futschauensis Vline的根茎同作绵萆薢入药。

湖北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Hupehensis

(英) Hupeh Fritillary Bulb

[别名] 窑贝、板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6-50cm。鳞茎由2片鳞片组成,直径1.5-3cm。叶3-7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矩圆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极少为4枚,花梗长l-2cm;花被片长4.2-4.5cm,宽1.5-1.8cm,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蒴果2-2.5cm,宽2.5-3cm,棱上的翅宽4-7mm。花期4月,果期5-6月。系栽培。

主产湖北、四川、湖南。

[采制] 5-7月间采挖,除去泥砂,石灰水浸泡晒干,或用硫磺熏蒸。

[性状] 鳞茎卵球形、扁卵形或倒圆锥形,直径0.6-3.4cm,高0.8-2.8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大小近等,偶见相差悬殊者,顶端稍平,开裂,底部较平整。味苦。

[化学成份] 鳞茎含多种异甾体、甾体类生物碱,主要有贝母碱(verticine,peimine)、去氢贝母碱(verticinone)、湖贝甲素(hupehenine)、湖贝甲素甙(hupeninoside)、湖贝乙素(hupehenirine)、湖贝嗪(hupehenizine)、湖贝辛(hupehenisine)及湖贝啶(hupehenid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散结。用于肺热咳嗽、胸闷痰结,羸疠、痈肿。用量4.5-9g。

湖北贝母

川贝母——太白贝母

川贝母——太白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Taipaiensis

(英)Taipei Fritillary Bulb

[别名] 尖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40cm。鳞茎直径1~1.5cm。叶对生,有的中部兼3~4枚轮生或散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 长5~10cm,宽3~7(~12)mm,先端有的稍弯曲。花单朵,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有时稍弯曲,但绝不卷曲;花被片6,长3~4cm,绿黄色,无方格斑,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外轮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宽9~12mm,先端浑圆;内轮3片近匙形,上部宽12~17mm,基部宽3~5mm,先端骤凸而钝,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花药近基着,花丝通常具小乳突;花柱分裂部分长3~4mm。蒴果长1.8~2.5cm,棱上的狭翅宽0.5~2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2400~3150m的山坡草丛中或水边。主产陕西、甘肃、四川、湖北。

[采制] 同暗紫贝母。

[性状] 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化学成份] 含生物碱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暗紫贝母。

百合——卷丹

百合——卷丹 Bulbus Lilii Lancifolii

(英)Lanceleaf Lily Bulb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的肉质鳞片。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cm。茎带紫色,有疏或密的白色绵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20cm,向上渐小成苞片状;叶腋内常有珠芽。花序总状;花桔红色,内面密生紫黑色斑点;花被片长7~10cm,开放后向外反卷;花药紫色。蒴

果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4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安徽。

[采制] 同百合。

[性状] 鳞片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

部厚1.3~4mm。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化学成份] 鳞茎含蛋白质等;花药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和β-胡萝卜素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百合。

虎掌南星

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

(英) Pedate Pinellia Rhizome

[别名] 掌叶半夏、天南星、麻芋果。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幼时近球形,渐变为扁柿形,直径3~4cm,通常有数个乳头状或瘤状小块茎,呈虎掌或狗爪形。叶1年生者心形,2~3年生者鸟趾状分裂,

裂片5~13;叶柄长达45cm。佛焰苞披针形,绿色,长8~12cm,肉穗花序下部雌花部分长约1.5cm,贴生于佛焰苞上,上部雄花部分长约7cm;附属体鼠尾状,长约10cm。浆果卵形,绿白色,长约6mm。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于林下、山谷、河岸或荒地草丛中。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采制] 多在白露前后采挖,去净须根,撞去外皮,晒干。制用。 [性状] 块茎扁球形,上下两面均较平坦,大小不一,主块茎直径约至5cm,厚1.2~1.8cm,通常周边生有数个侧 块茎或有侧芽;侧生块茎呈半球形,直径1~2.5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上端中央凹陷,凹陷周围密布细小凹点。质坚实而重。味有麻舌感。 [化学成份] 含皂甙、氨基酸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同天南星。 虎掌南星

苍术——茅苍术

Rhizoma Aractylodis Lanceae

(英) Swordlike Atractylodes Rhizome

[别名] 茅术、南苍术、穹窿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或上部少分枝。叶互生,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边缘具刺状齿,上部叶多不裂,无柄;下部叶常3裂,有柄或无柄。 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叶状总苞一轮;总苞圆柱形,总苞片6~8层;花两性与单性,多异株;两性花有羽状长冠毛;花冠白色,细长管状。瘦果被黄白色毛。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灌丛、草丛中。主产江苏、湖北、河南、安徽。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性状] 根茎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偶有分歧,长3~1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须根痕,顶端具茎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数红棕色油室。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苍术——茅苍术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苍术素(atractylodin)、β-桉油醇(β-eudesmol)、茅术醇(hinesol)、羟基苍术酮(hydroxy-atractylon)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用量3~9g。

[附注] 同属植物北苍术A.chinensis (DC.) Koidz.的根茎同作苍术入药。

苍术——关苍术

Rhizoma Atractylodis Japonicae (英) Japanese Atractylodes Rhizome [别名] 和苍术、东苍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关苍术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z Kitam.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70cm。叶柄长2.5~3cm;茎下部叶片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总苞片6~8层;花多数,两性花与单性花多异株;两面性花有羽状 长冠毛,花冠白色,细长管状;雄蕊5;子房下位,密被子白色柔毛。长圆形,瘦果被白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柞林下、灌丛间。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 [采制] 同茅苍术。 [性状] 根茎多呈结节状圆柱形,长4~12cm,直径1~2.5cm。表面深棕色,有根痕及细小须根,并残留茎痕。质较轻,折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有浓郁的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含芹烷二烯酮、二乙酰苍术二醇(diacetylatractylodinol)、苍术酮,另含苍术烯 内酯Ⅰ(atraactylenolideⅠ)。 苍术——关苍术

[性味及功能主冶] 同茅苍术。 重楼---云南重楼

Rhizoma Paridis Yunnanensis

(英) Yunnan Manyleaf Paris Rhizome

[别名] 滇重楼、草河车、独脚莲。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yunnanensis Franch.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6-lO片轮生,叶柄长5-20mm,叶片厚纸质,披针形、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11cm,宽2-4.5cm。花梗从茎顶抽出,顶生一花;花两性,弯片披针形或长卵形,绿色,长3.5-6cm;花被片线形而略显披针形,黄色,长为萼片的1/2左右至近等长,中部以上宽2-6mm;雄蕊8-10,花药长l-1.5cm;花丝比花药短,药隔突出部分1-2mm。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丛的阴湿处。主产云南、贵州、四川。

[采制] 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为好,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根茎类圆柱形,多较平直,少数弯曲,直径l-6cm,长4.5-12cm。表面黄棕色,少数灰褐色,较平滑;环节较稀疏,突起不明显;茎痕半圆形或扁圆形,不规则排列,表面较平或稍突起。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质或角质化。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 含多种甾体皂甙,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和偏诺皂甙元(pennogenin)的二、三、四糖甙,另含β-蜕皮激素、胡萝卜甙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肿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仆伤痛、惊风抽搐。用量

重楼---云南重楼

3-9g。

紫萁贯众 Rhizoma osmundae

(英) Japanese Flowering Fern Rhizome [别名] 大贯众、薇贯众、大叶狼衣。

[来源] 为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的

根茎及叶柄基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OOcm。根茎短块状。叶丛生,二型,幼时密被绒毛;营养叶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cm,宽25-40cm,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羽片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稍钝、基部圆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脉叉状分离;孢子叶的小羽片极狭,卷缩成线形,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有时在同一叶上生有营养羽片和孢子羽片。

生于山坡林下溪边、山脚路旁。产于秦岭以南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采制] 全年采收,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0-17cm,直径3-6cm。根茎无鳞片,上侧密生叶柄残基,下侧着生多数棕黑色弯曲的细根。叶柄基部呈扁圆柱形,弯曲。长4-6cm,直径3-5mm,具托叶翅,但翅多已剥落;表面棕色或棕黑色,横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维管束组织呈U形,且常与外层组织分离。味微涩。

[化学成份] 含尖叶土杉甾酮A(ponasterone A)、脱皮甾酮(ecdysterone,custecdysone)及脱皮酮(ecdysone)。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用于防治感冒、鼻衄头晕、

紫萁贯众

伊贝母——托里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Tortifoliae

痢疾、崩漏。用量6-9g。

(英) Twisted-leaved Fritillary Bulbi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托里贝母Fritillaria tortifolia X.Z. duan et X.J.Zheng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O~4O(~10O)cm。鳞茎卵状球形,直径1~3(~10)cm,鳞片2~3枚,白色,肉质;

茎无色,基部紫色。叶披针形或条形,长5~5.5cm,宽0.8~2cm,扭转,最下面的对生或3叶轮生,先端不卷,其余的轮生和对生,先端卷曲。花通常单朵,罕为2朵或更多,钟形,白色内面具紫 色方格斑或黄色内面具褐色方格斑;叶状苞片3枚,比叶小,扭转,先端卷曲;外花被片近长圆形,长3cm,宽1cm;内花被片近倒卵形,与外花被片近等长,宽1.5~2cm,蜜腺窝以90°角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无乳突,花药近基着;柱头3裂,裂片长约3mm。蒴果长与宽近等,约为2.5cm,具6翅,翅宽5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约1500的灌丛中。主产新疆。

[采制] 同伊贝母。

[性状] 鳞茎呈圆锥形或扁圆形,直径0.5~1.5(~2)cm,高0.5~1cm。表面黄白或褐黄色,较粗糙。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闭合或开裂,底部平整。味微苦。

[化学成份] 含托里贝母碱(torifoline)等生物碱。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同伊贝母。

伊贝母——托里贝母

重楼---七叶一枝花 Rhizoma Paridis Chinensis

(英) Chinese Paris Rhizome

[别名] 华重楼、七叶莲、铁灯台、草河车。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华重楼Par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叶5-8片轮生于茎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l7cm,宽2.5-5cm。花梗从茎顶抽出,通常比叶长,顶生一花,萼片4-6,叶状,绿色,长3-7cm;花被片细线形,黄色或黄绿色,宽l-1.5mm,长为萼片的l/3至近等长;雄蕊8-10,花药长1.2-2cm。蒴果球形。花期5-7月,果期8-lO月。

生于山坡林下荫处或沟谷边的草丛阴湿处。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福建、陕西、四川。

[采制] 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为好,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根茎类圆锥形,常弯曲,直径1.3-3cm,长3-8cm。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具斜向环节,环节突起不明显,茎痕半圆形或椭圆形,略交错排列;顶端有凹陷的茎残基,或有芽痕。质较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粉质,少数部分角质。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 含多种甾体皂甙,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和偏诺皂甙元(Pennogenin)的二、三、四糖甙。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肿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仆伤痛、惊风抽搐。用量3-9g。

重楼——七叶一枝花

川贝母——暗紫贝母

川贝母——暗紫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英)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别名] 乌花贝母、松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鳞茎直径6~ 8mm。叶多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 3.6~5.5cm,宽3~5mm。花单生,叶状苞生1枚;花被片长2.5~2.7cm,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宽6~10mm;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柱头裂片很短,长约0.5~1mm。蒴果长1~1.5cm,宽1~1.2cm,有棱,棱上具狭翅,宽约1mm。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主产四川、青海、甘肃。

[采制] 7~9月苗未枯萎时采挖,带泥曝晒或微火烘,随时用竹、木器翻动,至表皮现粉白色时筛去泥土,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土及老皮,再晒干。

[性状] 鳞茎圆锥形或心脏形,直径5~9mm,高4~8mm。表面类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大小悬殊,大鳞叶紧裹小鳞叶,小鳞叶露出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端较尖或钝圆,多闭合,底部较平整,微凹入。内有细小鳞叶及心芽。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份] 含去氧川贝碱(chuanbeinone)、西贝素(imperialine)。

[性味] 性微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用量3~9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