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21-06-05 来源:画鸵萌宠网
鞍山市第六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出题人:高三语文组 校对人:刘景忠

试题说明:试题说明: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两部分。其中第I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吃多少细菌才安全

云无心

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是我们还是胆战心惊。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细菌,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了农药的蔬菜,农药分解或者洗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其中的细菌,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的来源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大概每个人都能想到。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二十度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旦给点温暖,它们照样又灿烂起来。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的经济实惠并广泛使用的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就是把牛奶加热到72 度,长达15 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细菌量会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页

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不会增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 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

中餐的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中餐的安全性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的。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就安全性而言,速冻蔬菜甚至是更好的选择。我们难以监控原料中的细菌,但是可以把食物做熟来保护自己。

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食物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好几天,都会为细菌提供广阔的天空。有些食物原料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节) 1. 下列有关杀死细菌手段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直到目前,人们依然没有找到除了加热以外的杀灭细菌的方法,因为一般来说在121 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就能有效地杀灭细菌。

B.低温虽然不适合细菌的活动,但并不能杀灭细菌,人们使用冰箱的冷冻功能,更多的是抑制细菌的活动。

C.牛奶常采用“巴氏灭菌”法,就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过15秒之后,里边的细菌就会全部被杀死。

D.牛奶也可以使用超高温灭菌法,就是将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瞬间就可以杀灭里边几乎所有的细菌,这样的牛奶放置几个月也不会变质。 2.对“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洗涤一下,蔬菜中的细菌可能会减少,但放置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变多。

B.细菌的来源取决于环境,在卫生洁净的环境中,大规模科学种植或养殖的食物原料中,细菌就会少一些。

C.经过高温处理的食物,其中的细菌会比原料中的要少,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来减少细菌的数量。

D.高浓度的盐也是减少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所以人们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来保存食物,比如做成腊肉、咸菜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往往对细菌表现得很恐惧,但实际上许多细菌对人是无害的,就算是有害的细菌,人们也有许多办法来对付。

B.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是考虑到这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2页

样养殖的鱼类中所藏的细菌会少一点。

C. 中餐所用的原料虽然卫生状况不算特别好,但安全性问题却并不严重,因为中餐一般都要经过高温烹饪,

D.人们不应该为了便宜而去买那些减价特价的食物原料,因为那里边的细菌更多,对人体的健康没有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常州刺史玄道族孙也。其先自陇西徙山东,世为著姓。父玄德,瘿陶令。义琰少举进士,累补太原尉。时李勣为并州都督,僚吏皆望风慑惧,义琰独廷折曲直,勣甚礼之。

义琰,麟德中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员外郎。上元中,累迁中书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天后预知国政,高宗尝欲下诏令后摄知国事,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以为不可,事竟寝。义琰身长八尺,博学多识,高宗每有顾问,言皆切直。章怀太子之废也,高宗慰勉官僚,尽舍罪,令复其位。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谢恩,义琰独引罪涕泣,时论美之。

义琰宅无正寝,弟义璡为司功参军,乃市堂材送焉。及义璡来觐,义琰谓曰:“以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义璡曰:“凡人仕为丞尉,即营第宅,兄官高禄重,岂宜卑陋以逼下也?”义琰曰:“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竟不营构,其木为霖雨所腐而弃之。

义琰后改葬父母,使舅氏移其旧茔,高宗知而怒曰:“岂以身在枢要,凌蔑外家,此人不可更知政事。”义琰闻而不自安,以足疾上疏乞骸骨,乃授银青光禄大夫,听致仕。乃将归东都田里,公卿已下祖饯于通化门外,时人以比汉之二疏。垂拱初,起为怀州刺史。义琰自以失则天意,恐祸及,固辞不拜。四年,卒于家。义琰从祖弟义琛,永淳初,为雍州长史。时关辅大饥,高宗令贫人散于商、邓逐食。义琛恐黎人流转,因此不还,固争之。由是忤旨,出为梁州都督,转岐州刺史,称为良吏。卒官。

(选自《旧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天后预知国政 知:掌管,管理。

B. 义琰独引罪涕泣,时论美之。 美:赞美,形容词动用。 C. 以为不可,事竟寝 寝:躺下休息。

D. 乃市堂材送焉 市:购买,名词动用。

5.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义琰“言皆切直”的一组是( )(3分)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3页

①义琰独廷折曲直 ②义琰独引罪涕泣,时论美之

③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以为不可 ④义琰后改葬父母,使舅氏移其旧茔 ⑤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 ⑥义琛恐黎人流转,因此不还,固争之

A. ①③⑤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义琰任太原蔚时,并州都督是李勣,属下官员对其很是畏惧,只有李义琰敢于同他辩论是非曲直,李勣反而对他很恭敬有礼。

B. 上元年间,李义琰担任白水县令,后来又累迁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与中书令郝处俊共同阻止了皇后执掌国政的意图。

C. 李义琰的弟弟劝他营造堂屋,并给他买来木料,但李义琰认为,那不是对他的爱,反而会给他招来祸患,最终也没答应修建房子。

D.因为让舅家迁移原来的坟茔,李义琰受到了皇帝的责怪。他很是不安,便以有脚病为借口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5分)

⑵.义琰自以失则天意,恐祸及,固辞不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8-9题。

天门谣

周邦彦

牛渚天门①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①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②新阿滥:笛子曲。《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8、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4页

9、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2)俨骖騑于上路, 。(王勃《滕王阁序》)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4)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乙 选考题

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瞎 子

莫泊桑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生活的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灵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在心田中产生了一种普及到万物的爱,简直想抱住太阳吻它一下。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之中,也仍旧是安全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狗,叫它们安静,不想蹦蹦跳跳。 一天过去以后,他们扶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胳膊回家,那孩子如果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瞎子就会回答:“我早就觉出来了,今天天气好鲁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5页

鲁再也不肯老实待着了。”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他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他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两只白色的大眼睛好像两块封信用的小面团,他挨了辱骂总是声色不动,他是这样的深沉,以致他是否感觉到挨了骂,别人也无从知道。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暖,他的母亲是不喜欢他,对他总是凶巴巴的;因为在乡间,没用的人就等于有害的人,母鸡遇到它们中间有了残废的就要把它啄死,乡下人如果可以也很愿意这样办。 汤一喝完,夏天他就到大门口去坐着,冬天就靠在壁炉边,一直到天黑再也不动弹了。他手不动一动,脚也不挪一挪;只有他的眼皮由于一种神经性的疼痛抽动着,有时落下来盖住眼里的白斑。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认识?谁也没想过这些问题。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于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威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餐饭变成了邻居们散心、残废人受罪的时刻。 邻近人家的乡亲们都跑来寻找这个消遣;他们挨门挨户互相通知,农庄的厨房里每天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时候他们在桌上他舀汤喝的盆子前边放一只猫或者一只狗。这只动物根据它的本能嗅出了这个人的残疾,慢慢地走近,津津有味地用舌头舔着,一声不响地吃起来了;有时舌头吧哒地响了一点,引起那个可怜虫的注意,他便举起勺子朝前面胡乱打一下,它于是小心地躲开。

这时候聚集在墙边的观众就哈哈大笑,你推我搡,还不停地跺脚。他呢,从不说一句话,用右手又吃起来,同时伸着左手保护着他汤盆。 有时候他们就弄些瓶塞子、木头、树叶子,甚至垃圾让他嚼,他也分辨不出来。

后来,这种玩笑也开腻了;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6页

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于是对他产生了一种既强烈而又残忍的憎恨。请看他是怎么死的。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天早晨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他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当了他那些雇工的面说他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原来瞎子一连等了好几个钟头,冷得受不住,感到自己快要冻死了,于是决定回去。路埋在大雪底下,他认不出来,瞎碰瞎撞地走着,掉在沟里再爬起来。一直闷声不响,想找一家人家。

不过大雪冻得他渐渐麻木起来,两条腿发软,再也支持不住,他在一片平原中间坐下,再也站不起来了。

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盖在他身上,最后他僵硬的身体在不停堆积起来的大雪底下消失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标明尸首所在的地方。

他的亲威们在一个星期里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上教学望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首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干什么,这才发现一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让贪馋的长喙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那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遭到惨死,反倒感到一阵轻松。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篇写到光明给正常人带来了喜悦和幸福,人们用眼睛畅饮着天空、田野、房舍的鲜艳色彩;作者只是想给小说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其实这与小说后面的情节基调是不吻合的。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7页

B、瞎子什么市也不能做,并且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因此惹恼了他的亲戚们,如果他能有一技之长,或者活泼些,就不会被亲戚抛弃。

C、无论是农庄的人,还是瞎子的亲戚,虽然他们身体没残疾但都不是正常的人,他们都在欺负瞎子,他们想出各种残忍的恶作剧来折磨瞎子,这些都不应是正常人对待残疾人的做法,这群人的同情心已经泯灭。

D、小说主体部分以瞎子的悲惨遭遇为线索,描写了瞎子的悲苦人生,表现出莫泊桑对弱者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

E、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的早晨,瞎子的姐夫故意把瞎子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把他撂在那里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还是乌鸦最先发现瞎子已经死了,瞎子是可怜的,他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 (2)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群体形象,如“亲戚们”“雇工们”,请简要分析这个群体形象。(6分)

答: (3)小说运用了近似夸张的手法描写乌鸦,“像一阵黑乎首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小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人的生存权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这个问题的?(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 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8页

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9页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节选自《李济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0页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第二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编写人员的水平有限,书内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B.面对镜头,马化腾有些拘谨,手指紧紧抠住裤子口袋;可一旦离开了镜头,他便放松地侃侃而谈,话语犀利,精确而到位。 ....

C.阳光总在风雨后,就让所有的不愉快付诸东流吧! ....

D.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1页

A.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银行必须调整资产的配置,将资金从债券、贷款等高收益品种调整至准备金上,从而对银行的赢利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

B.尽管当时房地产业并未如许多人猜测的那样进入中央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中央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购房,减小企业负担的政策,对房地产业形成了实质性的利益。

C. 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国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网上和手机媒体淫秽及低俗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环境得到明显提高。

D.由专业搜救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约60余人,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抢险救护装备和大量物资,于13日乘专机飞赴海地,支援当地抢险救灾。 15.按顺序排列下面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堪称大师的人, , , : , , , 学贯中西;他们都不会轻信盲从,总是不甘于跪倒在经典与权威面前,敢于质疑经典,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也可能未曾受过正规教育 ②博古通今

③他们都不会轻言放弃 ④可能受过正规的教育 ⑤却有其共同之处

⑥总是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与实践中汲取养分以不断地充实自己 A. ⑥②④⑤①③ B. ④③①②⑤⑥ C. ⑥⑤③①④② D. ④①⑤③⑥②

16.美国著名电影明星比尔·科斯比成了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中获得成就、受到尊敬的美国黑人的光辉典范。下面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请你参考示例,自定两个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此话的理解。(5分) 比尔·科斯比说:人类是允许他们的孩子回家的唯一物种。 示例:人类是唯一有着割不断的亲情的物种。 角度一:

角度二:

17. 请以高中课本古代诗词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6分) 例句:陶渊明在误入尘网的悔恨中,回归田园,用执着守住了孤傲的本性。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2页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捕鱼的人把一条美丽的小鱼捕上了岸,看它太小,就把它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了起来,鱼每天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内壁,心里很不快乐。

鱼越来越大,小女孩就给它换了更大的鱼缸,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鱼畅快的心情就会黯淡下来,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就把它放回了大海。

鱼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外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怎么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这个鱼缸太大,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要求:选择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下阙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9、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逐个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10、答案略

11.(1)CD(A、开篇的描写是为了引出瞎子的故事,起衬托作用;B、有道理,但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暗示;E、时间上有错。)

(2)(答案示例):这是一些虚伪、麻木不仁、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的人组成的群体。“瞎子”遭到姐夫的歧视、虐待,周围人不仅没有同情、怜悯他,反而拿他取乐,甚至不停地打他。当“瞎子”失踪后,这些人假装着打听消息,“甚至还哭几声”,这些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些人冷酷、虚伪、狠毒的嘴脸。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3页

(3)(答案示例):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气氛,突出了“瞎子”悲惨的命运:活着受人嘲弄、歧视、虐待,死后被乌鸦吃掉。这样写,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手法+表达效果+分析) (4)(答案示例):生命是宝贵的,是一个人最值得珍惜的。“瞎子”的生存权被人剥夺而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同情,这便是最大的不幸。从“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可看出,人类对待弱势群体时所表现出的丑陋的一面。其实,任何人都应有生存权,无论他是瞎子还是瘸子,我们都应该尊重、爱护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践踏他们的尊严。“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更清楚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让人感到十分悲凉。

12.(1)C D(C虎藤老师的“鼓励”是在论文完成之后;D“历时三年多”错,从文中可知,这篇论文是1921年3月开始1923年5月完成的。) (2)(答案示例):①首先交代李济改读人类学的事实;②借徐志摩的话写李济的思想品格,为下文写李济的成功埋下伏笔;③引出下文李济改学人类学的动因;④可以增加传记的真实性。 (3)(答案示例):①强力努行;②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认准目标,积极进取;④刻苦钻研。 (4)(答案示例):结合李济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启示: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②成功需要我们强力努行;③只有认准目标,积极进取,才会获得成功;④学习需要刻苦钻研;⑤要敢于选择。(解答此题,必须紧扣文本,明确文本写了李济怎样的经历,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入手,由人物形象过渡到启示,答题前要先确定从哪些角度来谈,因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启示。)

13.A(A挂一漏万:形容例举不周选了一个,遗漏很多;B、侃侃而谈与句中的“放松”一次语义重复;C、付诸东流:指成果; D、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14、B 15、D

16:角度一:人类的父母终身都会给孩子包容与呵护

角度二:人类的孩子即便成年了,家仍然是他们温馨的港湾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4页

17:屈原在《离骚》楚韵的悲歌中,怀沙沉江,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情怀。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语文科试卷 共12页 第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