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玩具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标签:操作材料 教育活动 关系
操作材料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可供幼儿独立操作和摆弄、作为操作对象和认知对象的各种成品、半成品材料、用具或特制的辅助用品。
陈鹤琴曾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的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玩具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游戏材料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一、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
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性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帮助幼儿系统的建构抽象的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适宜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产生充分的联想,使幼儿的经验在头脑中不断丰富起来,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唤醒幼儿创造的心智。
《纲要》在语言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决定着他们主要是借助操作材料来进行学习的,所以,精心设计、适时呈现的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使得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例如学习诗歌《绿色的世界》,做先于说,教师先给幼儿提供了绿色的眼镜,这样他们就能亲眼看到、亲自感受到一个“绿色的世界”,儿歌《绿色的世界》中的内容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所以轻而易举地便学会了这首儿歌。改编也是这样,教师提供各色的眼镜,幼儿戴上紫色的眼镜,就看到了一个“紫色的世界”,戴上红色的眼镜,就看到了一个“红色的世界”……改编的过程有“各色眼镜”作为“支撑”,同样也很顺利。如果没有给幼儿提供各色眼镜,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绿色世界”、“紫色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同样,《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例如:大班的科学活动《认识弹性》就需要给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从而帮助他们初步感知什么是弹性,理解弹性现象。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活动中,幼儿也需要通过操作各种材料来感知、验证声音的传播途径。试想如果没有各种操作材料作为支撑,幼儿了解到的“弹性”、“声音的传播”是多么的苍白。
二、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决定了操作材料的投放方式
1.目标导向式 这是一种一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材料投放方式,教师试图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在预设课程中采用这种投放方式是必要的。如:在计算活动《学习4、5的加法》中,给幼儿提供彩珠、石子儿、杏核等操作材料来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验证。又如:语言活动《魔术师》,在仿编诗歌的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图片,为幼儿初步仿编诗歌提供了形象的描述对象,又提供纸和笔让幼儿记录自己的思维,给幼儿提供了个性化的创造空间。
2.自由开放式 这种投放方式,教师不对材料做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做任何的规定,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的按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如:体育活动《玩儿纸棒》,教师只给幼儿提供纸棒,幼儿可以拿他当马骑、当金箍棒来挥舞、当扁担挑东西、当枪来射击、当尺子来测量、当玩具来拼各种图形……不仅让幼儿锻炼了身体,还在活动中更好的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交往能力。
3.探索发现式 这是一种将教学目标隐藏化的投放方式,即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大致的规划,将预设的目标落实到一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间接达成目标。如:科学活动《浮力小试验》,为了让幼儿获得有关沉浮的经验,教师要投放大量的玩水材料,幼儿通过亲自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且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加大难度“如何让浮着的物品沉下去或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幼儿则要亲自用这些材料去试验,去探索,从而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
三、教育活动对操作材料提出了要求
首先,根据活动要求提供材料
每次活动之前,教师要仔细分析活动的目的及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同时还要考虑材料本身所要形成的只是,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如在进行小班的分类教学时,如果让幼儿以颜色标准来分类,那么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操作实物(比如:图形卡、水果卡片、瓶盖等);如果是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则就要为幼儿提供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操作实物。如果在上述两个活动中都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操作材料,则容易导致幼儿混肴分类的标准。
其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材料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很快的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活动中,而有的孩子则感到困难,无从下手。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为活动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如在“按长短排序”活动中,教师可准备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一条水平线,让幼儿自主选择,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先练习在半范例板上摆放长短不同的卡
片,掌握长短排序的规律以后,在过渡到脱离范例板在水平线上操作;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先在全范例板上反复摆放卡片,在逐步过渡到在半范例板上摆放卡片,初步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要领。
总之,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也可以是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材料,多样化的学具,多功能的材料,不但减轻了教师制作学具的负担,而且在反复的摆弄中,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获得了跟多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杜跃芳. 幼儿教学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的关系[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7:150.
[2]付海晶. 幼儿教学操作材料与教育活动相关性探讨[J]. 小学科学(教师),2013,09:176.
[3]许燕颜. 浅析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材料及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04,Z1:78-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