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霉菌及其毒素种类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但能在饲料中产生霉菌毒素的产毒霉菌有30 多种,主要有去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属。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动物摄入含有该毒素的饲料后就会发生中毒现象,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① 黄曲霉毒素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黄曲霉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当无有效防霉措施时,玉米、饼粕类、糠麸类等饲料原料及加工好的成品料,都十分易于擎生黄曲霉菌。据陈必芳等〔 1996 )采集的80 份玉米中,霉菌数量超过允许量范围和禁用指标的分别占32.5 %和20 %。在各类霉菌毒素中,黄曲霉素类被认为毒性最大,因为它们可引起肝病变、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目前,已分离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 多种,其中B1、B2 、G1 、G2、M 的毒力较强,Bl 毒性最大,为氰化钾的10倍。黄曲霉的产毒条件以水分最为重要,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 %以上,最适宜的温度是28 ~32 ℃ 。黄曲霉毒素既耐高温(至少在280 ℃ 以上才能裂解)又耐低温(即-40 ℃ 以下也不能破坏), 因此能在制粒和其他加工过程中存留下来。
②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 毒素,是一种非类固醇类激素。该毒素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产生,主要污染气候寒冷地区的谷物如玉米、小麦、大麦、燕麦、高粱、稻谷等。产毒条件为温度12 ~24 ℃ ,相对湿度40 %~60 %的土壤中最易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激素中毒症,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尤其是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为敏感,当饲料中含有1 毫克/千克以上的玉米赤霉烯酮时,就足以引起猪的中毒症。中毒症状表现为母猪阴户红肿,发情延迟或假发情,严重时可引起母猪阴道脱出、子宫肿胀、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小公猪睾丸萎缩、乳腺增大、性欲减退。肉鸡和产蛋鸡对玉米赤霉烯酮不敏感,火鸡采食含300 毫克/千克赤霉烯酮饲料时,4 天内肛门迅速肥大,其他无大的影响。
(2)防止霉菌毒素污染的措施潮湿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因素,霉菌的生长除了要求基质(粮食、饲料)有一定的营养、水分、pH值合适等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这三个条件。如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中之一,就能达到防霉的目的。主要控制方法是干燥保藏和防霉剂的使用,还可使用化学熏蒸剂等。防霉是预防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
① 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对谷物饲料关键在于收获后必须迅速干燥,使谷物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如稻谷含水量降到13 %以下,大豆、玉米、花生的含水量分别降到12 %、12.5 %、8 %以下,饲料原料的含水量要按国家标准执行。水分过高易于发霉,我国北方允许含水量略高,购运时应予注意,以防途中霉变。
② 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
储存,会因温差大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饲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汽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一般地,含水量在12.5 %以下,温度一般可比室温高3 ~5 ℃ 。
③ 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储存与运输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应保证有良好的储存条件,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 %。还可采用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密闭保存。储存过程中还应防止虫害、鼠咬。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
④ 应用饲料防霉剂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故在加工时可应用防霉剂。常用防霉剂主要是有机酸类或其盐类,例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及它们的盐类,其中以丙酸及其盐类丙酸钠和丙酸钙应用最广。目前多采用复合酸抑制霉菌的方法。
(3)去毒方法霉变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决不可迁就加以利用。对轻度霉变的饲料去毒后合理利用,也为生产所必需:
① 剔除霉粒法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半粒中,如果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在田间生长期感染霉菌的谷实如赤霉病麦粒,其密度比正常麦粒小,可利用风选法将小而轻的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密度的黄泥水或20 %食盐水使病麦粒漂浮去除。
② 混合稀释法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白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但使用前应有多批次抽样测定值为依据,以防慢性中毒。
③ 脱毒处理霉菌毒素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得到不同程度地失活或去除。物理脱毒法包括水洗、溶剂提取、加热和辐射等方法。
④ 利用添加剂脱毒或缓解,常用的有方法如下:
a.吸附剂添加某些矿物质如活性炭、白陶土、膨润土、蛙石、沸石、硅藻土等,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不被动物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产品中,可以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霉菌毒素的吸收。这些物质的吸附效果与其分子结构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对象(霉菌毒素)的特性有关。如活性炭颗粒多孔,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多种毒素。 b.补充蛋氨酸和硒添加蛋氨酸以减轻毒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有害作用。被血液吸收的黄曲霉毒素由肝脏负责进行解毒,在动物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可利用谷胧甘肤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在饲料中添加硒也同样具有保护肝细胞不受损害和保护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
c. 酵母培养物添加近年研究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日粮中添加啤
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重,体外试验结果也表明酵母培养物可使88 %的黄曲霉毒素被降解。据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与黄曲霉毒素结合,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吸收。同时酵母能提供多种酶,这种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
2 .沙门氏菌的污染与预防:
感染沙门氏菌后的动物还可以经过交叉从而感染人,故沙门氏菌对畜禽和人类危害很大,应重视其控制。 沙门氏菌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以及带菌者(人类带菌期一般不长,而动物则可长时间带菌),其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水、土壤和饲料。病原菌随人和动物的粪尿等排泄物以及病死畜污染土壤和水源传播。而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是导致畜禽沙门氏菌病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原料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以动物物性饲料原料为多见,如肉骨粉、肉粉、鱼粉、皮革蛋白粉、羽毛粉和血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