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中日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

2022-05-20 来源:画鸵萌宠网
文学教育

试论中日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

陈雨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和思想的镜子。本文试从民间信仰、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三方面分析中日两国文学作

品中猫形象出现差异的原因,阐明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强调对中日不同思想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刨根问底是加强中日文化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中日两国;猫形象;文学作品;民间信仰;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9)02-0027-03

在成语、谚语乃至神话典故中,我们经常看到猫的身影。例如,在中国有“猫哭耗子假慈悲”、“猫认屋,狗认人”等诸多用猫阴险狡诈、忘恩负义、虚伪等不好的形象来比

大多是借用猫喻人类丑陋的一面。而在一海相隔的日本,

的习性及外形对事态和环境进行比喻,对猫本身没有批判。例如,「猫に鰹節」比喻容易疏忽或者有危险的事情,「猫に小判」比喻毫无作用,对牛弹琴,「猫の額」比喻面积

从谚语中猫的形象来看,中国人和日本人对狭小等。总之,

猫的态度和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此外,以猫为主角或涉及到猫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那么猫在两国文学作品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是否与其在谚语中的形象一致呢?下文,将从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探究两国作家分别赋予猫的形象特征。

一、中日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一)中国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

许多中国文学家都曾在自己的散文和随笔中描写过

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鲁迅和老舍两位名家,他们笔下的猫的形象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作品题材多样,形式灵活,风格独特,擅长用犀利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对国民的病态灵魂进行讽刺。鲁迅笔下

凶狠残暴的,如小说集《呐喊》中猫的形象是凶阴鸳狡猾、

《兔和猫》描写了住在后院的三太的一篇带有寓言色彩的

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天真浪漫惹人可爱,后来这一对白兔的两个孩子被“一匹可恶的大黑猫”残忍的咬死了的故事。在《兔和猫》中,猫代表欺凌无辜的施暴者,而兔子代表的则是弱小的无辜者,鲁迅意在借此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吃

社会,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人”

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作品非常有个人特色,行

比如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一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老关心实则是冷漠的一切,也是一切的冷漠,却成为当事人

先生和中央著名主持人李咏先后两天接连去世,重庆公交内心的一根刺,而这根刺,也插在整个社会的深处,痛,却车坠江事故发生,车上15人无一生还。打开手机,消息铺最是心凉。天盖地席卷而来,朋友圈里也是竞相转发。什么“大侠,一三、结语路走好”“远离癌症,珍惜生命”、、“错过一站车,15个人错霍布斯曾预言过“everymanisenemytoevery过后半生”等等字眼。忽然想起那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man.”,即每个人的存在对其他人都是具有威胁性的,这是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狂欢。”,其实孤“自然状态”的描述,是人类社会合作博弈最糟霍布斯对人独又何尝不是冷漠的外在表现呢?冷漠的群体,那些推销糕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在今天被认为是成熟的,可取的。产品的微商,公众号及微博大V们,以关切且极其煽情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情形,自然状态早已不存在,但更为可口吻蹭着名人去世,无辜者不幸身亡的热点;孤独的个体,怕的,或许社会分裂的状态不是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真以同样惋惜的口吻,渲染的手法以此为契机在社交媒体中实战争状态,而是人人自危,精于算计,每个人都是极致的疯狂地刷着个人的存在感。虽然不乏有真情实意的少数经济理性人的“战争”状态,而“冷漠”就是在这个状态下的人,但大多数人,都太孤独了,换言之,他们都太冷漠了。最强烈的一味冰冷剂。

金庸去世,因为多年前谢娜演过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中某个角色,她被围攻谩骂,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质问人瓦上霜”的情形逐渐增多。是这个时代变冷漠了,而冷漠她怎么不发微博进行悼念;李咏去世,他们对李咏女儿发却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老练和有教养的重要标准,自己照片的行为进行了无休止地谩骂,逼得其删微博;重“闭嘴式”的冷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人具有高情商的表现。庆坠江事件发生之后,当别人都在祈祷逝者安息的时候,勇敢,热情等这些原本带有褒义的词汇却越来越成为不懂他们发表出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2事,低情商,不适合社会生存的形容标签。当整个社会都形路公交车上,没有一个屈死的鬼”等类似的恶毒评论,车上成这样的评价指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时,那出头者只能是无辜的乘客在逝去同时还要背负遭受不作为的指责,让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是被谩骂被抛弃。和家人受到二次伤害。更可笑的是,这些人还在网络上讽身处冷漠社会里,不禁感叹一句,这个世界会好吗?刺社会的冷漠,提醒大家拒绝冷漠。真正冷漠的人在高呼参考文献社会不要冷漠?真是个笑话。[1]《冷漠的社会生成—寻找西方官僚制的象征根源》第1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不杀人,但他的手上,却沾页,美国人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了很多人的鲜血。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类人吧,所谓人言可年10月版.畏,最可畏的其实是冷漠,这些旁观者表现出自以为是的

!!!!!!!!!!!!!!!!!!!!!!!!!!!!!!!!!!!!!!27

文学教育

文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他的小说《猫城记》将寓言、幻想、现实三者融于一体,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火星上的由猫进化成的猫人形象,他们身上覆盖着短毛、不穿衣服、实行专政

统治、麻木不仁轻视生命却又贪生怕死。小说中的猫人即中国人,老舍借猫人懒惰、贪婪、愚蠢、等形象讽刺当时中

国人的愚昧与麻木,唯利是图和冷漠残忍的

“看客”心态,以猫代替人间接地揭示了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劣根性。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在日本与猫有关的文学作品中,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当属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是一部极富艺术魅力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文明

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嘲讽和批判。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猫的视角观察人间百态,这只猫心思缜密、通古博今、博学多识、睿智幽默。小说中还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猫的习性,比如偷吃年糕,学习捉老鼠,打哈气,转眼珠等,言语中透露出对猫的喜爱。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其作品用词简洁语句流畅,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包含了大量抽象的思考和脱离正常思维的描写。村上笔下的猫是幼小脆弱的,例如出现在《奇鸟

行状录》

、《海边的卡夫卡》等长篇中的猫的形象“猫是身心俱弱易受伤害不足为道的动物,没有龟那样的硬壳,没有鸟那样的翅膀,不能像露鼠那样钻入石中,不能像变色蜘蝎那样改变颜色。不知有多少猫每日受尽摧残白白丢掉性

命。

”此外还描写了残忍血腥的杀猫场面。村上用猫的这一形象隐喻了日本1960年代学生运动中流血牺牲的一代青年人。

综上,中国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几乎是与凶残、贪婪、懒惰联系在一起的,并用猫的这种不好的一面来指代人类丑陋的一面,通过描写猫遭人厌恶的一面来讽刺人类的邪恶。而另一方面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多是善意的,有爱玩的天性,甚至是弱小无助的,是作者传情达意的工

具,对猫本身是没有任何的批判,如

《我是猫》中的猫作为眼”纵观全局,村上的猫则是服务于修辞的工具。中日两国同属东亚互为近邻,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猫的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其根源在哪里?笔者将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二、中日文学作品中猫形象差异的成因(一)民间信仰方面

在民间中国人视猫为至阴之物,尤其是黑猫。但据文献记载,中国人并非一直都把猫视为不祥之物。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意思是在古人眼中猫是八腊之一,为猫神,因为猫帮助人们吃掉了危害农作物的田

鼠,所以每年的腊月都要举行

“迎猫”祭天仪式以报答恩情。北魏贾思勰著

《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屋,预前数日著猫,塞鼠窟,泥壁,令净扫地。”意思是提前几天在制曲的房屋中放几只猫,然后塞上鼠洞、泥墙,扫净地面。在当时猫能捕鼠,保证了庄家的丰收,这对古代极为重视农业的人们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人对猫是抱有一种崇拜之情的。

然而,这种态度自隋唐以后就逐渐开始转变,猫成为了一种危害人间的邪物。隋唐时代是一个空前强大的时28

代,商周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继承和丰

富,很多的民间观念就定型于那个时期。在隋朝时期,

对于猫的祭祀逐渐巫蛊化。在《隋书·外戚传》和《隋书·后妃传》中有“猫鬼”的记载: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异母兄弟独孤陁为了一己私利,获得更多赏赐,遂利用猫鬼意图控制

独孤皇后,致使独孤皇后生了一场大病。此外,

一些古代医书中也有对猫鬼的记载,如“猫鬼者,云是老狸野物之精,

变为鬼蜮,而依附于人。

人畜事之,犹如事蛊,以毒害人。其病状,心腹刺痛。食人腑脏,吐血利血而死。”时至今日,在青海河湟区域猫鬼仍是人们闻之色变的一种半神半鬼的不祥之物。

到了明代,人们开始驯养猫。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爱猫成癖,养猫成瘾。这使得民间普遍对猫有一种

喜爱与崇拜之情。猫一度成为了宫廷的宠物,

但这并未使猫成为高贵的象征,猫的主流形象仍是负面的,人们对猫仍是心存忌讳的。

在日本历史上,猫是权贵的象征。日本原本是没有猫的,据《广辞苑》记载,猫是由日本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的,目的是防止鼠患。由于数量少,只有皇室才有权利饲养猫,猫一度成为了贵族的专宠,直到江户时代由于鼠患严重,德川幕府要求将猫放养,猫这才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得民间普遍对猫有一种喜爱与崇拜之情。日本古代著名的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第六段,描述了第六十六代一

条天皇和定子皇后非常喜欢猫,为饲养的爱猫起名为

“命妇”,甚至给猫从五位以上的女官位阶。可见在那时的日本,猫业已作为贵族的宠物倍受关爱和保护。

然而,日本民间也曾出现过猫妖的故事。分别是“猫又”

和“化猫”,在《徒然草》中有记载:“深山中有一种称之为

‘猫又’的妖怪。令人畏惧,且会吃人。”而“化猫”是家猫成精变成的亦正亦邪的妖怪。

到了江户时代后,猫在日本人心中成为了财富和幸运的象征。150多年前靠养蚕为生的人家家中大都摆放着用陶制成的招财猫,在养蚕业衰退之后,招财猫成了商人们用来吸引客人的吉祥物沿用至今。此外,现在如果人们去日本的神社和寺院参观,就会发现有些神社和寺院都供奉

着猫,日本人素来遵循

“神佛各奉”的传统,意思是神社和寺院不能供奉相同的神灵,这种“神佛共奉”的现象,恰恰显示出猫在日本人心中是一种跨越神佛之间的特殊信仰。总体来说,日本人对猫的主流认识是正面的。

因此,受各自的文化背景、民间信仰的影响,中日国民的文化心理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两国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塑造各不相同。

(二)传统思想观念方面众所周知,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持续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核心,人是万物之中最高贵的,世间所有其他的动物都是低贱的存在,无法与人相媲美,当然猫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在集仁、义、礼、智、信于一体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动物都讲究非黑即白,并基于这样的道德标准严格区分善恶好坏。所以猫一旦被贴上了负面评价的标签就很难再得到人们的尊敬了。此外,中国人一直奉行中庸之道,其含义是在处理问题时

“不要走极端,而是要寻找到最合适的路径解决问题。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往今来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朴实、含蓄、委婉的特征。因此,在中国关于猫的文学作品中“人即猫,猫亦即人,”意在借用猫的凶狠贪婪等形象委婉地批判中国人身上的猫性,比如鲁迅借“猫玩弄捉到的猎

物”

批判“折磨弱者的人”。日本人将外来禅儒文化与其本来的神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日本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传统的日本神道教上起绳纹时代,下至明治维新时代,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的,

这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偏爱与恩惠,于是自然而然地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共鸣的感觉,进而生

成了崇拜自然的宗教情感。在神道思想中,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的,都是神的化身,当然猫也不例外。猫是老鼠的克星,在农业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形之中保护了以种田养蚕为生的人们经济利益。所以在神道思想的影响下,猫摇身一变成了有灵性的动物,承载着日本人对其的特别情感。

综上,不同的思想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中日在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国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的不同。

(三)审美取向方面“中和”是我国具历史、最传统、最有特色的美学范畴

之一,是中国人审美价值观的核心。“中和”

一词源于先秦,有多方面的含义,如在政治思想上就体现为中庸。而当中和的观念被应用于文学艺术中时就产生了“中和之美”的概念。中,即适中,中正,即正确而适当;和,即合作、融

合,强调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相辅相成。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道德观念,如《礼记·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述中明确了中和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如果说中和在道德上的要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那么中和在审美上的体现,则是中和的思想在创作中对情感要求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中和作为衡量美好事物的尺度测量世间万物,在此标准下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只有能在审美与道德两个层面上同时体现出中和的内涵,才会被认为是最美好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仅要看到文学形式上的协调和整体性,更应注意文学在情

感上对个体和社会的巨大作用。

因此,中国中国文学作品重视体现中和之美,以中和之美为标准,注重同时体现美与善,表现美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准则,最终目的是隐恶扬善,发挥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然而猫身形如狸,外貌如虎,目光如炬等体貌特征及其常在夜晚活动的生活习

性与以中和之美为准绳产生的中国审美标准———

温柔敦厚的形象南辕北辙。所以,猫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以负面形象出现。

在日本文学史上,“物哀”常常被用来概括日本国民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是外来的禅儒文化思想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是日本美学思想的主体。物哀作为日本特有的审美情感常贯穿于文学作品中,如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物哀贯穿于该作品始

终的创作宗旨和基本精神。

物哀的含义十分复杂广:既用文学教育

于表达值得赞赏的、

优异的、可爱的等积极的感情,也用于表达可怜的、

令人伤心的等消极的感情。本居宣长对物哀的解释是:“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而感动,并能理解感

动之心。”

这种感动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人和物,而是扩大到社会世相,主张在人性与世间的调和中认识美和创造

美。

当这种美学思想转化为艺术理念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便是温柔、细腻的感情抒发和含蓄、爱怜的作品基

调,而且更加注重表现主观心灵上的感受。

简单说来就是事先在内心有一种情感的预设,然后再从现实自然中寻

找一种意象来表达。

受这种审美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猫是多作为传情达意的意向而存在的,作者借助猫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寄托自己的哀愁,或者宣泄心中的愤怒,抑或从中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三、结语综上,从民间信仰、传统思想、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猫形象差异的原因。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和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某个人或动物形象的异同,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之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大相径庭的。中日两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在思想意识,审美取向等方面都有过一定程度的互相影响,但由于地理环境、思

想文化观等的不同,产生了各自的独特意识形态。因此,

在往后的中日关系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应当注重对不同观念形成的原因寻根究底,追溯中日本土思想文化观的形成原因和历史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本国的文化,还有助于我们透视日本文化的思想内核,认清日本社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进异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陆汉军.鲁迅小说《兔和猫》象征性内涵粗解[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42-44.

[2]纳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张婷婷.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狐狸形象研究———

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3(03):69-73.

[4]高文艳,宁丽萍.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J].太原大学

教育学院学报2013,31

(02):43-47.[5]沈亚平.异质角度透视同质现实———《我是猫》与《猫城记》

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40-41+45.[6]田海兰.中日両国のことわざの对照研究—「猫」を中心に[D].延边大学,2015.

[7]隽雪艳.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J].日本学刊,2008(04):109-118.[8]高瑜.从“猫”的形象看中日文化异同[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3):46-47.

[9]周建萍.禅宗思想对中日审美意识之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03):57-61.

[10]孙雪菲.论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1,30(03):14-15.

作者简介:陈雨涵(1996.10-),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本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