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接触之后,(有的士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住。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1
5.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做的衣服了。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重物行走了。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做的衣服,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
2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这和把人刺伤并杀了他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取的,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的标准;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过秦论》
4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来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宝器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亡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使盾牌漂浮。
3.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登上皇位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5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的心思,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世的基业。
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砍断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汇集像回声一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他。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6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被毁掉了,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仁义不施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师 说》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前面出生的,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学习道理,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在这里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断句,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到他们的高明之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与他年龄相近,学问和修养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论 语》
8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机敏,在言语方面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