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48页《有几只兔》
学情与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计算数学的起始课。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已经会算一些简单的加法,但是,对于加法的含义未必理解得很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虽然初步认识加法,知识比较简单,但是,这对学生以后学习计算、解决问题等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合并”的过程、参与和体验“合并”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和应用简单、明了的数学知识解释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这一知识,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充足的观察、感悟、发现数学信息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信封袋、题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兔子吗?老师这里有一部动画片,里面就有几只可爱的小兔子,
想看看吗?
同学们,你们说小兔们可爱吗?(可爱)今天我们就和这几只可爱的小兔子一起继续学习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
生:图中有3棵大树,(那你给大家指一指三棵大树分别在哪呢?)(左边有一棵,右边有2棵)
图中有4只灰兔,图中有1只白兔,
图中有2个青萝卜,图中有2个红萝卜,
图中有3个大笼子,图中有2只小笼子.
图中有2只大兔,图中有3只小兔?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认真思考,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可真棒!请大家看屏幕,这些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种(出示)教师将题读一遍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一共有多少棵树?
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一共有多少个兔笼子?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那么大家再仔细看图,一共有多少只兔?我们应怎样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对照图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多找几人回答
(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生:图中有2只大兔3只小兔和起来是5只兔子列式为2+3=5 3+2=5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2=5
2+3=5
(提示:学生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问一问:如:“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代表什么?“5”呢?)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个算式都是2和3相加,只是加号前后的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2:2加3等于5,3加2也等于5,这说明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生:图中有1只白兔4只灰兔和起来是5只兔子列式为1+4=5 4+1=5
师:我们再来看剩下的3道题: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一共有多少个萝卜?一共有多少个兔笼子?应怎样想呢?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3、了解学生身边的数字信息
师:同学们,能在情景图中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幅图我们提出并解决了4个问题,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学习的教室里或是联系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能不能发现关于数字方面的问题呢?
5、送信游戏。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真好,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玩一个送信的游戏。下请4位小朋友
来扮邮箱,谁愿意?(点4名学生戴上邮箱头饰?)再请一些小朋友把信送到邮箱,谁愿意?师发算式卡片,其它小朋友做小老师,小朋友把信送对了,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们。
生活动。
师: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把信成功的送到邮箱,真是聪明的孩子。
六、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经历数学
《有几只兔子》一课是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以内加减法》的第二课时,首先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一共做了几朵花”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一下这两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发现,这两节课所学的都是5以内的加法算式。但目标的角度却不同,第一课时是把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法的含义,经历抽象加法算式作为教学的重点,那么这第二课时是把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算式表示问题进而体会加法的含义作为重点,并且第一课时是一个问题一个算式,第二课时是一个问题可用多个算式表示。基于以上目标的把握,设计这节课时,想力图让学生经历四个过程:
1.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信息的过程。学生能的数学信息来自哪,它来自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一种关注,而这种关注又来自哪,它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一种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把书中的主题情境图,搬到了多媒体课件上,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到此情此景仿佛可以触摸的到,吸引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信息,使学生不仅注意到事物的大小、颜色,而且还关注到了方位,为清晰、透彻、全面、准确的反馈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学生经历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能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只能说学生具备了提炼数学素材的能力,当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把生活数学化,这是一种思维的飞跃。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去经历、体验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提出问题,去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的经历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脑子选择信息,用嘴巴表达问题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利用数学信息及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按照学生的想法,学生愿意解决哪个问题,我们就解决哪个问题,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注重思维训练。每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都引领学生说怎样想的,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每个问题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题策略,列出算式。如: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学生既可以从大小的角度列出算式2+3=5或3+2=5,也可以从颜色的角度列式:1+4=5或4+1=5,这样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也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突现出来,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进一步体验、感悟加法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4.让学生经历把数学知识再次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才有价值。象课标中所提出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解决虚拟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之后,又把学生的视线从课堂引向了生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想一想,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是为了使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这节课,难免有点紧张,我觉得有几点是比较需要改进的。
1、对教材的处理。
其实加法的认识,小朋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简单的加法还是很容易掌握的,因此,这节课在设计的过程中缺少了重点与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的处理上还不到位。
2、对学生的把握。
虽然知道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份,但是在操作上还是没有做到
位,往往为了自己的设计步骤而忽视了学生,这是需要反思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