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

来源:画鸵萌宠网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2、《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郑燮 原文:

作诗非难,命题②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矣。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

乎!

放翁诗则又不然,诗最多,题最少,不过《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而已。岂放翁为诗与少陵有二道哉?盖安史之变,天下土崩,郭子仪、李光弼之流,精忠勇略,冠绝一时,卒复唐之社稷。在《八哀》诗中,既略叙其人;而《洗兵马》一篇,又复总其全数而赞叹之,少陵非苟作也。南宋时,君父幽囚,栖身杭、越,其辱与危亦至矣。讲理学者推极于毫厘分寸,而卒无救时济变之才。在朝诸大臣,皆流连诗酒,沉溺湖山,不顾国之大计。是直以《山居》《村居》《夏日》《秋日》,了却诗债而已。且国将亡,必多忌,躬行桀、纣,必曰驾尧、舜而轶汤、武。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处戾乎!故杜诗之有人,诚有人也;陆诗之无人,诚无人也。杜之历陈时事,寓谏诤也;陆之绝口不言,免罗织也。

(有删节)

【注】①这封家书写于作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范县知县任上。②命题:此处指选材。

译文:

写诗并不难,难的是选材。选材水平高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大,选材水平低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小,因此选材的事不可不慎重。杜甫诗歌水平高,超越千年,自然不必说,就是他诗歌的选材,(也)早已位居百尺高楼之上了。杜甫诗歌的选材不能全部举出,姑且就其中的一部分来谈一谈:《哀江头》《哀王孙》,是以伤亡国为题材的;《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这些诗篇,是以悲戍役为题材的;《兵车行》《丽人行》,是以安史之乱初期为题材的;《达行在所》三首,是以庆祝国家复兴为题材的;《北征》《洗兵马》,是为收复国土而高兴,期待天下太平的。只要一翻阅他的诗集,浏览其题目的编排,一种忧国忧民、悲喜交加的思想感情,以及宗庙沦陷为废墟、战士戍守边关的痛苦,仿佛就在眼前。他的诗歌选材如此,他的诗歌又怎会不令人痛心入骨呢?

陆游的诗却不是这样,他的诗数量最多,但是选材最单一,不过《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罢了。难道陆游写诗的主张和杜甫不同吗?安史之乱,国家土崩瓦解,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精忠报国,有勇有谋,在当时超出同辈,终于光复了大唐。杜甫在《八哀》诗中,已经大略地记叙了这些人,而在《洗兵马》一篇中,又把这些人放在一起加以赞叹,杜甫不是随便写的。南宋时,皇帝被囚禁,赵构偏安杭州、越州,他们蒙受羞辱及处境危险(的时刻)也就来临了。讲理学的人尽管竭尽全力,但终究没有挽救时局变乱的才能。在朝的众大臣,都沉湎于诗酒,迷恋于湖光山色,不考虑国家(治乱)的大计。这样,(陆游)只是拿《山居》《村居》《夏日》《秋日》,来偿还所欠的诗债罢了。况且一个国家即将灭亡,一定有很多忌讳,(国君)自身的行为如同桀、纣,却偏要说自己的德行胜过尧、舜、汤、武。

宋朝自绍兴年间以来,对来犯的少数民族主张和议、增加岁币、封加尊号、朝廷地位骤降、搜括百姓财物、杀戮大将,没有什么邪恶、丑陋的事情不做,百姓没有人敢说话,陆游又怎么能够将这些反映在诗歌里从而自找罪受呢!所以,杜甫的诗歌里有人,的确是有人;陆游的诗歌里无人,的确是没有人啊。杜甫(在诗作中)逐一陈述时事,寄托直言规劝之意;陆游(在诗作中)闭口不言(时事),为的是避免被人陷害。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3、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原文及翻译李渔《闲情偶寄》 原文: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

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 4、《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5、《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翻译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

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

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

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姻蕴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竞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也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译文

郑板桥晚年得子,爱子之心胜于一般之人。但因当时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妻儿在江苏兴化老家(不带家属,其清廉可见一斑),故不能当面教子,遂将管束儿子的义务托付给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嘱咐其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强调引导其子发扬平等、博爱精神,切忌以老子做官而傲视其他童伴。一个处于封建时代的上层人物,能够坚决摒弃等级世俗观念,实在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竟把“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视为“小事”一桩,而将读书“明理,做个好人”当作第一要事。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不但在当时显得高明,即使在当代社会亦属智者之列。他的这些远见卓识,不正是对“官贵民贱”之说、“读书无用”之论、“好人吃亏”之见,一通有力的批驳吗?!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

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已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

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关头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保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无论时文、古文、诗歌、词赋,皆谓之文章。今人鄙薄时文,几欲摒诸笔墨之外,何太甚也?将毋丑其貌而不鉴其深乎!愚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侯朝宗古文次之;其他歌诗辞赋,扯东补西,拖张拽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串,以无真气故也。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朝宗古文标新领异,指画目前,绝不爱古人羁绁;然语不遒,气不深,终让百川一席。忆予幼时,行匣中惟徐天池四声猿、方百川制艺二种,读之数十年,未能得力,亦不撒手,相与终焉而已。世人读牡丹亭而不读四声猿,何故?

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间有

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色。而世间纤小之夫,专以此为能,谓文章不可说破,不宜道尽,遂訾人为刺刺不休。夫所谓刺刺不休者,无益之言,道三不着两耳。至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岂言外有言、味外取味者,所能秉笔而快书乎?吾知其必目昏心乱,颠倒拖沓,无所措其手足也。王、孟诗原有实落不可磨灭处,只因务为修洁,到不得李、杜沉雄。司空表圣自以为得味外味,又下于王、孟一二等。至今之小夫,不及王、孟、司空万万,专以意外言外,自文其陋,可笑也。若绝句诗、小令词,则必以意外言外取胜矣。

“宵寐匪祯,札闼洪庥。”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然亦有浅易之病。“逸马杀犬于道”,是欧公简炼处,然五代史亦有太简之病。高密单进士粮曰:“不是好议古人,无非求其至是。”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设以房、杜、姚、宋在前,韩、范、富、欧阳在后,而以二子厕乎其间,吾不知其居何等而立何地矣!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斗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何足数哉!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古人云:'诸葛君真名士。'名士二字,是诸葛才当受得起。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诸葛怀羞,高人齿冷?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6、《登池上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登池上楼》原文和翻译 《登池上楼》原文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秋声赋》原文和翻译译文

《秋声赋》原文和翻译 秋 声 赋作者:欧阳修

夜里,欧阳子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悚然而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潇潇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犹如金属相击。再听,又似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空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恍然叹道:“哦,原采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感伤,它怎么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

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

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8、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和翻译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9、《山居秋暝》原文和翻译译文

《山居秋暝》原文和翻译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10、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11、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和翻译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庐山以它的秀丽丰姿挺拔在南斗星旁,九叠云屏像云锦似的伸展开来,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黛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穹苍。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万里长空中漂浮着黄云,景象顷刻间发生变化,长江至此分成九道,白浪滚滚如同雪山在流动。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

没。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尘世情,三丹和积,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玉帝。(我)已先跟不可知神约定在九天之外相会,(我)愿意接待你一同游览仙境。

【注】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12、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 原文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 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

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13、《童区寄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童区寄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要杀害孩子。(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好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就随你处置。”去交涉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太好啦!”就立即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到了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呢。刺史颜证觉得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

《秋登万山寄张五》原文和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38452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