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卷第4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ol。17No42004年8月]ouinalofNanjingUnivei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ug.2004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陈岩松(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94)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泰文结合毕业生问卷调查,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涉及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G5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1008.2646(2004)03..85.06从2003年起我国迎来了高等教育扩招后的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高校就业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毕业生就业意向,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南京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于2003年4月对2003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择业行为、就业意向、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的20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474份,回收2849份,回收率82%,问卷发放范围覆盖了该校全部10个院系,笔者还就有关问题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一、问卷调查中部分问题的统计数据表1问题“你认为当前毕业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多可选三项)选项统计比例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53.1%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21.O%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14.4%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14.9%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15.8%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28.2%国家急需专‘门人才的重点部门和边远地区得不到足够的毕业生7.9%毕业生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4.8%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或不尽合理10.7%学校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于薄弱6.4%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滞后7.9%学生对学校的依赖太强8.4%学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1.6%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6.7%其他02%收稿日期:2004—04—20作者简介:陈岩松(1965一),男,辽宁阜新人,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一85—万 方数据表2问题“你认为下歹fj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选项个人的学习成绩个人的实际能力所学专业学校的名气非常重要23。O%比较重要43不太重要24..7%14..2%不重要8..1%2.2%2。1%12.O%2%%44.3%257%17..1%39..3%34。0%37.3%14.2%33.6%表3问题“你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多可选三项)选项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人咨询、指导不够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时间得不到保证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充分对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分析和研究不充分向社会上宣传发布毕业生的信息不够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其他统计比例10.5%10.5%24.6%18..1%8.5%11..9%113%72。5%9..0%3。5%表4问题“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选项1000元以下l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统计比例1.7%22.2%39。.1%22..O%15。O%表5问题“你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选项国外(政府或企业的驻外机构等)京、津、沪、渝直辖市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其他统计比傍』10.9%36。O%29.5%10..5%6.0%2.6%4.5%一86—万方数据 表6问题“你认为比较理想的_:工I作单位是哪类单位?”选项统计比例18.3%11.6%12.7%16.0%21.0%2.6%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资氽、垃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其他1.7%9.5%4.5%表7问题“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多可选两项)选项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生计的需要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为成名成家或提高社会地位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为结交更多的朋友其他统计比例35.2%21.6%17.8%26.9%9.3%15.1%6.5%11.5%2.6%O.5%二、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从表l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五个方面(如图一-)。图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一87一一万方数据 (一)政府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通过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就业政策来扩大用人需求,控制毕业生整体流向。1.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就业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劳动力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的数量,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各个行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1(虽lJ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允点,就业总量增加O.1个百分点),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为71150万,GDP每增长~个百分点,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71150X0..1%=71.15万个,如果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7-8%的水平,则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500-巧60万。因此,如果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没有扩大就业的空间。“H9142’2.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就业粗放型科i集约型方式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影响正好相反,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_-些低素质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技术含量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更有利经济可持续稳步增长,但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战略,因此虽然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率很高,但对就业吸纳能力并没有同比增长,就业弹性反而下降了,形成了大投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32,90年代降到O.1,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弹性也会有所提高。3..所有制结构对就业容量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混合所有制结构比单一所有制结构更有利于就业数量的扩大。目前,我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尤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4。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最大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对劳动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就业弹性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我国1979--2000年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57,第二产业为o..34,第…产业仅为o.06。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3:3..6%,而国外发达国家在70%.一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美国为81%,印度为55%,而我国只有27.5%。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提高到印度从业人员占55%的水平,将需要从目前的1.9亿人增加到3.9亿人,增加约2亿人。圆伸”博8圳’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5就业政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毕业生资源的配置原则和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因此对毕业生的流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二)高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结构决定着能否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实际能力、学校的名气及专业等与高校相关因素在毕业生就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1.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培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学校基本上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性培养。在用人单位访谈中许多单位反映高校一些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陈旧,落后于当今科技发展,许多理论和知识在实际工作早已不用了,而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在高校的课程和培养中反映出来。一些单位还反映现在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强调宽口径,目的是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难以培养出大批社会急需的有个性、有专长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上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十分关键的因素。2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高校在学历和专业结构上应保持合适的比例,才能使供需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调一88—万 方数据整较快,而教育结构调整却相对滞届,不能迅速适应经济与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而需求较少甚至已不再需要的专业毕业生又供应过剩。在学历结构上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毕业生供不应求,本科学历层次供需基本平衡,丽专科以下学历层次已供过于求。从专业结构上分析,与我国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机械、电子、电力、制造、信息等T科专业供不应求,而财经、历史、中文、哲学、体育等学科专业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3就业指导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达不到学生要求,同毕业生的个别沟通和指导不够,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对学校就业政策、工作流程缺乏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提高择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三)就业.市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运用市场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以达到对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互结合、共同构成的人才供求平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双向选择。1..市场主体的影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市场的两个主体。可自由参与市场活动的毕业生是市场的供给方,如果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受到种种限制,不能自由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的广泛性、公正性就会受到影响。我国原来的教育体制一直实行分V1管理,条块分割,高校根据不同的隶属关系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部委院校以及地方院校,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范围,毕业生不能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因此造成了行业性、地区性人刊“发展不平衡。有自主用人权的用人单位是市场的需求力,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利受到许多限制,没有应有的用人自主权,市场活动就很难开展,也会影响市场运行效率。这两个主体的供给和需求数量还影响着市场的供求状态,使市场在供不应求、基本平衡和供过于求三种状态间运动,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的最佳状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是不良的市场状态。2.市场规则的影响市场交换方式和规则影响着就业的实现水平,也影响着人才供求和流动。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造成城市就业人口的过分集中。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紧密相关的人事、劳动、户VI制度改革相对滞厉,措施不配套,影响着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市场在维护供需双方合法权益方面法规是否健全、调控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着市场运行的秩序。3.市场效率的影响市场运行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就业市场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的基本保障。就业市场只有实现高度的信息化、统一·化,才信皂确保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求职与需求信息畅通、资源共享,降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和招聘成本。(四)用人单位的影响作为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人事、劳动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需求数量的影响过去作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普遍采取减员增效的措施,引进毕业生数量明显减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公务员普遍实行公开招考,使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增高,机会减少。我国还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增加、农民进城打工增加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的“三峰叠加”的局面,也更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用人观念的影响部分用人单位在引进毕业生时脱离单位实际需要一味抬高学历门槛,造成人才浪费,也加大了单位的引进成本;有的单位缺少整体、长远、发展的人才观,在毕业生引进上采取短期行为,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同学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这种要求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很不利。(五)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态度和行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毕业生统包统配就业制度,限制了他们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积极性,助长了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依赖心理,形成了以依赖性强、风险陛差、一89—万 方数据竞争意识弱为主要特征的就业观。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毕业生期望收入与社会收入实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加在一起占毕业生总数的66..1%,这种工资期望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在用人单位访谈中许多单位也反映现在有些大学生刚刚毕业所要求的待遇过高,远远超过社会目前的实际水平,大学生刚到单位还没给单位做出什么贡献就要求高待遇是不现实的。2.毕业生期望职业、就业地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距。从表5看出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三项加在一起占到了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J虱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8.6%。从表6看出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五项加在_-起占79..6%,而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三项加在~起仅占108%。3毕业生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忽视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社会是竞争社会,积累个人竞争资本能够更好地改变自身的就业空间和生存方式,这促使毕业生更加执着地追求个人素质提高,但也暴露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职业与事业、奉献与索取等矛盾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往往占了上风。从表7看出毕业生的就业目的选择与个人发展因素有关的占了137..15%,而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仅占9..3%,可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奉献社会的关系非常必要。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建立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来扩大人才需求,调整毕业生流向;高校要通过加强学生教育培养、完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全面、高效的人才供求对接平台;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扩大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储备;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单位、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只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参考文献[11蔡萌.中国人I=1与劳动问题报告【M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张炎胨晓强.劳动与就业f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洛雨)AnInvestigationontheInfluencingElementsof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CHENYan.songAbstract:Eversincetheentryintomasshighereducation,therehasbeentheresultsoftheinvestigationmadeemployment.Theseelementsgreatchangein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Basedontocollegestudents,thispaper’analysesthemainelementsthatinfluencecollegegraduates’rrlarket,employerS,graduatesandsooninvolvedingovernment,collegesanduniversities,,jobMeanwhile,thepaperproposessomemeasmestodealwiththeproblem.Keywords:employment;influencingelements;investigation;analysis一90一万方数据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岩松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94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4,17(4)60次
1.蔡昉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20022.张炎;陈晓强 劳动与就业 2002
1. 林娜.赵庆贤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2. 汪航.马永红.张婕.刘恋.Wang Hang.Ma Yonghong.Zhang Jie.Liu lian 供应链视角: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7(5)
3. 吴海霞.肖俊涛.张波.陆海杰.杨晓鹭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管理观察2009(23)4. 许慧.强伟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5)
5. 张雅强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期刊论文]-前沿2007(3)
1.杨玲 护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11(20)
2.范晓强 基于SWOT分析的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11(9)3.范晓强 基于SWOT分析的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1(9)4.陈淑华 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5)5.范在源 独立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6.何涛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期刊论文]-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9(5)
7.周恩红.卢益东.符丽燕 教师、护生与用人单位对护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认知比较[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3)8.邵旭平.杨艳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期刊论文]-科学咨询 2008(15)
9.许红华.黎增.刘延杰.姜丽丽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导向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煤炭高等教育 2008(2)10.曾秀丽.王旭生.李晓颖 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发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4)11.何柳婷 论当前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的现状[期刊论文]-商情 2011(5)12.王晓萍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探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1(2)
13.慕丽娜 金融危机下影响高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趋势——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0(8)
14.张星.邱小刚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调适研究——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为例[期刊论文]-管理观察2010(26)
15.石琛琛.李艳彦.杨希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路与对策[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20)16.张月.张瑞 深度透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0(6)
17.姜晓红.滕跃民 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管理 2010(4)18.程庆华 大学生就业自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35)
19.柴民杰.张小丽 浅谈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与指导对策[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26)
20.张仲凤.张继娟 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21.李正军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22.赵玮玮 当今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探讨[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1)23.王堂生.胡剑锋 职业决策研究的逻辑重构[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17)24.郭嘉 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 2008(20)25.王堂生.胡剑锋 职业决策研究的逻辑重构[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6)
26.余春玲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2)27.卓德志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期刊论文]-职业圈 2007(11)
28.刘宗惠.吴龙 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4)
29.徐志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5)
30.邢艳辉.那景芳.刘纪菲.尹玉华 新时期基于大学生就业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31.李莹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方法[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 2011(8)
32.周钢 省级党报集团人才引进战略SWOT分析——基于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新闻前哨2011(10)
33.李滨娜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华章 2010(2)
34.刘新民.王垒.吴士健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与管理 2010(6)35.吴雪梅 大学生职业障碍知觉的探析[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 2010(35)
36.田华 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6)37.彭燕.范梅 关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38.孙华清 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期刊论文]-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3)
39.郭万牛.杨蓉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期刊论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40.胡瑞年.刘超 浅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京、沪、深\"三市人才需求状况看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期刊论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41.苏琼丽 试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期刊论文]-西藏科技 2008(2)
42.马书臣 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宏观思考[期刊论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4)43.李莹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方法[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 2011(8)
44.王丹.卢涌 “大图学”学科的构筑与建设--图学类课程体系的融贯研究[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 2013(10)45.王占利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期刊论文]-西江月 2012(2)
46.侯卓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11(15)47.吴雪梅.张大均 大学生主观就业障碍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9)
48.刘慧 社会哲学工程视野中的高校毕业生自愿性不就业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管理 2010(6)49.刘敏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0)
50.帅兆云 构建整体运作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出国与就业 2009(9)51.张晓艳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贸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期刊论文]-华章 2009(24)
52.陈琳.尹辉.张甲盟 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策略[期刊论文]-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4)53.胡党育 大学生就业当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期刊论文]-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6)
54.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10(27)
55.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 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8(15)56.何晓瑜 大学生就业的城市选择趋向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6)
57.马书臣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历史演进与政府角色转换[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58.李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驻鲁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证分析[学位论文]硕士2005
59.陆乃麟.李海平 我国西部院校大学生择业观念解析与对策建议——来自广西大学的调查数据[期刊论文]-出国与就业 2011(1)
60.何永清.张庆普 基于IS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系统构建与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与管理 2011(4)61.石红梅.刘建华 大学生就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2)
62.何西培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借助于上海电力学院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3.李颖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jlgdxxb-shkxb200404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