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中国的茅台国酒已名扬四海、醉倒五洲,其包装更是五彩缤纷光鲜夺目,就连形态各异的酒瓶,也制作得格外精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好马配好鞍”,什么都力求表里一致。特别是那种纯白色的瓷质酒瓶,瓶嘴上漆封了一道窄窄的大红色绸带,再配上醒目的商标,看上去既高雅又简洁,成了近百年来沿用不衰的一款品牌包装。
二百多年前,尽管酿制出的茅台已经是“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但还未曾称其为“茅台酒”,只取了一个非常朴实的名字“茅台烧”。那时的酒瓶,也不像现在这样底大口小,而是同腌咸菜的坛子一样上下小、肚子大。当时的匠人们制作酒瓶,工艺也非常落后,只懂得用陶土烧结而成,虽然表面刷了釉,看上去依然粗糙、笨拙。然而,正是这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茅台烧”,却在一出智擒强人的侦破剧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说在赤水河畔,离茅台村不远的一个小山坳里,住着勤劳的阿旺一家,他们终年辛苦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往往缴完地主的租税便所剩无几了。
阿旺对茅台烧十分喜好,可是面对拮据的家境,只能把饮酒的乐趣当成梦想。逢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幼小的孩子连荤腥都尝不到,阿旺就免不了要心酸得躲在一边流泪。可是,在那个世道,多少像阿旺一样的人家,都是过着这样穷苦的日子,只能看着有钱的人杀猪宰羊、花天酒地。
好不容易遇上这一年风调雨顺,阿旺家的收成比常年多出不少,除去交给地主的租税,还有一些零钱,可以用来置办些平时买不起的年货。农历腊月二十八,阿旺怀揣几串鼓鼓囊囊的铜钱,高高兴兴前往集市赶场。在琳琅满目的货摊上,他先给俩孩子买了几挂鞭炮和几枚烟花,再给老婆买了一条头巾和一个漂亮的发卡,最后又在肉铺割了两斤猪肉。他想给自己买点什么,可是转来转去都舍不得花钱,一条小街从这头到那头,走了几个来回始终拿不定主意。集市尽头有一个卖酒的小铺子,远近闻名的茅台烧就摆在门口,他攥了攥口袋里剩下的铜钱,最后咬咬牙买了两瓶。回来的路上,兴致勃勃的阿旺想到不久也能喝上美味的茅台烧,差一点口水都流出来了……
大年三十,阿旺帮老婆在厨房里收拾年夜饭,特意让老婆把那一斤肉切成方块烧得烂烂的,只等鞭炮放过之后,一家人在餐桌上过个团圆年。收拾停当,天色还早,为了讨个吉利,阿旺和老婆就带着孩子们前往山坳外面的村子,挨个给族老们磕头贺喜去了。
没想到一家人刚出门,就来了两名强贼,不但把屋里的衣物洗劫一空,还将做好的菜肴吃了个精光,两瓶茅台烧自然也喝得一滴不剩。就在他们酒足饭饱得意洋洋,正要提着衣物逃之夭夭的时候,醇厚的酒力开始发作了,两个家伙晕晕乎乎想站都站不起来,不一会便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地倒在了地上…
冬天天黑得早,不知不觉夜色已经很浓了,两个孩子急着回家放鞭炮,拉着阿旺就往家里赶。还没走到门口,他们就发现不对劲:敞开的大门里面,影影绰绰躺着一个手挽包袱的人!进屋点亮油灯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桌上碟碗狼藉,桌子边上还趴着一个面目凶狠的大汉,一个喝空的茅台烧瓶子歪倒在他手里……望着被翻得凌乱不堪的房间和大包小包的财物,阿旺断定这两个人是连续入屋劫财的恶人。
在乡亲们的协助下,两个强贼被押送到官府立案,经侦查审讯,罪犯都一一招供了,阿旺和乡邻们追回了被劫走的全部财物。
从这以后,茅台烧醉擒强贼的事情不胫而走,茅台酒质的名声日渐远播,生产茅台烧的作坊规模也越来越大了。为了铭记茅台烧擒贼的功劳,阿旺把两个空酒瓶当做吉祥物收藏起来,并且小心翼翼代代相传,一直保存至今。
1982年,阿旺的后代响应茅台酒厂征集酒文物的号召,把珍藏了好几代人的这对传家宝,送给了茅台酒厂。经过专家的严格鉴定,确认它们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茅台酒瓶,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据说,当年市面上有一斤、二斤和三斤装的数种瓶装洒,只可惜都未能保存下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