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童话的阅读价值及教学策略

2021-09-20 来源:画鸵萌宠网
微童话的阅读价值及教学策略

作者:盖鸾英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0期

一、微童话的特点

微童话,顾名思义是一种微缩的童话。著名文学评论家盛子潮认为,微童话是“以微博为载体,并主要依靠微博传播的一种儿童文学新文体”。微童话的“微”,既指篇幅小,也是指微博,它起源于微博,在140 字以内讲述一个结构精巧、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

微童话首先是童话,具有童话的基本要素,比如多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充满神奇的幻想色彩、富有一定的寓意等等,但相比童话而言,它短小精悍,更注重文字的精练和美感,虽然字数少但有着完整的故事架构、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并不因其简短而削弱了作品的内涵,蕴含着长篇美文的张力,具有见微知著的力量。

二、微童话的阅读价值

1. 消除过渡期儿童阅读断层的尴尬。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他们的课外阅读以儿歌、童谣和图多字少的绘本为主。一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识字量逐渐增多,在继续阅读儿歌、童谣和绘本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提供文字逐渐增多的、适合他们阅读能力的文本。

有没有适合一年级下学期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百到二百字的、具备完整故事结构的文本呢?这时,微童话进入了我的视野。在一年级下学期,我逐渐增加了微童话的阅读,选择的是配上了精美插图的微童话读本。微童话用一百多个字讲述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语言精妙,叙事精巧,起承转合妙趣横生,弥补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断层,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阅读与写作的路径。

2. 契合过渡期儿童阅读心智的发展。

微童话短小优美,主题和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往往以儿童喜欢的动物、植物为主角,抓取某一个场景或画面展开幻想,构思精巧,突出童趣童真的审美追求,创造了或诙谐有趣,或唯美浪漫,或灵动活泼的童话意境,展示了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神奇瑰丽的大自然,向儿童传递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无私的爱,带给儿童幸福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寓教于乐的哲学思考。

微童话篇幅短小,连班级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也能读下来。在长文本的学习中,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无法把太多的文字连缀成一个整体,但是在微童话的学习中,他们的恐惧感消失了。无论是科幻奇异还是幽默有趣的故事,都富有无穷的想象力,往往令儿童惊讶、惊喜、惊叹。短小的篇幅、恣意的想象让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也有了阅读安全感。

微童话多借鉴经典童话的反复叙事结构,多用回环复沓的语言形式,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有周全考虑,一般用的是浅语和熟词,为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理解文本搭建了一个斜坡,让他们不再惧怕阅读和写话。 3. 满足过渡期儿童阅读心理的需求。

微童话有的富有神奇新颖的幻想色彩,童趣盎然,能带领孩子走进温馨静谧的幻想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带来惊异新奇的阅读体验;有的用诗歌一般的语言,营造出抒情诗的意境和

温馨静谧的艺术氛围,把儿童带进唯美的艺术世界,使小小的心柔软起来;有的充满了幽默搞笑的诙谐意趣,用动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儿童由于认知局限而产生的幽默感;有的主题和谐温馨,让儿童在会心一笑中体悟到人性的真善美,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有的注重教育意义的传达,不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讲道理,而是用婉转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渗透作者的价值观,春风化雨,让儿童受到熏陶感染;有的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经验,引领儿童领悟睿智旷达的人生智慧;有的构思精巧,设计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让儿童产生恍然大悟的喜剧色彩,带给孩子新奇的阅读体验;有的则采用了重复多变的叙事结构,如重复式叙事结构、循环式叙事结构,精巧的构思凝聚了无限的张力,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有的语言耐人寻味、简洁明快,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朗读水平,有文学美感和儿童趣味。

总之,微童话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趣味和阅读心智的发展。

三、微童话的教学策略

1. 声情并茂地朗读———读读讲讲。

微童话最适合大声读给孩子听。

从童话的起源上看,最早的童话是民间流传、口耳相传的故事,这种传播方式要求故事具备容易记忆的特征,因而经常采用相似的叙事结构,比如三段式叙事结构,情节在反复中有变化,采用回环复沓的语言方式,人物背景模糊,人物形象类型化,等等。

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上看,语言学习是从听觉开始的。声情并茂地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经济省力、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足也,看似简单的方法中却包含着教育的大智慧,因为“六根之中,耳根最利”,儿童倾听故事是对故事的一种整体的、圆润的把握,他们无法在主题、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分析一个故事,但并不妨碍对童话的欣赏,他们把握故事依靠的是直觉。

从故事对儿童成长的意义上看,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故事能留给儿童鲜明的形象就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形象有一种潜在的天然觉醒能力,学生在未来长长的岁月里,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更深刻地体悟故事给予他生长的力量。而过度地解释往往会削弱故事的力量,因而,倾听后讲述故事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奥克瑞说过这么一段话:“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微童话对于涉世之初的孩子们来说,即是如此。

2. 设置悬念去猜测———猜猜说说,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

微童话由于受字数的限制,每一句话都负载了大量的信息,句与句之间往往有非常大的跳跃性,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和思维、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童话的这个特点,读或者讲述故事的时候,在一句话的结尾停顿下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去补白、去表达、去表演。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破坏故事的完整性,要精心选择可以猜测的点。例如《银笛吹呀吹》的教学片断:

师:小猴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一个大鲜桃。小猪小鹿都来轻轻吹,哇!喜欢的吃的都变出来。这时,来了更多的小动物———看,蝴蝶、熊猫、小牛。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小动物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______也来吹,嘭!变出________。”

生:蚂蚁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了一只大鸡腿。

生:蝴蝶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了一朵花。

生:熊猫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了一根竹子。

生:小牛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了一堆青草。

师:老师也来轻轻吹,嘭!变出了一摞写着漂亮的字的作业本!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名字放进去也来轻轻吹呢? 3. 设身处地来自居———你呀我呀,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玩的。

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之所以起作用,就是因为自居作用。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主角,那个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居为故事的主角,是真正地感受理解故事的关键点。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入角色,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还要特别注意故事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让学生自居为故事中的正面形象,或者虽有缺点但正在成长中的形象。老师讲或读故事的时候,把主角换成学生的名字,或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师生合作读、讲故事。如读《会写字的船》,让学生自居为船,老师自居为鲸鱼:

师:船呀,我看你游起来直来直去的,你只会写“1”吧?

生:鲸鱼呀,我有那么笨吗?不信我写个“2”给你看看!

师:不错嘛,写个“3”怎么样?

生:哼,写就写!

师:哇,厉害!“8”字可难写了,你敢写吗?

生:不能再写了,你看,大家都晕倒了。我还是写好“1”字吧。

师:你真是一条好心的船呢,不是不会写,而是担心坐船的人会晕倒。

在读、讲故事的过程中,甚至有必要把微童话中的部分词语变成双重的,如同二重奏,教师扮演一个角色说一遍,让学生自居为另一个角色改变部分词语再说一遍,形成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有趣对话。如《小熊起床啦》,学生和老师合作讲故事,加上动作你一句我一句:

师:睡了一冬天,小熊你要起床啦!睡得太沉了,小熊你得慢慢醒来哟。

生:睡了一冬天,小熊我要起床啦!睡得太沉了,小熊我得慢慢醒来哟。

……

在这种“你呀、我呀”的双重游戏中,学生自然进入角色,体验情感,感悟道理。儿童进

入了故事,融入了故事,成为故事的一分子,童话中的人就是“我”,与故事“化”在了一起。

4. 身心参与做游戏———议议演演,最常用的也是最深层的。

微童话的“神奇尾巴”最能带给孩子新奇的阅读体验,如《银笛吹呀吹》《小青蛙捉星星》《搭错船》等总能让读者在意料之外的欣喜中收获情理之中的满足。通过多篇带有“神奇的尾

巴”的微童话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这类故事的结尾,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同规律,体会这样结构文本的妙处。

微童话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游戏精神,角色扮演和游戏表演是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因为微童话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而一个故事要进入心灵,需要穿越“我”。我们读故事其实质是想知道“我”是谁,“我”该怎么办,阅读和故事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角色扮演和游戏表演这种策略就是把“我”化进故事中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进入故事,理解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熟悉故事后,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故事表演出来,也可以进行自主改编、续编和创编,并把自己的故事演出来。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游戏中,在共同参与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去经历和体验。老师和同学,随着故事展开的游戏,还有故事到关键处大家的猜测,最终完成了一个新故事。这个新故事,比原作者的故事还要丰富完美,因为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个故事的讲述中,都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在了这个美妙的故事中。这种感受与理解,是只在故事外分析的人无法获得的。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游戏表演不但可以促进儿童更生动地理解故事,把握形象,同时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在选择表演技巧和揣摩角色心理的过程中,促进了情感体验。

5. 我当作家搞创作———画画写写,最审美的也是最生动的。

随着阅读的微童话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从阅读走向写作。儿童是用声音、图像进行思维的,他们喜欢先把大脑中的形象和故事画下来,然后再把故事讲、演出来,请家长帮助记录。常用的创作方式有:

(1)在空白处补白。微童话受字数的限制,句与句之间有很大的跳跃性,给儿童预留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引导儿童在空白处展开个性化的想象,唤醒每个人的思维和语言,给文本补白。

(2)在模仿中积累。仿写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微童话凝练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仿写的好媒介,可以从一句话开始,逐渐走向仿写一个故事情节,甚至是整个故事。如仿写《跳得最远的青蛙》:

跳得最远的青蛙

湖边上,一群青蛙要举行跳远比赛了。咚!一只青蛙跳到了湖底,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到了湖对面的山上,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得没了影儿,它从青蛙跳成了蝌蚪,因为它怀念童年!

跳得最高的兔子

一群兔子要举行跳高比赛了。噌!一只兔子跳到了大山的上面,跳得真高。噌!一只兔子跳到了云朵上,跳得真高。噌!一只兔子跳得没了影儿,它从地上一下子跳到了月球上。如果你坐着飞船经过,可以听到它的捣药声呢!

(3)在创编中发展。改编、续编、创编故事也是微童话读写活动中常采用的方式。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在创编故事时会自觉使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比如说改编,可以换一个角度改写故事,可以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可以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角色的视角,也可以把喜欢的玩具、宠物、朋友等编织到故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画出来、讲出来、演出来都可以,有的孩子喜欢找好朋友表演出来,课间经常看到一部部以儿童自己为主角的大戏在上演。

(4)在创作中成长。当儿童的阅读积累逐渐丰富的时候,会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现实生活中的一花一草都能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老师要引导儿童把这种奇思妙想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并通过故事让形象“活”起来。我班学生从一粒种子的萌动到一棵嫩芽的成长,从一滴雨水的滴落到一条蚯蚓的蠕动,都能触动他们日益柔软、敏感、丰盈的心灵,各种动物植物及生活百态都进入了他们的微童话写绘作品中。有一次上课时突然风雨大作,一只蜻蜓飞进了教室里,当天就有不少孩子创作出了这样的微童话作品:

咬字虫

咬字虫和蜻蜓是好朋友。

咬字虫最喜欢吃写得不好看的字,字越丑吃得越香。蜻蜓是一位出色的侦察员,整天开着飞机到各个教室给好朋友找好吃的。

蜻蜓来到了胖豆豆班观察小朋友们写的字,发现了一位小朋友的字很难看,马上发微信通知了咬字虫。

咬字虫坐着降落伞过来一看,那位小朋友已经把难看的字改正了。它失望地说:“我的肚子咕噜噜直叫,好饿呀!看起来我得到隔壁班找好吃的了。”

微童话是真善美构建的华丽殿堂,为低年段的儿童架起了从绘本到文字书阅读的桥梁。如果想用文字的力量带给孩子平凡而深远的影响,就从微童话出发吧!把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里,让它们生根发芽,陪伴儿童走过最美好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