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研员如何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郭旭东
唐山市教育局,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当前,学校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教师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但是,在学校教育科研日益升温的背后,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否则将会影响教育科研活动的质量,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任其发展,教育科研活动将会迷失方向,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研员;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4-0064-02
导言
我们必须让学校教师明确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真正价值,认识到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不仅是教师明晰职业价值的需要,更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1 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必要性
1.1 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职业复杂性的需要 在当今这个多元多变的时代变革过程中,到处充满着不确定性,而教育也处于具有动态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变革过程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面对教育工作的种种不确定性,教师己经不能靠原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不能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而且,教师更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教育经验可资借鉴,即便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只能是拾人牙慧。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去探索和发现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 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职业创造性的需要 首先,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这些理念主要包括价值观、对象观、活动观等方面”。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己是一句深入人心的话。为促进教师转变传统理念,形成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经费和精力,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培训等。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对教师观念的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很多教师还是将这些新观念局限在“知道”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现,这说明教师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地内化。那么,教师的理念究竟如何转变呢?仅仅通过一些外在的鼓励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教师从事学校教育科研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教师亲身体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来实现。因此,在教师从事科研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认识、实践、反思与重建使外在的教育理念逐渐内化到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 如何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2.1 科研动力:在激励性制度中形成教师科研动力 诚然,从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辩证关系看,内因始终是重要而根本的因素,是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从教师科研内在动力来看,没有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没有自觉的醒悟,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内在科研动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力从外在到内在,从被动到自觉,既反映了学
64 2015年14期
校教育科研自身的一种发展轨迹,也反映了教师发展的一种运行路径。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之后,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才能真正有效地、持续地、稳定地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形成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动力,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应该来自教师内心的自愿与自觉,能够将研究内化于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中,使从事教育科研成为其自觉的行动。激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就要唤醒教师创造的潜能,使教师产生对教育科研本身的认可和需求,让教师体验从事科研的欢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其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从根本上讲,它也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让教师在参与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教师能够从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事科研的快乐。唯有如此,学校教育科研对于教师来说,越来越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由内在精神激发的行为。当然,教师科研内动力与外动力并不是彼此害。“而是二者共同、有机地统一在教师科研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2.2 过程上指导
教育科研的过程,既是课题研究展开的过程,又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逐步获得、形成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加强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
2.2.1 指导教师科学选题
开展教育科研,选立课题很重要。课题就是方向,课题就是目标。选题除要遵循课题选立的一般要求外,校长尤其要指导教师注意选取那些有应用价值、符合自身主客观研究条件的、研究周期适当的课题。
2.2.2 指导教师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制订实施方案,应突出两点:一是可行,二是周密。可行,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操作性强;周密,就是全面、细致,环环相连,循序渐进。应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预定相应措施。在制订方案过程中,校长要充分运用领导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给教师以切实的帮助。
2.2.3 指导教师实施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校长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二是指导教师收集、积累研究的具体数据和相关资料;三是指导教师妥善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修订实施方案,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为做到有效指导,校长就要密切关注教师的研究进程,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2.3 措施上诱导
校长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得力的措施,诱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让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施展才华,乐此不疲。这些措施主要有:
(1)把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情况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为教师评优、晋级的主要参考项目。
(2)向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必需的经费、图书资料及相应设备,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开展研究的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多方面获取外界有用信息。
(3)充分肯定、热情宣传、积极推广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
(4)根据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3 结语
通过提炼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科研经验,形成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校本科研策略,即“教育科
研之事”与“成科研型教师之人”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激励性制度中形成教师科研动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选择真实的科研课题;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科研撰写能力,希望能为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一定的参照。
参考文献
[1]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曹长德.研究教师的成长:理念与路径[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15年14期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