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2020-04-04 来源:画鸵萌宠网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2):225~230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水 董 军 付淑英 王 洋 李望宇 杨绍峰 齐春辉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2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东丽供电分公司,天津300074) 324000) 300300)(3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衢州摘要采用自我控制问卷、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江苏地区的271名在校 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价值取向、认知共情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 果发现,自我控制、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价值取向和认知共 情均可正向预测人际信任;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和人际信任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 了大学生群体中自我控制能力、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分类号自我控制,价值取向,认知共情,人际信任。 B844.2 1 引言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指个体基于 对匿名他人行为和意图的善意预期,自愿将社会 资源交由对方处置的一种心理意愿(Mayer,Davis, 交技巧(Tangney,Baumeister,&Boone,2004)。一 些研究发现,信任依赖于自我控制,个体所具备 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削弱他人的疑虑与风险,使 其获得更多的信任(Righetti&Finkenauer,201 1)。 新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自我控制能通过帮助人 &Schoorman,1995)。作为一种社会信号机制,人 际信任往往能够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Zak& Knack,2001),提升政府管理与治理的稳定性 们克服回避信任所固有的社会风险性,进而易化 或调节人际信任水平(Ainsworth,Baumeister, Ariely,&Vohs,2014)。Ainsworth等(2014)发 (Knack,2000)、增强个体自身的生活满意度 (Helliwell,Huang,&Wang,2014)。鉴于人际信任 对个体幸福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同领域的 研究者都开始探究人际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Bellucci,Chernyak,Goodyear,Eickhoif,& Krueger,2017;Thielmann&Hilbig,2015;张蔚,张振, 现,自我损耗状态导致了更低的投资金额(更少 的信任),而且这种效应在神经质个体身上更为 明显,进而证明了自我控制能够易化人际信任的 观点。因此,自我控制能够显著正性预测人际信 任水平。 虽然有些研究初步检验了自我控制在人际信 高宇,段华平,吴兴南,2016)。 任产生中的促进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 晰,相关选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仍比较匮 乏。信任的双加工理论(Murray et a1.,2011)认 依据人际信任的定义和大多数研究者的共同 理解(Mayer et a1.,1995;Thielmann&Hilbig, 2015),信任存在着遭受欺骗和背叛的风险与不确 定性,因为决策者无法控制对方的行为。自我控 制(self-contro1)指人们自主性地调控自身不合理 为,人际信任包含冲动成分和沉思成分两种彼此 拮抗的认知过程,前者反映了自主加工,往往与 情绪和情感有关;而后者则反映了深思熟虑的思 索,往往与内在动机、观点采择、风险评价、他 人能力与可靠性的信念有关。人际信任情境往往 牵涉多人互动,是一种相互依赖情境,而价值取 的想法、情感及行动,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 期望相一致的能力(李琼,黄希庭,2012)。高自我 控制能力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业成绩、较少 的暴饮暴食与酒精滥用,更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 收稿日期:2017-8—8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JX16—014)。 通讯作者:齐春辉,E—mail:qchizz@126.gom。 向(value orientation)指个体在相依情境中对自己 理与行为研究 第16卷 和他人收益分配的特定偏好,反映了个体对他人 利益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与 行为决策(张振,张帆,黄亮,袁博,王益文, 2014)。他人关注程度可能是自我控制促进人际信 任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 越高,个体越关注他人的幸福(Balliet&Joireman, 2010),具有越高的亲社会倾向(Balliet,Li,& Joireman,201 1),而高水平的亲社会性则会促进人 际信任的提升(Derks,Lee,&Krabbendam,2014; Derks,van Scheppingen,Lee,&Krabbendam,20 1 5)。 因此,价值取向可能在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之间 发挥中介作用。 作为相依情境中人际互动所必须的另一种良 性的心理品质,认知共情是指个体从他人视角想 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能够帮助 决策者更准确的预测互动同伴的意图,并从对方 的角度感知信任情境的利益相依性(崔芳,南云,罗 跃嘉,2008)。认知共情可能是自我控制提升人际 信任的另一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越 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认知共情能力(Tangney et a1., 2004),而且个体的认知共情越高,越善于从他人 角度看待问题,往往具有更高的信任水平(Fett et a1.,2014)。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价值取 向能够预测其共情能力(Declerck&Bogaert, 2008),且价值取向能够调节心理推理与信任行为 之间的关系(Derks et a1.,2015)。因此,本研究还 拟引入认知共情,深入探查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 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及 其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探讨自我控制对大学生 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综合考虑自 我控制、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的动态 关系。本研究预期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 制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起多重中介作用。基于上 述理论分析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 假设: (1)自我控制通过价值取向影响人际信 任; (2)自我控制通过认知共情影响人际信任; (3)自我控制通过价值取向.认知共情中介链影响 人际信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通过班级现场测试方 式对江苏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 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l份,回收率为 90.33%。被试年龄范围为1 7-2l岁(平均年龄 18.54岁),女性被试159名,占58.67%。 2.2研究工具 2.2.1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修订的中文版 自我控制问卷(se control scale)。该问卷共有 1 9个项目,包括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 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五个因子。问卷采用李 克特五点计分方式,从“1”完全不符合依次过渡 到“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信度为0.78。 2.2.2人际反应指标量表 选用张凤凤等人(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 谢伦芳,2010)修订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最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cndex.C)。该量表包括 22个项目,分为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PT)、想象力(fantasy,FS)、共情关注(empathy concern,EC)与个人悲伤(personal distress,PD) 四个因子,前两者可合并为认知共情,后两者可 合并为情感共情。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方 式,从“1”完全不符合依次过渡到“5”完全符 合,反向题则相反计分。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 一致性信度为0.70。 2.2_3价值取向滑块测验 选用张振等人(张振,张帆,原胜,郭丰波,卜 益文,2015)修订的中文版价值取向滑块测验(the slidermeasure)。纸笔测验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 目有9个选项。决策者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 选项,据此可以计算个体的价值取向角度,角度 越大表明其亲社会性越强。滑块测验具有良好的 心理统计学指标,间隔一周的重测信度为0.92(张 振等,2015)。 2.2.4信任量表 采用由Evans和Revelle(2008)编制的信任倾 向问卷(thepropensity to trust survey),共21个项 目,如“相信人们都是道德的”。该问卷采f}{的 是6点计分方法,从“1”完全不合适逐渐过渡到 “6”完全合适。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 度为0.75。 2.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鉴于偏 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比传统的Sobel检验 效力更好(方杰,张敏强,2012),因此本研究采川 第2期 董军等:自我控制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227 该方法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估计中介效 应的95%置信区间,同时采用Hayes(2012)编制 的SPSS宏程序PROCESS对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 的中介效应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n=271) 3数据分析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鉴于本研究中所有变量数据均由同一个体自 评报告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易于产生。为了消 除同源偏差对数据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问卷施 注: <O.05,’ <0.O1,” <0.001,以下同。 p<0.001);认知共情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r=O.38,p<0.001)。 测过程中采用匿名填写、平衡问卷顺序等方式来 进行程序控制。另外,依据周浩和龙立荣(2004) 的建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问卷 项目进行未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个主 成分解释的变异为12.68%,未占总变异解释量 3.3变量间的中介模型分析 将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量,对全部变量进行 中介模型分析。各变量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表明, 自我控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被试的价值取向 (p=o.13,p=O.021);自我控制和价值取向均能显 著正向预测认知共情( =0.1 8,p=O.002; =0.1 5, (65.09%)的一半,表明所测量变量之间不存在共 同方法偏差效应。 p=0.011)。当自我控制、认知共情和价值取向同 时预测人际信任时,自我控制、价值取向和认知 共情均能显著预测人际信任( =0.24,p<0.001; 0.12,p=0.033; 0.30,p<0.001)(见表2)。考虑 3.2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 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 系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控制与价值取 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r=0.1 3,p<0.05;r=0.20,p<O.01;r=O.32, 到自我控制对人际信任的直接影响仍然显著,价 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之间起 部分中介作用。 p<0.001);价值取向与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存在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0,p<0.01:,=0.21, 表2 各变量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注:模型中各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带人回归方程。 自我控制影响人际信任的三条间接途径对应 的间接效应及其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价 值取向和认知共情的总间接效应(0.078,占总效 间不包含0值,表明价值取向在自我控制和人际信 任之间存在显著的间接作用;第二条途径为自我 控制一价值取向一认知共情一人际信任,其间接效 应值为0.006,置信区间不包含0值,这表明该途 径产生的间接效应显著;第三条途径为自我控制 一应的24.49%)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含 0值,表明两个中介变量在自我控制和人际信任之 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包含三条途 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第一条途径为自我控制一价值 认知共情一人际信任,其效应值为0.055,置信 区间不包含0值,这表明该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显 著(见图1)。 取向 人际信任,其间接效应值为0.0l7,置信区 总问接效应 间接效应l 间接效应2 间接效应3 比较1 O.078 0_()17 O.006 O.055 0.010 0.025 0.01 1 O.004 0.023 O.O1 1 0 035 0,010 O.001 0,0 14 一O.005 0.132 O.049 O.0l8 0.1 06 O.041 比较2 比较3 _o.038 __0.048 0.028 0.024 一O.093 _o.100 O.016 一O.007 注:Boot标准误、BootCI下限和BootCI上限分别指Bootstrap方法计算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制能够单独通过价值取向对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 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29%。即,较高 的特质自我控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 强其关注他人的倾向性,进而提升其对他人的信 任水平。价值取向是个体对相依情境中互动双方 图1 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的中介作用示意图 利益分配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对他 人利益的关注程度,往往被视为相依情境中影响 对不同途径产生的间接效应进行两两比较的 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比较3(间接效应 2和间接效应3之间的差异)的Bootstrap 95%置信 个体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张振等,2014)。fi我 控制能力较高的个体往往也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 利益与幸福(Balliet&Joireman,2010),更在意双 方合作所产生的长远利益或社会意义,进而表现 出更高的亲社会倾向和信任水平。有研究发现, 区间不含0值,这表明间接效应3显著高于间接效 应2。比较1(间接效应1和间接效应2之间的差 异)和比较2(间接效应1和间接效应3之间的差 自我控制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行为、公平等 亲社会行为,且价值取向可以调节两者的关系 (Balliet&Joireman,20 1 0;Evans,Dillon,Goldin,& 异)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含0值,表明间接 效应1与间接效应2或间接效应3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 l Krueger,201 1)。当前研究结果与此相一致,表}l』j 2 O 2 7 7 4 4 9 5 2 9 价值取向在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问起着不完全l}1 介作用。 4.2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认知共情的中 介作用 当前研究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1我控 本研究探究了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 制和人际信任间的中介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人际信 任水平,这与现有研究结果相一致(Osgood& Muraven,2015)。换言之,自我控制能力是孕育人 % % % % 制能够单独通过认知共情对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 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17%。即,较 际信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有 效促进人际信任倾向性的产生。同时,研究结果 发现,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价值取向和 高的特质自我控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认知共情能 力,进而对其人际信任产生促进作用。从他人观 点看待事物的能力(即认知共情)已经被认为足 社会认知系统的一种核心加工过程,是个体具有 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多重 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通过三条间接途径实 现的:首先,通过价值取向的独立作用实现;其 次,通过认知共情的独立作用实现;最后,通过 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的共同作用实现。 4.1 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价值取向的中 介作用 当前研究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控 良好日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Fett et a1., 2014)。自我控制能力较高的个体往往也更倾向下 采用理性的观点看待问题,更善于从他人角度理 解问题,进而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双加 论认为认知共情能够通过建立自我控制与认知控 制系统的关系而促进个体信任行为,其中认知共 第2期 董军等:自我控制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229 情主要源自于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长远利益的追 求(Evans,200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希望正 确理解并获知他人的意图与想法,因此高特质自 我控制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认知共情,更善 于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以期获得更有利于双方 的共赢结果,最终也会提升自身的人际信任水 平。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够显著预测攻击行 为等反社会倾向性,且共情能够调节两者的关系 (Sheehan&Lau—Barraco,2016)。当前研究结果与 此相一致,表明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 之间起着不完全中介作用。 4.3 自我控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价值取向-认知 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当前研究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控 制可以通过增强个体对他人利益的关注程度,进 而提升其对他人想法的理解与把握,最终提高其 整体的人际信任水平,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比例为2.02%。即,大学生个体的特质自我控制能 力越强,价值取向越高,往往更善于理解与把握 互动同伴的想法与感受,进而对其人际信任水平 产生促进作用。如前所述,高特质自我控制的个 体往往更在意互动同伴的利益,更愿意实现双方 协作共赢的目标,而这些对人际协作共赢的追求 也会增强其对互动同伴意图与想法的理解,促使 其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与想法,诸如对方是 否会选择互惠,如何看待自身的信任水平等,最 终提升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有研究者强调自我 控制往往要与利他关注等亲社会倾向发生关系才 能促进人际信任行为(Balliet et a1.,201 1;Evans et a1.,2011)。且有研究已经发现价值取向能够通过 认知共情来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Derks et a1., 2015)。当前研究结果与此相一致,表明价值取向 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对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中 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5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我控制、价值 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 正相关;(2)自我控制、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均 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价值取 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和人际信任间起多重中 介作用。 参考文献 崔芳,南云,罗跃嘉.(2008).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心理科学进展, 16(2),250-254. 方杰,张敏强.(2012).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乘积分布法、非参 数Bootstrap和MCMC法.一心理学规44(10),1408—1420. 李琼,黄希庭.(2012).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西南大学学报 会科学屈 ,38(2),41—52. 谭树华,郭永玉.(2008).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中国倚 C、理学杂 志 16(5),468—47O. 张风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O LO).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中国 心理学杂衣18(2),155—157. 张蔚,张振,高宇,段华平,吴兴南.(2o16).经济决策中人际信任博弈的理 论模型与脑机制. £、理科学进展,24(1 1),1780-1791. 张振,张帆,黄亮,袁博,王益文.(2014).决策中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与测 评方法.心理科学进屁22(1),48—56. 张振,张帆,原胜,郭丰波,王益文.(2015).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中文版 的测量学分析.心理与行为研窀13(3),4O4_409.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理科学进 属12(6),942-950. Ainsworth,S.E.,Baumeister,R.F.,Ariely,D.,&Vohs,K.D.(2014).Ego depletion decreases trust in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54,4o-49. Balliet,D.,&Joireman,J.(2010).Ego depletion reduces proselfs’concem with the well—being of others.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 Relations,13(2),227-239. Balliet,D.,Li,N.P.,&Joireman,J.(201 1).Relating trait self-control and forgiveness wihtin prosocials and proselfs:Compensatory versus synergistic mode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5),1090-1 105. Bellucci,G.,Chemyak,S.V.,Goodyear,K.,Eickhoff,S.B.,&Krueger, F.(2017).Neural signatures of trust in reciprocity:A coordinate-based meta analysis.Human Brain Mapping,38(3),1233—1248. Declerck,C.H.,&Bogaert,s.(2008).Social value orientation:Related to empathy and the abiliyt to read the mind in the eyes.The Journal of SocialPsychology,148(6),71 1-726. Dens,J.,Lee,N.C.,&Krabbendam,L.(2014).Adolescent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Role of gender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Journal of Adolescence,37(8),1379-1386. Dens,J.,vail Scheppingen,M.A.,Lee,N.C.,&Krabbendam,L.(2015). Trust and mindreading in adolescents: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65. Evans,A.M.,&Revelle,W.(2008).Survey and behavioral meas ̄emen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2(6), 1585-1593. Evans,A.M.,Dillon,K.D.,Goldin,G.,&Krueger,J.1.(201 1).Trust and self-control: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default.Judgment and Decision MaMng,6(7),697—705. 230 心理与行为研究 第16卷 Evans,J.S.B.(2008).Dual—processing accounts ofreasoning,judgment,and and self-protective:Impulsive and reflective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ocial cognition.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59(1),255—278 Fett,A.K.J.,Shergill,S S.,Gromann,P M.,Dumontheil,I.,Blakemore,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1(3),485—502. Osgood,J M.,&Muraven,M.(2015)Self-control depletion does not diminish attitudes about being prosocial but does diminish prosocial J.,Yakub,F.,&Krabbendam,L.(2014).Trust and social reciprocity in adolescence-A matter of perspective—taking.Journal of Adolescence, 37q(2),175 184. behaviors.Basic and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37(1),68—80 Righetti,F.,&Finkenauer,C.(201 1).if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selif 1 will trust you: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control in interpersonal trust. Hayes,A F(2012).PROCESS:A versatile computational tool for observed variable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ing.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0(5),87 一886. Sheehan,B.E.,&L 一Barraco,C.(2016).A conceptual model of ego depletion and alcohol-related aggression.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31,95—105 Retrieved from http://is.muni.cz/el/1423/podzim2014/PSY704/5049 7615/hayes2012navod process.pdf Helliwell,J.F.,Huang,H.F.,&Wang,S.(2014).Social capital and well- being in times ofcrisis.Journal fHappioness Studies,15(1),145—162. Knack,S.(2ooo).Social capital and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Evidence from the state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504.Washington, DC:World Bank. Tangney,J.P.,Baumeister,R.F.,&Boone,A.L.(2004).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ournal ofPersonality,72(2),271—324. Thielmann,I.,&Hilbig,B.E.(2015)Trust:An integrative review from a Mayer,R.C.,Davis,J.H.,&Schoorman,F.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person—siuattion perspective.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3), 249-277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3), 709-734. Zak,P.J.,&Knack,S.(2001).Trust and growth.The Economic Journal, Murray,S L.,Pinkus,R.T.,Holmes,J.G.,Harris,B.,Gomillion,S.,Aloni, 111(470),295 321. M….Leder,S.(201 1).Signaling when(and when not)to be cautious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on Interpersonal Trust:Analysis of Multiple Mediation Effect DONG Jun ,FU Shuying ,WANG Yang 2 LI Zhaoyu ,YANG Shaofeng ,QI Chunhui f l Academy ofPsychology and Behavior,T njin Normal Universiy.Key tResearch Base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the Ministry ol Education in 300074,2 State Grid Tianjin Power Corporation Dongli Supply Company,Tianjin 300300,"3 Quzhou Seconda ̄ Technical School Quzhou 3240 ̄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self-control,value orientation,cognitive empath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a sample of 27 1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 control scale,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the slider measures,and the propensity to trust survey.Results were as follows:1)various signiif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among self control,value orientation,cognitive empathy,and interpersonal trust;2)self control,value orientation and cognitive empathy had positive effect orl interpersonal tusrt;3)value orientation and cognitive empathy played multipl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self contro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Key words self control,value orientation,cognitive empathy,interpersonal trus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