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笨.拉灯 于 2011-3-11 18:41 编辑
我扩大客户说的坏机率
2003年上半年,刚出道来做业务。当时做手机业务,销售金立手机。当时的金立手机连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贴牌生产,一点名气也没有。 金立手机有目前这样的业绩,和金立手机的管理团队,销售团队的做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在2003年,金立手机还没有自己的品牌时,就着手进行销售教材的开发,请专业的营销公司来编写。专业的营销公司并不是坐在办公室编写出来,而是和我们业务员一起跑市场,
跑终端。
那一次,金立公司的培训总监,华东大区经理及营销公司的几位经理,来到浙江,最后决定,由我带着他们下市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
机会。
当时我刚进公司不久(金立实行的是总代理制模式,我们公司是浙江省总代理,公司的老板又是金立公司的股东,所以我们就有点分公司的味道),自己还没有开发过任何客户。公司经理当时很看好我,所以从来不带我跑市场,就让我自己跑市场。当时我们在杭州还有一家地级代理商,地级代理商下面还有一个县级平台。那个县在杭州下面的县里经济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但销售量却一直起不来。由于有这个平台的存
在,我自己发展终端客户却受到了地代、县平台的限制。于是,我决定带这些老总们到那个县级平台商的店去看看。看看这些老总们有没有什
么招。
到了县级平台这里,人家一肚子的不快。什么你们的人经常看不到(我常去,但我没有什么跟他们打交道,我早就想把县平台去掉),价格这么高,电视上又不打广告,产品功能又不强,人家都是彩屏了,你们还是白屏机。总之,一大堆。前面这些是做任何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和这些老总基本上都可以应对。
最后,这个客户丢出一个重磅炸弹:“你们的产品质量也太差了。 ”拿出一台手机,指着手机上说:“就那个天线边上,那个位置,很容易裂壳。裂壳太多了,我估计呀,起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机子会在
这个位置裂。”
这些老总,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说实话,我知道有些机子是在这个位置裂壳。但到底有多大的比例我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到底是这款机子都这样还是有一个批次的机子都这样的。加上这么多的老总级人
物在场,肯定没有我说话的份。
空气凝固。
最后,营销咨询公司的老总可能是为了打破这种气氛,侧头对我说:“笨经理(用我的网名,当时这个老总叫的是我真实的姓),有这么多
吗?”
我被点名,焦点指向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可是,这箭怎么射呢?
我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我又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
“错。C总,你说得不对。不是60%,是100%! ”
我话一出,那些老总及那位C总,都惊呆。
我说了这句话,就得为这句话负责。但当时,我只知道,争论有没有60%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客户希望我们提供零缺陷的产品。而我们
的产品又确实出现了质量的问题。
“C总!我们是有一个批次的机子,就在这个么一位置裂壳。C总,你进的第一批货和第二批货有没有这样裂过呢?”我把所有产品的比
例换成了一个批次的比例。
“这倒没有。”
“这个批次的产品出了一点问题。是因为原料供应商这边出了问题(其实我根本就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总之,把这个问题推出去先)。现在我们公司也终止了和这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还有,问题出了之后,我们一直在正确面确,积极解决。没有出厂的全部返工换壳。流入到市场的,只要是这个位置裂壳,不论是购机有没有超过一个月,经检测没有进水等其他因素,我们都换机处理。C总,你这里有没有哪个裂壳的
机子没有及时换机给你呢。”
“你们的售后服务确实是做得不错的。”
“C总,我负责这片市场,其实我差不多每隔一天就会来这里。对终端的情况我很清楚。”我把这条街上总共有多少家手机店,其中有哪几家有我们的真机上柜,有哪几家是我来之前就有模机上柜,有哪些家是我来之后提供模机上柜的。所以这些终端中,单页等宣传物料我都一
直在更新,整理。
“这些情况我都不清楚。一般都是下面店里打电话来要机子,我们就叫
一个人送过去的。”
“C总,真因为有客人对我们的机子有点兴趣,但顾客却没有办法
看到真机。等送过去时,人也走了。这影响到不少的销量。”
“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做的。”
“C总,我了解过,这里确实都是这样做,但我们要做大做强,总不能学这种明显不利的模式。我也和几家对我们品牌认可度比较高的终端谈过。他们还是愿意拿出现金来从C总你这里备点真机的。”
“是吗?这情况我还真不知道。你怎么早不来找我呢?”
“C总,我来找你不太合适,因为你不是直接在根我们合作,我只是把我的意见反馈给杭州代理商这边,他们没有跟你说过吗?” “没有跟我说过的哟。这样吧,你回杭州,叫他们送点货来,我叫财务
安排一下货款。”
“C总,你看是送3箱来还是2箱来呢(一箱10部,我不问30
部还是20部,而特意改成箱)?”
“送2箱吧!”
“好的。C总,这次我们总部派下团队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市场,准备编写标准化的销售教程。你这里是第一站哟。到时我们要抽调营销
员上去培训,还望C总大力支持!”
“一定!一定!”
这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时常想起。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我没有和客户去争论那个产品质量问题的比例,反而把这个比例说得比客户说得还要更大。还有一点,就是我偷换了一个概念。客户说的是整个产
品,而我说成了是一个批次的产品。
笨.拉灯更多原创文章
一次坐公交车的营销性思考
开拓市场的小事
细 实 巧 永 爱 意念 力
灯 雪
我可以吻你一下吗 笨.拉灯的大客户销售日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