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见鱼病诊断与防治

2021-07-11 来源:画鸵萌宠网
开化常见鱼病诊断与防治

小瓜虫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幼虫期和 成虫期,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 起,称为钻孔器。稍后有一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 尾毛,全身有长短一律的纤毛;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期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靠大核,不易看到,小瓜虫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虫体在内分裂繁殖,至一定时期冲出脓泡,在水中自由游泳相当时期后,在池

边或草上形成胞囊,虫体在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小瓜虫病 幼虫冲破胞囊出来在水中游泳找寻寄生,接触鱼体后,即进人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进行新的生活周期。

病症 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名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 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

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当水温在28℃以上时,幼虫最易死亡,故高温季节此病较为少见。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

(2)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

(3)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亚汞浸洗病鱼,水温在15~12℃以下时,浸洗2~2.5小时;水温在15℃以上时,浸洗1.5~2小时。

赤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 长为,0.7~0.75微米,菌体宽为0.4~0.4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有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此菌好气,适宜温度为25~30℃,在40℃的水温尚能生存。

病症 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局部赤皮病 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个小时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克。

(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

疖疮病 病原 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 菌体长0.8~2.1微米,宽0.35~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 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

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疖疮病 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打印病 病原 此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菌体长为0.7~1.7微米,宽0.6~0.7微米,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

病症 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

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上:患打印病的细鳞斜领鲴 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下:患打印病的团头鲂 内脏,病鱼随即死去。 流行情况

近年来,此病已发展成为主要鱼病之一,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

(1)在扦插、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 (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洒。

(4)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

(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鱼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环素,每千克鱼注射2毫克,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竖鳞病 病原 此病是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革兰氏阴性。此病菌经毒力感染试验,能产生与原有病鱼相似的症状。

病症 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

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竖鳞病 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一为鲤鱼产卵期,二是鲤鱼越冬期。一般以鲤鱼产卵期为主要流行季节。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 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千克水加捣烂的大蒜0.5千克,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水霉病

病原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

外菌丝。

病症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

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上左为水霉 上右为绵霉

下为患病的鲢鱼

流行情况 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

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防治方法

(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4)孵化鱼卵时,每隔6~8小时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

为止,

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对于粘性鱼卵,也可用1/150000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卵10~15分钟,连续2天,以后每天早晨或傍晚,用每100千克水含孔雀石绿7~10克的溶液10~15千克泼洒

在孵化箱附近的水面中,直至鱼苗孵出为止。

(5)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

洗20分

钟,均有防病作用。

(6)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5千克菖蒲汁,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全池泼洒。

(7)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各4/10000的溶湾全池遍洒。

锚头鳋病

病原 是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四种:寄生在鲢、鳙鱼体表、口腔的叫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叫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鳃弓上的叫四球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金鱼等体表的叫鲤锚头鳋。对鱼类危害最大的为多态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细长,呈圆筒状,肉眼可见。虫体分为胸、胸、腹三部分,但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寄生在鱼体的为雌鳋,生殖季节

其排卵孔上有一对卵囊。

患锚头鳋病

病症 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观好象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锚头鳋时,好像披着蓑衣,故称“蓑衣病”。此病对鱼种的危

害最大,一条6~9厘米长的鱼种,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严重。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100000~1/5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2小时,可杀死全部幼虫

和部分成虫。

(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4)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 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鱼病,菌体细长,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一般稍弯曲,有时弯成圆形、半圆形、V形、Y形。较短的菌体通常是直的。菌体长短很不一致,大多长2~24微米,个别长37微米,宽0.8微米。菌体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

病症 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耻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粘细菌以后,引起的组织病变不是发炎和充血,而是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另外有人观察到鳃组织病理变化经过炎性水肿、细胞增生和坏死三个过程,并且分为慢性和急性两个类型。慢性型以增生为主,急性型由于病程短,炎性水肿迅速转入坏死,增生不严重或几乎不出现。

病鱼鳃丝腐烂

流行情况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1~2龄草鱼发病多在4~5月。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用漂白粉在食场挂篓。在草架的每边挂密篓3~6只,将竹篓口露出水面约3厘米,篓装入100克漂白粉。第

2天换药以前,将篓内的漂白粉渣洗净。连续挂3天。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拌饲料投喂,一天1次,连喂3~6天

车轮虫病

病原 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有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这类车轮虫的虫体都比较小,故将它们统称“小车轮虫”。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一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病症

这类小型车轮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的缝隙里,使鳃腐烂,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致死。

眉溪小车轮虫寄生在鳃丝上

患病的草鱼

流行情况

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全国各地养殖场都有流行,特别是长江、长江流域各地区,每年5~8月间,鱼苗、夏花鱼种常因此病而大批死亡。广东、广西的鲮鱼“埋坎病”其主要病原就是微小车轮虫。此病在面积小、水浅和放养密度较大的水域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大草或粪肥沤水培育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混合堆肥代替大草和粪肥直接沤水培育鱼苗鱼种,可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 殖。

(2)当鱼苗体长达2厘米左右,每7平方米水面深1米时,放苦楝树枝叶15千克,每隔7~10天换一次,可预防车轮虫病的发生。

(3)每立方米池水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可有效地杀死鳃上的车轮虫。 (4)每67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时,用苦楝树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可有效地杀死车轮虫。

指环虫病

病原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虫体扁平,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盘, 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 病症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流行情况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20克,可杀死鱼种鳃上和体表寄生的指环虫。 (2)水温20~30°C时,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效果较好。 (3)每立方米池水用含2.5%敌百虫粉剂1~2克全池遍洒,疗效也很好,成本比晶体敌百虫低些。

(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池水用合剂0.1~0.24克,效果很好。

肠炎病

病原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乌头瘟。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细菌为短杆状,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 病症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

肠炎病

有很多体腔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各地的流行季节和发病程度,随气候的变化和饲养管理水平有所差异。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同时,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流行地区十分广泛。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喂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草鱼出血病

病原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鱼病。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 病症

病鱼体色发暗,微带红色。病症主要有三种类型:“红肌肉”型,撕开病鱼的皮肤或对准阳光或灯光透视鱼体,可见皮下肌肉充血现象,有全身充血和点状充血;“红鳍红鳃盖”型,病鱼鳍基、鳃盖充血,常伴有口腔充血;“肠炎”型,病鱼肠道充血,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由于该病的症状复杂,容易与其他细菌性鱼病混淆,所以诊断时务须仔细观察病鱼体外和体内肠道等器官,以免误诊。首先检查病鱼口腔、头部、鳍条基部有无充血现象,然后用镊子剥开皮肤观察肌肉是否有充血现象,最后解剖鱼体,观察肠道是否有充血症状。如果充血症状明显,或者有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可诊断为草鱼出血病。

上左为:“肠类”型 上右为:“红鳍红鳃盖”型

下为患病的草鱼

流行情况

草鱼出血症的流行季节:5~9月主要危害草鱼,其中5~7月主要危害2龄草鱼,8~9月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 防治方法

草鱼出血病的病毒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患病的鱼和死鱼不断释放出病毒,加上该病毒的抗药性强,就造成药物治疗的困难。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1)注射灭活疫苗 。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6月中下旬,当鱼种规格在6~6.6厘米时即

可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2毫升,一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4个月以上。同时还可用浸泡疫苗进行浸泡免疫。

(2)每100千克鱼用克列奥一鱼复康50克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喂3~5天。在发病季节(7~9月)还可每月

用该药2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用3天,对预防出血病有效-。

(3)在发病季节,每667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每次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每隔15~20天泼洒1次,

也有一定预防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