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YW—2012—02—001
《窦娥冤》导学案
编写人:何雪蛟 审核人: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0630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作者关汉卿;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由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去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 4、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体会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
1、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2、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思考,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方面,我们该如何思考呢?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故事梗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
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2、故事情节。
①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②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
1
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③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④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⑤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
4、元代杂剧:
元曲分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分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和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杂剧由散曲+“科”+“白”构成;散曲只有唱而杂剧是“唱+演”。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 、红生、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丑行中有文丑、武丑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戏剧角色背着舞台上其他人物对着观众说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5、文中文字。
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
2
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知识链接】 1、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
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 悲剧之一。1956年,关汉卿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
中国四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中山狼》明·康海,《绿牡丹》明·吴濂,《幽闺记》元·施君美,《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 中国四大古典喜剧:
《西厢记》(王实甫),《李逵负荆》(康进之),《救风尘》(关汉卿),《看钱奴》(郑廷玉)。
中国四大古典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3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嗟怨jiē 盗跖 提..zhí.dī防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nɡ弘 变徵n青天 .qiān 苌.chá.zhǐ 湛湛.zhàC.亢旱kànɡ 错勘 哥哥行nɡ ..kān 桃杌.wù.háD.埋i怨 阡陌 甘霖n 官吏每.má.mò.lí.měi 解答:D。(埋n怨) .m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来由:缘故,原因。 刑宪:刑罚。 生: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则:只。纽:通,“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有时加在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屈:这里是委屈自己的意思。 法场: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 典刑:这里是受死刑的意思。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葫芦提:随便提起的意思。干家缘:干家务的缘故。
答案:D。解析:葫芦提:当时的口语,糊涂的意思。干家缘:操劳家务。3.《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答案:A。解析:A项,“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项,“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行”(háng),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项,“咱”,也;“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
4.这里所列典故与举出的人或出处有关,请选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东海孝妇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 A.《汉书》《庄子》 杜宇 《太平御览》 关汉卿 B.孝妇 庄周 《蜀王本纪》 邹衍 《窦娥冤》 C.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窦娥 D.东海 苌弘 邹衍 杜宇 窦娥
4
答案:C
5、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6、理解积累熟语。
动地惊天 怕硬欺软 顺水推船 前合后偃 吞声忍气 杳无音讯 怨气冲天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古陌荒阡 六出冰花 葫芦提
二、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3岁: 7岁: 17岁: 约18岁: 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的一生。
明确:丧母;父女分离;与夫成亲;丧夫打击;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悲惨。
2、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①是哪三桩誓愿?分别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誓愿手法有什么作用?②这体现了窦娥身上的什么精神? 明确:
①血洒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不落红尘。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洁白不染。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惩罚世道。 ②强烈的反抗精神。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剧本运用的五个典故,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盗跖颜渊:黑白颠倒,善恶混淆;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5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4、整体把握内容: 楔 子(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开端):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发展):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课中展示】
1、课文中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请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2、正宫调高亢激越,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并思考问题: ①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②找出本段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③这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①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抗议,对当时社会法制和统治秩序的否定。总之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抒情性。
②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词语反复等的运用,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③有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3、读【倘秀才】至【鲍老儿】,思考:(1)这一部分里窦娥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2)体现了窦娥性格中的哪一面?(3)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窦娥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前两折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
(1)①提出坚决走后街。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为什么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②然而,她的婆婆还
6
是迎面赶来了。从她的诉说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婆婆免造拷打,屈招药死了公公。③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之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片孝心。 (2)充分展示了善良的一面。
(3)表达效果:充分展示了善良的一面,与反抗映衬,使形象更鲜明丰满;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积气势,极言善良更能突出怨情不浅,原本如此善良,却又如此冤屈,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震撼力悲剧感大大加强了。(4)她听说要对婆婆用刑,不忍心婆婆受苦,而屈打成招。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三桩誓愿,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5、根据发生的主要事件,窦娥对待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和事,以及自身生活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分析窦娥的形象。先读下表,再回答。
场面 押赴法场 路遇蔡婆 临刑发愿 情感 指天斥地 且悲且怨高亢激越 负屈含冤 如泣如诉哀切凄惨 感天动地 愈恸愈愤汹涌澎湃 性格 倔强 善良 抗争 点睛 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 不要啼哭 不要烦恼 官吏无心 皇天从愿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是什么?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明确: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善良,孝顺,有主见,刚强,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
7
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6、“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①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7、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是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能由此概括主题吗? 明确:
社会现状:①放高利贷的现象;②流氓恶霸的横行;③官吏的贪赃枉法;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剧本主题:《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戏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抗争精神。
8、仔细品读课文,体会关汉卿杂剧本色语言。
明确: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节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
【课后延伸】
1、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
明确:窦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在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桩奇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剧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
8
常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 2、有人说,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矛盾的。你怎样理解? 明确: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显然是矛盾的。关汉卿这样安排情节,也是他社会政治观点和人生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怨天”和祈“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结果。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明确: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臵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4、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