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明珠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时间: 编号: 编制: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______ 评价: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这种文体。 2.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形式,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5.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课内注释并借助参考书疏通文章大意。
2. 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有意识地思考探究题。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4.注意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第一课时
预习案
第一步:通读文章,结合课内注释和借助参考书,正音释义。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
第 1 页 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创作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基础知识】
一、诵读整篇文章,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壬( )戌( ) 属( )客 窈( )窕( ) 冯( )虚御风 桂棹( ) 倚歌而和( ) 横槊( ) 余音袅袅( ) 幽壑( ) 扁( )舟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 )舻( ) 旌( )旗 酾( )酒临江 渔樵( ) 江渚( ) 匏( )尊 蜉( )蝣( ) 无尽藏( ) 狼籍( ) 枕藉( ) 二、熟读文章,指出下列黑体词语的活用现象。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 侣鱼虾而友麋鹿 4.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5. 顺流而东
6.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7. 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指导:先通读全文,然后再认真阅读文章第一、二段,积极思考问题。
第 2页
【合作探究】 一、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能否从文中找到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二、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什么良辰美景?叙写了何等赏心乐事?从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并进行简要的解说。由此可知,本段中作者的感情色彩是怎样的? 三、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可分为两层,如何划分?本段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什么变化?请问本段落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在本段第一层中,“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美人”是指什么? 3. 在本段第二层中,“悲”从和而来?客人的箫声悲咽低回,哀婉凄迷。请问作者借助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 【课堂检测】 1.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3 页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知识拓展】 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多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作者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我的收获: 第 4页
第5页 共8页 第6页 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