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为西南重镇,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有“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即封巴国于此。据说这里称巴国是因嘉陵江水道曲折往复,形状绝类篆字的“巴”字,故名巴国,亦称巴子国。当时,今重庆所在为巴国国都,称江州。从周武王封巴国算起,至今已逾三千年。若从禹娶涂山氏的传说算起,便在四千年以上了。
关键词:巴国、江州、巴县、渝州、重庆府 引言: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水陆交通发达。战国时期,重庆为巴国国都,称江州。其后两千多年间一直为重要城市,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在近代史上,重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下文会将重庆在历朝历代的演变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说。
重庆为西南重镇,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有“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即封巴国于此。据说这里称巴国是因嘉陵江水道曲折往复,形状绝类篆字的“巴”字,故名巴国,亦称巴子国。当时,今重庆所在为巴国国都,称江州。从周武王封巴国算起,至今已逾三千年。若从禹娶涂山氏的传说算起,便在四千年以上了。 禹娶涂山,即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诸侯处,历史上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一说在今浙江绍兴西北;一说即在今重庆市东,俗名真武山。古《巴郡志》:“山在县东五千二百步,岷江东折,高七里,周三十里。”《华阳国志》:“禹娶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1]。朝天门长江中有石名夫归石,即涂后望禹归来的意思。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司马错等灭巴国,旋于江州置巴郡。是年,张仪率众筑江州城。城不大,约包括现在的大梁子、小梁子、小什字一带,就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口的山嘴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治在江州。
两汉时,江州仍为巴郡治所。汉末,今巴郡为三巴,即巴西郡、巴郡、巴东郡。巴郡治所仍在江州,巴西、巴东两郡治在它地。汉代,江州城区的范围,较秦代有所变化,约在今天解放路一带,南城到南纪门,北城达小十字,城区略靠近长江沿岸。汉末,又有李严所筑的大城约在今观音岩至上清寺一带,周十六里,称为大城,或称北城。而张仪所筑的城,称为小城,或称南城。
三国时,巴郡为蜀汉所有。其间,蜀将赵云,邓芝等人曾督守江州。公元263年,蜀亡。魏分益州为梁州,巴郡及江州属之。
西晋时,重庆复称江州,仍为巴郡郡治。西晋末,益州境内迭经战乱,重庆一地为割据势力所有。至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晋桓温伐蜀,灭成汉割据政权,巴郡复属晋。 南北朝时期,这里称谓及建制屡经变化。刘宋时,仍称江州,为巴郡郡治。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刘宋于此置三巴校尉。齐武帝永明六年(公元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梁时袭垫江之名,并置楚州于此。西魏侵蜀后,取梁之楚州,改称巴州,仍治垫江县。北周初,复称巴州为楚州,领巴郡,治垫江。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垫江县为巴县,仍为楚州州治。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楚州位于渝水(嘉陵江)之滨,故改楚州为渝州。今天重庆简称“渝”源出于此。不久,隋文帝又废巴郡,巴县直接隶属于渝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渝州为巴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巴郡为渝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渝州隶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全国为十五道,以渝州隶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渝州为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南平郡为渝州。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孟知祥遣张武取渝州,刺史张环降,渝州遂属后蜀。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灭后蜀,渝州始归宋,隶属西川路。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渝州隶峡西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渝州又改隶夔州路。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正月,孝宗封其子赵惇为恭王,治恭州。同年二月赵惇受孝宗内禅至帝位,是为光宗。因光宗在恭州有先封恭王,遂即帝位的双重庆贺,于是又于同年八月升恭州为府,起名重庆。
宋末,蒙古人用兵重庆,为此重庆知府彭大雅曾加筑重庆府城。据《雪舟胜语》一书记载,彭大雅所筑府城,有城门四座,其规模和城址的具体方位,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据推测。彭大雅是在蒙古兵进攻重庆,战局危急下修筑的,城垣规模不可能太大。
元代,改重庆府为重庆路,路治就设在巴县。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部将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明玉珍病故,子明昇嗣,改元开熙。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为明廷所有,复置重庆府,治巴县。洪武初,指挥戴鼎于旧城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七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九宫八卦。在所开九门中,朝天、东水、太平、储奇、金紫、南纪六门临长江,临江、干斯二门临嘉陵江,通远门接陆。开九门的建筑规模都比闭八门大。除东水、金紫二门外,也都有瓮城。各门中最重要的门是朝天门,它是重庆的正门。“朝天”之名,是按重庆的政治地位取的。内有接圣街(今信义街),还有圣旨街(今新华路)。从这些街名上看,足见历史上朝廷高级官吏常来往于此。朝天门的规模也比其他八门大。包括了好几条街,过街楼以北都属于朝天门,朝天驿也设于此。
清初,重庆仍为府制,治巴县,后又设川东道于巴县。清前期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既是四川内地的贸易中心,又是四川与长江中下游贸易的咽喉。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重庆已是“兵民聚处,户口实繁”的重要城市。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重庆见于记载的商业行业就有二十五个,各省的商业行帮在此已经形成。当时的重庆城中已是“万家烟聚,枋厢廛市傍壑凌岩。吴、越、闽、粤、滇、黔、秦、豫之贸迁来者,九门舟集如蚁,陆则受廛,水则结舫,计城关大小街巷二百四十余道。酒楼茶舍与市闼铺房,鳞刺绣错,攘攘者肩摩踵接”。已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商业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宣布全国废除府制,重庆府废之,仅存巴县,直隶于省。尽管此时重庆作为一级建制,名称已不存在,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重庆,或重庆城,少有称巴县、巴县城的。公元1929年重庆设市。新市区是比拟上海、天津等特别市的规格开辟,拆除城垣,修建马路,市区范围比旧城区增加了一倍。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将首度迁至重庆。1939年5月5日定重庆为特别市,与省同格。1940年9月4日又定为永远陪都,这就使重庆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一步。当时,重庆虽仅为半壁河山的首都,而且是临时的,但重庆历史上从未取得过如此显赫的地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但重庆市的地位仍然十分高,为中央政府直辖的特别市。
解放初,重庆为中央直辖的城市,与省同格,西南大行政区设于此。至后来各大行政区撤销,改为直辖市,由于工业集中,人口众多,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
结语:重庆现在已经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是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中心。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外,她的历史人文底蕴也起了不容忽视作用。
注释:[1]《华阳国志·巴志》
参考文献:[1]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48
[2]张湛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小词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