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然地理学
⾃然地理学是研究⾃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个重要分⽀学科。狭义的⾃然地理学仅指综合⾃然地理学。⾃然地理学简史
⼈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但⾃然地理这⼀术语始⽤于17 世纪,⾄18 世纪后半期已⼴为流⾏。⾃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然地理学的发展⼤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19 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个重要⽅⾯,主要是了解地球表⾯的⾃然现象、记录⼭川形势、游历探索四⽅奇胜,进⾏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 多年,古埃及⼈就开始观测尼罗河⽔位的变化。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三⾓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成。
以后,亚⾥⼠多德把地球表⾯各种⾃然现象作为⼟、⽔、⽕和⽓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体。埃拉托⾊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数学⽅法研究、确⽴地球表⾯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候带。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 世纪是地理⼤发现时期,⼈类的地理视野⼤⼤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个统⼀的世界⼤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这⼀时期收集的⼤量地表⾃然现象资料,为17 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然现象建⽴了基础。
德国⽡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发现时期的⼤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然现象⼀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18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与⾃然环境的关系,认为⼈在改造⾃然界中有着巨⼤的⼒量,整个地球表⾯都有⼈类作⽤的烙印。这些都为⾃然地理学的建⽴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公元前13 世纪殷代甲⾻⽂中已有关于天⽓情况的记载。公元前11~前6 世纪作于周代的的《诗经》记述了数⼗种地貌形态。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川的⾃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川、湖泽、⼟壤、植被等对各州进⾏区域对⽐。《管⼦·地员》篇是⾸创⼟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壤和植被的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地分为5 ⼤类20 多个⼩类,并记述了⼭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书的《⼭经》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然条件以⼭为纲作了综合性记述。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完成《⽔经注》,对中国1252 条河流⽔道的源流、脉络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作了详细的注释。11 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了海陆变迁的事实,从河流沉积作⽤解释华北平原的成因,从流⽔侵蚀作⽤论述了雁荡诸峰的形成,还详细记载了物候现象。
17 世纪上半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地貌、河⾕纵横剖⾯发育、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常详细,其中关于溶蚀洼地分类、钟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类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等的论述是当时的研究⽔平。
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可点击以下⼊⼝进⼊免费试听页⾯!⾜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家的梦想助⼒!
★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我们将提供:6⼤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次成“公”上岸的机会↓【⼿机⽤户】→点击进⼊免费试听>>【电脑⽤户】→点击进⼊免费试听>>
19 世纪初期德国洪堡德和李特尔创建近代地理学。⾃然地理学开始成为⼀门独⽴的分⽀学科。从这时起,⾃然地理学由单⼀的、表象的、静态的⾃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向把⾃然地理环境作为⼀个整体进⾏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随着⾃然地理学研究的深⼊,许多分⽀学科,如地貌学、⽓候学、⽔⽂地理学、⼟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学等迅速发展起来。
洪堡德把⾃然地理环境看成⼀个整体,应⽤经验的和归纳的⽐较法,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较研究,认为地球表⾯各种⾃然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相互联系。他根据⼤量实地考察资料,论证了植物的⽔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候的关系,创⽴植物地理学;还⾸创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候的形成和分布,成为近代⽓候学研究的开端。洪堡德的贡献为⾃然地理学成为⼀门独⽴的分⽀学科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60 年代开始,德国佩舍尔提倡⽤发⽣学观点来研究地球表⾯的⾃然特征,为⾃然地理学确⽴了地理学中分⽀学科的地
位。李希霍芬创⽴了关于⾃然现象世界分布的⼀般概念,把⾃然地理学的研究论题引向地志学,即阐明特定地区内务种事物相互因果关系。地志学的概念受到赫特纳⽀持并加以详细论述,他的思想对德国⾃然地理学进展有深远影响,其重要结果是将注意⼒转向研究⼈类及其周围⾃然界与⽣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19 世纪后期到20 世纪初期,彭克探讨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创⽤“地表形态学” ⼀词。他还将阿尔卑斯⼭的第四纪冰期划分为3 个间冰期和4 个冰期,对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初,施吕特尔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的,⽤历史地理学⽅法探索⽂化景观从原始(或⾃然)景观演化的现象和过程。他把⾃然地理学研究的注意⼒引向研究⼈类活动所创造的⼈类居住
地。20 世纪30 年代末期,特罗尔创建景观⽣态学,对德国⾃然地理学的发展同样有着深刻影响。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在西部⼤勘测时代,戴维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侵蚀轮回学说,并提倡⽤“地形的解释性描述”来阐述地貌发育过程,对地貌学的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以后,德国彭克⼜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19 世纪后期,在德国地理学思想影响下,俄国沃耶伊科夫从事地球热量与⽔分⼦衡研究,主张重视⼈类对环境的影响。俄国⾃然地理学创始⼈道库恰耶夫在论述⼟壤形成时提出⾃然综合体概念,并建⽴了⾃然地带学说。以后,他还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识到⼈是地球表⾯的⼀个主要变动⼒量。
20 世纪前半期。贝尔格、格⾥⼽⾥耶夫等发展了⾃然地带学说和景观学说,为发展⾃然地理学基本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与欧美不同,苏联地理学家⾮常重视⾃然地理学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放在⾃然环境各个要素⽅⾯,⾃然地理学内部分化明显,在⾃然区划、景观制图、地球化学景观、⽣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学等⽅⾯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08 年,张相⽂编著了中国最早的⾃然地理学教科书《地⽂学》,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教育。从20 年代起,竺可桢对⽓候学进⾏了⼴泛深⼊的研究。中国地理学者对中国的地貌、⽓候、⽔⽂、⼟壤和植被等进⾏⼴泛的考察研究,从50 年代起对青藏⾼原、黄⼟⾼原、新疆、黄淮海平原和海岸带,以及冰川、冻⼟、沙漠等进⾏了系统考察,⾃然区域研究迅速发展。
从60 年代开始,地理学出现了重⼤变⾰,建⽴了地理系统学说,从学科分化⾛向新的综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分⽀学科。在研究⽅法上,引进了电⼦计算机和遥感技术,加强了定量分析研究。这时期的⾃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并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主
要是通过建⽴综合性实验站和使⽤遥感技术,观测⾃然地理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形式、动态过程,获取范围⼴和连续的各种⾃然地理信息,应⽤数学⽅法和电⼦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模拟实验建⽴系统结构模式和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等,深⼊研究⾃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注意运⽤⽣态学的观点对⾃然地理系统进⾏研究,注重⼈类对环境作⽤的后果,并由此⽽发展了⽣态地理学、景观⽣态学等。加强了应⽤研究。运⽤⾃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参与解决农业⽣产、⼯程建设、资源开发利⽤、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由此⽽发展了应⽤⽓候学、应⽤地貌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应⽤性分⽀学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