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2-02-24 来源:画鸵萌宠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姜楠独伊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3期

姜楠独伊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40075)

摘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着大学生主体性价值追求缺失、外部环境冲击培育的有效性、各种教育力量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因此,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科学解读内涵,

引导实践内化,优化培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7)07-0181-03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1]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重点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注入动力。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解读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以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的特点。价值观一旦形成将对个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并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制度中的一项基本的价值准则,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它影响并制约着体系中的其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社会的关键文明果实,对于一个民族团结性的影响十分重要,被称为民族之魂[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我党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升华。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等各方教育力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面向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的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理想信念、道德法纪、诚信教育等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升华大学生的价值观,并进一步推进全体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的协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度,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存在着大学生主体性价值缺乏、外部环境冲击培育的有效性和各种教育力量未形成合力等问题。

(一)大学生主体性价值追求缺失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内外部因素长期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主体性价值追求缺失,具有个性化的普遍特征。这种个性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强、价值目标功利化、理想信念缺失,这就使得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内生动力,甚至会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社会参与、公平竞争、效率观念等现代化价值取向突出,这即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4]。这种主体性意识往往表现为个性化的倾向、个人主义——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这种主体性意识也往往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出发点来源于对价值的追求,具有功利化的倾向,盲目推崇功利主义,过分注重实用主义。大学生价值目标功利化表现在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眼前利益的追求,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价值目标的功利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缺乏了解,对理想信念的认识过于务实,更加注重追求物质利益。

(二)外部环境冲击培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反之则会冲击其有效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多元化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效果被削弱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一方面给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使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滋生。大学生面对着复杂多样的观念,难以形成价值观共识,在思想上便会出现疑惑,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面临挑战。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元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各种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由于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在西方各种价值观的强力渗透之下,容易动摇理想信念并接受西方观点。渗透进入的各种价值观念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会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

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而大学生又是青年中占主要的群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各种教育力量未形成合力

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三方力量在不同时期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但三种力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三方力量未能形成合力,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

社会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必不可少的平台,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活力释放,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各种正能量的传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养成。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道德等领域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经济领域失规、政治领域腐败、道德领域失范、生活领域奢靡的现象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大学生多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取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量大且迅速,传播的内容复杂多样,各种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挑战。

学校是大学生学生、生活重要的平台。学校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应以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为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却不够理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面对着来自校内外各种因素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下,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学生的认同、内化和践行有待提高。

家庭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个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会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然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三十多年来,社会功利化主义倾向明显,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随之受到影响,家庭教育往往以考试分数衡量子女,“唯分数主义”现象严重,不重视学校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一)引导实践内化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科学解读,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但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内化吸收。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6],让学生在校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感悟,并将实践内化为认知、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党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提升活动水平、增强活动实效、扩大活动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选择。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化培育环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受到校内外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一方面要优化校内环境,精心培育校园文化,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附着力;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 。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关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同时,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7]。社会环境是校园环境的延伸,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会渗透到校园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优化社会环境要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商业活动等严格把关,建设健康的周边环境,避免各种低俗的活动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周边文化的建设活动,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

(三)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方力量,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三级育人网络建立的重点在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的建立要把握两个关键点,即教师资源的整合、育人平台的搭建。学校教师资源的整合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都应纳入其中。各类教师应明确自己担负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任务,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学习、生活之中。搭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平台,要善于通过班级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要在大学生迫切需求的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创新创业活动中巧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