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11-11 来源:画鸵萌宠网
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度上期第三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⑤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⑥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⑦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⑧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②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④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别配对恒常与变化、阴阳等概念。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

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3分)

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 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和。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

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 “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踵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

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小说中对老人的“眉”有几处细节描写,如“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长眉毛一耸一耸的”,细腻地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描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八年。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①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①根据史料,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始论和亲事宜,此时,鲁元公主尚未婚配。《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载,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相贯高事发,夷三族。废赵王敖为宣平侯。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的时间在前200年至前198年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涂相应字母序号。(3分)

陛下诚能A以适长公主B妻之C厚奉遗之D彼知汉E适女送厚F蛮夷G必慕H以为阏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报,报告。选文中指刘敬向汉高帝报告匈奴军情。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意思相同。

B.口舌,借指言辞,选文中意为能言善辩。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意思相同。 C.罢,文中通“疲”,意为劳乏、困倦。贾谊《过秦论》中“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与文中词义相同。

D.婚姻,文中指结为姻亲关系。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反叛,想要和匈奴联合攻打汉朝。刘邦听闻此事后,亲自率兵前往攻打他们,并多次派遣使者到匈奴去了解真实情况。

B.刘敬指出,两国交战本应夸耀武力,显示自己长处,现在只见到匈奴的老弱病残,这肯定是匈奴故意暴露弱点,以麻痹汉朝。 C.刘邦由于未采纳刘敬意见,在白登山被匈奴出奇兵围困。此后匈奴得寸进尺,日益成为汉高帝心头之患,因此询问刘敬对策。

D.刘敬认为,天下刚刚平定,不宜对匈奴实施武力,而且也不能用仁义之心来对待凶残无道的敌人,从长远考虑,宜采取和亲之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4分)

(2)上竞不能遣,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4分)

14.司马光对刘敬和亲策略的理由并不认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即事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在外漂泊,夜晚之际火炬余光相伴,流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B.颔联描写鱼在清澈的水中吃食、鹭在暖和的沙上不眠的景象,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境。

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迟疑不决,也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原因。

D.整首诗写景紧扣“夜”字,通过“火炬”“鹭忘眠”“欲晓天”“枕上”写出诗人所见夜景。

16.诗的尾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比喻,开篇作者便运用了两个比喻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关于水的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感慨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已随历史远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山、水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诗人常常描摹山水,寄寓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 ①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与敬茶的待客之道。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 ② 。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③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

18.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闻风而动,脚步匆匆,疫情就是无声的命令。 B.采风的最大好处是能让艺术家摄取到事物的细节。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绿柳如烟,芦苇荡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鹭 ① 。初秋的大汶河如诗如画,尽展生态之美。作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汶河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日益焕发出 ② 与活力。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鸣啾啾。水草丰美。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白鹭、野鸭等野生飞禽的身影越来越多。公园里、水面上 ③ 的鸟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普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东平湖位于泰安县东平县境内,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的东平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多年来,以东平湖、大汶河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水质好了,

湖水清了,东平湖犹如一颗嵌在鲁西大地上的蓝宝石,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已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在《六十自述》一文中回顾了自己从小不偷懒、不苟且、不半途而废,坚韧、忍耐的人生经历。他认为,学问来源于刻苦、用功,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这是他一生秉持的治学态度。 材料三:15岁就蝉联两届“最年轻科学家”殊荣的谈方琳拒绝了央视采访,她不想自己研究数学的兴趣受到干扰,只想用踏实的学习去实现理想和抱负。 以上材料对正在求学的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项城三高2023-2024学年度上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错误,材料二:“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故选D。

2.【答案】A

【解析】A.“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错误,老子以水喻道,并不是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材料二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故选A。 3.【答案】B

【解析】A.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是景色描写。与山水文明无关。C.可以表现“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故选B。

4.【答案】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诗人的深思,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②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深刻认知。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调人类永恒的哲理。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江流绕原野,长江送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

【解析】材料一“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

满的乐游”“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可见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而《春江花月夜》中“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磅礴,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诗人的深思,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

由原文“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可知,《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调人类永恒的哲理,蕴含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

由原文“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可知,《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 5.【答案】①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②山水赋德、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③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由材料一“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和材料二“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知,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

由材料一“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和材料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可知,山水赋德、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

由材料一“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和材料二“……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可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6.【答案】B

【解析】B.“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错,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故选B。 7.【答案】C 【解析】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错,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的。故选C。

8.【答案】①勇敢无畏,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②信念坚定,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③心系百姓,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要和部队打回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在敌人“前阻后追”及遇到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的危急情况下,“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可知,周玉兆危急时带领小余去问路,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

从“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他……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可知,周玉兆决定留下来也要打游击,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前。体现了他的信念坚定:从“‘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他……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可知,周玉兆宁可死也不祸害百姓,发誓要和部队打回来。体现了他心系百姓。

9.【答案】①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出解放军战斗条件的艰苦;②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③引出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的情节;④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暗示着解放战争终将走向胜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从“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表现出我军战斗条件的艰苦;

从“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为渡河营造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从“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可知,写滚滚的“澄河水”引出了后文老百姓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河;

从“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可知,老人为了让他们渡河,想要把河水引到庄稼地里,但周玉兆极力阻止“‘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后来老人找来两个中年人,他们想出了过河的办法,“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因此写澄河水大难渡,突出了军民鱼水情。

从“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暗示着解放战争终将走向胜利。 10.【答案】CDF(每处1分)

【解析】句意: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主谓宾结构,“妻”名词做动词,“之”是其宾语,C处断开;“厚奉遗之”,“厚奉”作状语修饰“遗”,“之”为宾语,句意完整,D处断开;“蛮夷”为“必慕以为氏”的主语,前面F处断开。故CDF三处需要断句。 11.【答案】A

【解析】A.错误。意思不同。“报”,报告。/回信。句意:他回来报告说。/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B.正确。句意:凭着一张嘴捞得官做。/然而蔺相如只不过就靠一张嘴说说,他的官爵职位反而在我之上。C.正确。句意:士兵们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战事不止,军民疲惫。D.正确。句意:却想要和

他结为姻亲关系。/刘邦捧起一大杯酒为项伯祝寿,并与他相约成为婚姻亲家。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刘邦听闻此事后,亲自率兵前往攻打他们”错误,原文为“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此处刘邦没有亲自率军前往。故选A。 13.【答案】(1)冒顿担任匈奴首领,兵力强盛,拥有三十万士兵,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

(2)汉高帝终究没有办法送公主去,只能挑选奴仆家的女儿冒充长公主,嫁给单于,让刘敬去和匈奴缔结和亲的条约。

【解析】(1)“为”,担任:“控弦”,代指士兵;“苦”,使困苦,此处引申为“侵扰”。

(2)“竞”,终究;“家人子”,奴仆家的女儿;“妻”,嫁:“使”,让,派。

14.【答案】①刘敬之言前后矛盾。②冒顿不是仁义之人,非婚姻能约束。③按照祖训,对叛乱应当以武力平定。(答出一条2分,两条即可给满分)

【解析】结合“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可概括出,刘敬之言前后矛盾。

结合“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可概括出,冒顿不是仁义之人,非婚姻能约束。 结合“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可概括出,按照祖训,对叛乱应当以武力平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高祖七年(前200),韩王信背叛汉,汉高祖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懦夫!凭着一张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高祖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 汉高祖八年,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立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每年用汉家多余的而他们缺乏的东西多次送去慰问,并派善于言辞的使者用礼节劝喻他们。冒顿不死,他是汉家女婿;如果他死了,那么汉家的外孙做单于。哪里听说有外孙敢与外公对等礼节的事呢?士兵可以不用打战

而慢慢使他们臣服。”高帝听后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皇帝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汉高帝终究没有办法送公主去,只能挑选奴仆家的女儿冒充长公主,嫁给单于,让刘敬去和匈奴缔结和亲的条约。 材料二:

臣司马光曰:建信侯刘敬说冒顿残暴,不能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而又想与其联姻,为什么前后这样矛盾呀!骨肉亲人的恩情,长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义的人才能明白,怎么要以此来降服匈奴呢?先代帝王驾御夷狄民族的对策是:他们归服就用德来安抚,他们叛扰就用威来镇慑,从没听说过用联姻的办法。况且,冒顿把生身父亲视为禽兽而猎杀,对岳父会怎么样!刘敬的计策本已粗疏了,何况公主鲁元已经成了赵王王后,又怎么能夺回来呢! 15.【答案】B

【解析】B.“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境”理解错误,颔联意思是:水清澈明亮,鱼儿在其中觅食,沙滩暖和,白鹭忘却了睡眠。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生机。应该是以乐景衬哀情,表明诗人的孤寂难眠。故选B。

16.【答案】①想象。诗人想象晚上在床上听到的流水声是山泉送来陪伴自己的,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或答:拟人。山泉有情,送来流水声陪伴自己,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回答虚写也可给分)

②以景结情,尾联描写了水缓缓流淌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无法入眠的孤寂。(或答:以有声衬无声。以流水声衬托夜晚的静谧,突出诗人的孤寂落寞。回答反衬也可)

【解析】尾联意思是:山泉仿佛有意,轻轻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如同在枕头上送来一阵阵轻柔的声音。

①以山泉和枕头为象征,运用想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赖和渴望。山泉仿佛有意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为作者送来了宁静和慰藉。这种温柔的声音,如同在枕头上送来陪伴自己的,表达了诗人的孤寂。

②以景结情,尾联运用“潺泼”描写了山泉水缓缓流淌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以流水声衬托夜晚的静谧,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无法入眠的孤寂。 17.【答案】(1)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3)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18.【答案】D

【解析】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A.指消息,传闻。B.指与作家创作或研究有关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C.自然现象,指东风。D.意思与文中文中画线句的“风”意思一致,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故选D。 19.【答案】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②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③也带有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解析】①处,由横线后“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以茶会友的习俗”可知,这段文字谈的是茶文化源远流长,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源远流”之类的语句。

②处,本句属于照应句、总结句,本句与所在段落首句相呼应,对本段文字进行总结,故可填写“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之类的语句。

③处,本句属于总起句,领起下文内容,下文“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谈饮茶的情趣,注意与上文关联词语“不仅”的搭配,故可填写“也带有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20.【答案】①翩翩起舞 ②勃勃生机 ③流连忘返(每空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第①空,语境以“白鹭”为主语,强调其动态,结合“如诗如画,尽展生态之美”,应用展现其美好姿态的成语,可用“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第②空,语境强调“生生不息”与“活力”,可用“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第③空,语境强调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故可用表达对其喜爱和留恋的成语,可用“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指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21.【答案】东平湖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1分)也是京杭运河复航战略的枢纽,(1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1分)(语句流畅,合乎逻辑1分)

【解析】首先提出句子主干“东平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主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的东平湖”比较长,是并列成分,可以提出两个分句为:东平湖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也是京杭运河复航战略的枢纽。最后按照逻辑顺叙组织即可。

22.【答案】比喻。本体为东平湖,(1分)喻体为蓝宝石,(1分)相似点是清澈珍贵,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东平湖湖水清澈,也体现出美好生态环境的宝贵。(2分)

【解析】“东平湖犹如一颗嵌在鲁西大地上的蓝宝石,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已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东平湖”比作“蓝宝石”,东平湖“水质好了,湖水清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蓝宝石清澈珍贵”,二者具有相似性,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东平湖湖水清澈,也体现出美好生态环境的宝贵。 23.【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这句话强调了做学问的正确态度是“老老实实”,即脚踏实地,态度严肃;材料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在《六十自述》一文中介绍了自己做学问一贯秉承的态度是刻苦、用功,即肯付出,专心致志,老老实实;材料三中谈方琳拒绝了央视采访,她不想自己研究数学的兴趣受到干扰,只想用踏实的学习去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学问需要专心致志,脚踏实地,才能登上科学高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综合三则材料看,这三则材料都围绕做学问的态度展开,明确做学问需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专心致志的精神,做学问需要刻苦付出,耐得住寂寞,态度严谨。 写作任务:题干揭示了写作身份是“正在求学的你”,因此写作应围绕学习的态度、做法展开议论,不能抛开“求学”谈专心脚踏实地等。

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学习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专心致志求学的必要性;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三心二意的弊端,这样必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可以论述专心致志做学问的方法,如拒绝一般的俗事,拒绝诱惑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等事例,来论证。 参考立意:

1.学习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2.脚踏实地做学问。 3.严谨求学。 优秀范文

勤奋踏实为真谛,循序渐进谱新篇

材料中伟人毛泽东、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和方琳的言行,无不表明勤奋踏实为真谛,循序渐进谱新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方能方能种出梦想之花。

魏征曾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本不固,焉得繁茂高大的参天之木?活水不来,焉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宋濂出身贫寒,一心向学。他亲手抄书执经叩问,积累知识之小流以成江海,方成明代大儒。全红婵热爱跳水,百炼成钢。她不分日夜勤学苦练,积累技能之跬步,以至千里,终成奥运冠军。如果他们缺乏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积累,总是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日修建成罗马,哪来宋濂匠心独运的诗文?又哪来全红婵技惊四座的精彩瞬?唯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积累沉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方能种出梦想之花。 急功近利,渴望速成,终将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孔子曾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诚哉斯言。急功近利,渴望速成,无铢积寸累之功,何谈琴技?更何谈琴道?穿过历史的沟渠,我看到邯郸学步的可笑,也目睹了东施效颦的可悲。某些明星为了流量,哗众取宠,而非精进演技,最终被流量反噬。某些人为了成名,花钱买奖,而不是加强输入,提升自己,最终遭人厌弃。没有勤奋踏实的铢积寸累,最终只可能是适得其反。

揆诸当下,诚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是,我们面对百年末有之大变局,到处都是机遇;坏的是,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会促使我们产生焦虑,缺乏久久为功的毅力,而为急功近利的成功学所迷惑。我们要勘破迷雾,知晓只有经历了基础扎实的积淀,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此,才能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添砖加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让我们汲取真知,努力前行。夯实基础为真谛,循序渐进谱新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