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12-15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3-2024学年高三三模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

的失误。

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

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

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 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材料二: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仰韶村遗址的多个发现展现了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 结论

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 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大型人工壕沟 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

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①

首次发现象牙镯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②

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

第四次发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 (摘编自《广州日报》《大河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仰韶文化发掘上,安特生准确判断其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为之规范命名,但有功也有过,在发掘工作中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B.仰韶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

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依据有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也有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样式与仰韶彩陶很像。

D.安特生发现甘肃、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进,且在此地没有发现陶鬲、陶鼎等,据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防止“仰韶文化西来说”进一步引申,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这驱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深入推进。

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时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安特生则使用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

C.碳—14检测,助力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可见考古技术不仅关乎考古科技含量,还影响结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D.仰韶村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前三次是针对遗址历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围绕仰韶村聚落内容,因为聚落内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

3.下列选项,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论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37年,中国本土考古专家尹达发现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的判断。

B.1931年,梁思永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论断。

C.1944-1945年,夏鼐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推翻了安特生关于彩陶工艺从西亚、中亚先传播到甘肃等地再传播到仰韶的推断。

D.1960-1961年,考古学者在李家村发现大量彩陶,经检测确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国不会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说法。

4.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大型人工壕沟,说明仰韶村经常遭到野兽袭击,或者来自其他部落与外来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时也显示出村落振兴。 B.发现丝绸、涂朱草茎泥墙壁、彩绘陶器等物件,说明仰韶村民已

学会植桑养蚕、建造房屋,并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花纹,文化兴盛。 C.在小口尖底瓶内研究人员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表格中①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饮酒,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酿酒技术”的结论。 D.由发现象牙镯形器、多种玉器等遗物,表格中②处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装饰品,能打造玉制饰物、礼器等”的结论。

5.为什么说仰韶村第四次发掘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偷青 朱海峰

他远远地躲在树后,看着女人挎着筐慌慌张张地钻进苞米地,随后就传来“咔嚓,咔嚓”掰苞米棒子的声音。

这块苞米地离屯子最近。其他地块都种的谷子和糜子,种得最多的是甜菜。队里的习惯,苞米都种在离屯子较远的坝外,分布在月亮河北岸。今年开春的时候,队长偏要在村头种一片苞米。好多社员不解,还不都得丢净了。

眼下正是八月初,苞米已经灌完浆,正是烧着吃煮着吃的好时候。 女人还真麻利,一会儿工夫,挎着满满一筐苞米从地里钻出来。她站在地头,静静地听了听,又警觉地向道两边望了望,确信没人,她将筐用力向胯上提了提,便迅速朝屯子的方向走去。他悄悄地从树后探出头,观察着人的一举一动。打算等女人走近时,来个人赃俱获。

也许是太沉了,女人挎得很吃力,她时不时地换一下胳膊。 他在心里暗骂:贪心的娘们儿,下手忒狠,掰了这么多,也不怕累死你。骂完,赶紧“呸呸”两声,还轻轻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掰几穗苞米,至于咒人家死吗。

他长这么大从没骂过人,更没与人红过脸。那天,队长找到他说:“选来选去就觉得你最合适,今年看青就你了。”

队长说得斩钉截铁,可他听得忐忑不安。他红着脸说:“队长,我不行。”

队长却手一挥:“磨叽啥,不行也得行。就这么定了。”

女人已经走近了,此刻,只要冲出去,就可以人赃俱获。可等他看清了女人,赶紧将头缩了回去。这不是老蔫媳妇吗,老蔫够不幸的了。去年就因为偷青,被看青的追撵,不慎摔到坝下,一直瘫巴在炕上。家里家外,现在都靠这个女人苦苦支撑。四个丫头片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是揭不开锅了,不然,老蔫媳妇不会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

想到这,他不由叹息一声,腿沉重得像灌了铅,怎么也走不出树后了。眼睁睁地看着女人从他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走回了屯子。 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

他望了一眼黑黢黢的苞米地,索性坐到树下,掏出烟口袋,一边卷烟一边.哼唱起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他就会哼这两句,哼完恰好烟卷好了。他叼在嘴上,掏出火柴点着,又接连吧嗒了好几口,直到烟头的火旺起来,他又深吸一口,重重地吐出烟雾。

他长长喘息一口,自言自语道:“这青真不好看。”他记起,自打苞米灌浆以来,已经连续三天有人偷青。

前天半夜,他从坝外巡查回来,刚走到这片芭米地头,就听到苞米叶子哗啦哗啦的声音。不好,有人偷苞米。他急忙闪到树后,等人钻出苞米地,他看清偷苞米的竟然是王瘸子。王瘸子是地主,解放后被没收了全部财产,挨斗时,被打断了一条腿。他要是家里能揭开锅,才不会这么大胆子来偷青。这要是被抓住送到队里,还有活命吗?还是放他一马吧。他目送着王瘸子扛着一袋儿苞米一瘸一拐地回了家。他摇了摇头,队长要是知道了,就是罚他,也认命了。

最匪夷所思的是昨晚,当时刚入夜,他进到地里查看,没承想,与往出走的秦大奶奶撞了个正着。秦大奶奶那是谁呀?烈士的母亲,现在领着一个七岁的孙子相依为命。他啥也没说,看了看秦大奶奶的筐里,也就装了七八穗,他一转身,又掰了七八穗,装进秦大奶奶的筐里。秦大奶奶惊愕地说:“这怎么可以?再说我也挎不动啊。” 他一哈腰,拎起筐,挎在腰间,咚咚……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 得,看青的帮偷青的唱双簧,还给送回家,这不是监守自盗是啥?这活儿还能再干吗?

第二天,他去找队长:“您还是让四愣子干吧,丢多少您罚我好了。”队长诡秘地哼一声:“你还提四愣子,去年要不是他虎吵吵地瞎撵,老蔫.能摔下大坝,至今还瘫巴在炕上吗?让你干你就干,我就信得过你。”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他还能咋整,继续看吧。

秋收的时候,村头那块苞米地只收回一点儿秆儿禾。真让一些社员说对了,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

队长非但没处罚他,还说,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社员们也乐呵呵地提议,应该给他奖励工分。队长竟然同意了。只有他自己糊涂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从“眼睁睁地看着”到“目送”,再到“掰了七八穗?”“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他对“偷青”行为越发纵容。 B.从他卷烟时哼唱的歌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可以看出,他对看青这项工作充满信心,下决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偷青者。 C.整块苞米地被偷光后,队长评价“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看似表扬实则讽刺,其实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他辜负了队长的信任。 D.故事结尾皆大欢喜,“只有他自己糊涂着”,使得“他”心思单纯、质朴善良的形象更为突出,与前文放走偷青者的情节相呼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构思巧妙,存在多处呼应。如前文他放走偷青的老蔫媳妇,与后文队长选他看青的真正原因形成闭环,使情节联系更紧密。 B.文章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如当他放走偷苞米的老蔫媳妇后,这时“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用环境来配合人物的心理变化。 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以“他”作为视角人物,贴近“他”的眼光讲述事件,叙事自由灵活,又能引人入胜。

D.本文整体语言通俗浅近,其中人物对话更是直白有趣,充满地域特色,如“磨叽啥”“虎吵吵地瞎撵”,生动而颇具趣味。

8.“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这一结局在“他”意料之外,又颇合情理,正是因为在文中有两处伏笔,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男主人公被队长委以“看青”重任,而本文却以“偷青”为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 [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②。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③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

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④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欧阳舍人:欧阳修。②严:尊敬。③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④兼胜:都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祖之言A行卓卓B幸遇C而得铭D其公E与是F其传世行G后无H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泛指朝廷近侍属官,宋代舍人主管中书六房,文中指欧阳修。

B.“或纳于庙”与“或命巾车”(《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

C.本,指依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

D.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

代地方行政组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物的美德懿行,以显扬自己,流传后世。

B.曾巩认为后世碑铭有的不可信,因为有的死者子孙过分美化先祖,而作铭者不好拒绝死者子孙的请托之情。

C.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碑铭作者是难得一遇的,这样的人常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

D.曾巩为了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先祖撰写了碑铭而作了这篇文章,并认为先祖的碑铭一定会流传下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14.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望海潮 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阖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

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

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

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炼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

16.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采用互文手法,通过写自己早晚采摘香草来表达自己高洁情操的两句是“ , ”。

(2)古代对绳索有多种表达,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的“组”和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中的“缨”都指绳索。

(3)在学校举办的“唐诗宋词游园会”上,小明来到“品意象,吟诗句”专区,取下写有“沙”字的意象牌,脱口吟出“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因为人类活动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平衡。它从物理与化学术语“中和”一词演化而来。实现碳中和必须从“碳减排”和“碳捕捉”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碳减排”,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特别是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因为产生同样的热量时,煤比石油或天然气要多产生30%和68%的二氧化碳。目前煤依然是全世界使用较多的化石燃料,每年使用约85亿吨,火力发电用掉其中绝大部分。其次是“碳捕捉”。种树是一种方法,但效率很低。更有效率的方式是 ① ,就将其捕捉、固定。冰岛一家发电厂将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让它与水和硫化氢混合,形成碳酸化合物。然后再将化合物注入地下的多孔玄武岩岩石中, ② ,形成固态碳酸盐矿物。两年时间内,注入的二氧化碳中有95%已转化为矿物质。采用该技术,发电厂可以减少85%~95%的碳排放。 18.文中的“碳中和”一词由“中和”一词演化而来,下列加点的词语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放嘴炮从来没输过,干实事从来没成过,这样的干部要坚决拿下。 B.山高路远,笔耕不辍,勤奋总会有收获。

C.就在公司需要这笔钱渡过难关的时候,他卷款跑路了。 D.终于还是成为房奴了,去完成生命中的下一件大事。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的,是中华民族( ②)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③)、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

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按照“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1997年5月11日,电脑依靠“深度学习”的方式首次击败了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人们惊呼科技的神奇。2023年3月20日,百度官宣“文心一言”将在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文心一言”有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逻辑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五大能力。人们在惊呼科技发展的同时有了许多担忧。

其实,在解决特定领域复杂问题时人工智能的效率千百倍甚至亿万倍于人类。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立足于程序,而人类的深度学习立足于人类的思想、想象和智慧,这些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 2.C 3.D 4.C 5.①发掘前制定详细考古计划,使发掘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考古学者经过大范围勘察,对遗址的具体布局、功

能分区等制定针对性发掘计划。②广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此次发掘综合运用建模、扫描等多项技术,有利于考古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实现多学科联合互动,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断、还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6.D 7.C 8.①队长种苞米本就是为了方便村民们“偷”。队长将苞米地从偏远的坝头换到村头,是为了给村民偷青创造条件。②队长坚持选择脾气好的他看青。队长将去年认真看青、导致老蔫摔瘫的四愣子换成他,并在苞米被偷光后表扬他,说明队长需要的恰是他这样“监守自盗”纵容村民偷青、善良心软的看青人。 9.①“偷青”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看青的帮偷青的唱双簧”,他的工作虽为“看青”,其实却是帮助村民们“偷青”。

②更能突显他心软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不忍看到村民们忍饥挨饿,放弃了自己“看青”的任务,最后帮着村民“偷青”,实际上也成了“偷青”的一分子,可见他极富同情心。

③赞美艰苦条件下人们温暖的关怀。对于生活艰难的村民们偷青一事,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体谅和默许,赞颂了人们彼此帮助的温情力量与美好人性。

10.BDF 11.D 12.A 13.(1)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

(2)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14.①作铭者要有高尚的道德,能明辨是非、不徇私情,创作内容要公正、正确。

②作铭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善于写文章,文辞要精美。 参考译文:

之所以铭志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大概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人置于家庙里,有的人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使生者能借此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而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的,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依据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词。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平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然而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是几百年间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15.B 16.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17.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问长缨何时入手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

18.C 19.①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前 ②让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

①一脉相承②不可磨灭③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21.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

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 22.①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②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23.例文:

人类是主宰,科技是辅助

从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到人工智能 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再到目前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我们发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科技将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也产生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让我们失去工作和价值。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科技只是辅助,并不会颠覆人类,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

从地位上看,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其数据和程序都是由人类完成,受人类的控制,它不具有主动性,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再先进,只是人类是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的工具,它不具有自主创造力。因此人类占有主体地位,永远是世界的主宰。

从属性上看,人工智能是一种科学技术,人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创造的工具,永远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迅捷、高效。如可以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会让人类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从科技发展史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证明,每次科技进步都会造成新旧岗位、产业的交替。但从来没有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一直在进步。专业人士认为,在执行更多种类任务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重复性高、机械性很强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但这并不是说对人类造成了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是为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有精力从事其他更高级别的工作,二是促进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这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反而为开发人类智能提供了更大空间。

从人工智能自身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域,像艺术、文学、哲学方面,情感心理领域,如医疗、教育、心理等方面,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超越和替代人类智能。

总之,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需要控制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监管,确保其技术健康发展,为人类所用,相信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因此,我们尽可以相信,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对手,会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并造福人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