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
(1)“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扁鵲,战国,脉学之宗、医祖。成就: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动脉脉象。
华佗,东汉末年,外科圣手、神医。成就: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创编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
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 李时珍,明朝。成就:《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董奉,东汉,同当时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出自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的故事,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称颂“杏林春暖”。
(3)淳于意,西汉医学家,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因他曾在齐都临淄担任过管理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叫他“太仓公”,或“仓公”,他进一步发展了扁鹊的脉诊学,对针灸、药理也有很高的造诣,是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
1
首创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病历)——《诊籍》。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典故:缇萦(tíyíng)救父。
(4)王叔和:西晋医学家,高平(今山东邹城、微山县一带)人。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其中,《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5)皇甫谧(mì),西晋医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6)东晋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书中最早记录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
(7)孙思邈,唐朝,药王。成就:著有《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唐朝官方整理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8)南宋宋慈著有《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2、医学名著
(1)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相传作者为黄帝、岐伯,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2
它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针灸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针灸”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难经》: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相传其内容及作者可能与扁鹊有关。
《神农本草经》: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方中之祖。
(2)《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成书于8至12世纪,是藏医学奠基之作。《四部医典》分为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续部4部,共156章,内容涉及1616种病症,文献全面反映藏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对藏医学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四部医典》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天回医简》
2023年4月20日,从四川成都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出来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经研究发现,这批医学竹简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同时出土的髹(xiū)漆经脉人像,是我国目前发现
3
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天回医简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医简中多次出现的“敝昔”就是扁鹊。该医简在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主流医学。证明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