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年5月第10卷第3期 JNorthChinaCoalMedicalUniversity2008May,10(3)
turesofthethoracolumbarspine:acomputerizedtomographiccompari2sonbetweenoperativeandnonoperativetreatment[J].JSpinalDisord,1996,9:409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经上述及时系统治疗,本组病例达到了优良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内固定并及时手术是保证
术后治疗效果的关键。参考文献
[1] SandorL,BarabasD.Spontaneous\"regeneration\"ofthespinalcanalin
traumaticbonefragmentsafterfracturesofthethoraco-lumbartransi2tionandthelumbarspine[J].Unfallchirurg,1994,97:89
[2] ChakeraTM,BedbrookG,BradleyCM.Spontaneousresolutionofspinal
canaldeformityafterburst-dispersionfracture[J].AmJNeuroradiol,1988,9:779
[3] YaziciM,AtillaB,TepeS,etal.spinalcanalremodelinginburstfrac2
社,2006.607
[5] EdwardsCC,Reconstructionofacutelumbarinjury[J].OperTechOr2
thop,1991,1:106
[6] MimatusK,KathoF,KawakamiN.Newvertebralbodyimpactorsfor
posterolateraldecompressionofburstfracture[J].1366
(2008-01-19 收稿)(周济桂 编辑)
Spine,1993,18: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刘承全
(辽宁省北票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北票 122100)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6633(2008)03-370-02
258例分析
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3 讨论
3.1 外固定支架的应用 本方法为伴有软组织损伤和缺损患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伤情复杂,治疗方法众多,
尤其重度创伤患者需多次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5月以来,我院对胫腓骨骨折患者258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均获得成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8例中,男212例,女46例;年龄5~78
者的后期治疗提供了方便
[2]
,并发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
骨折并发感染及骨折延迟愈合比例较高,临床处理十分困难。
目前常规治疗是清创后将开放骨折变成闭合骨折,同时内固定,钢板固定坚强,但需要完好的软组织保护,且放置过程中必须剥离骨膜及软组织,易致潜在的污染源扩散。应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不需剥离骨膜,感染机会明显减少,其中18例软组织缺损病例,经换药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闭合创面,均未发生感染。3.2 手术注意事项 ①钻头直径必须小于固定针直径0.5~
1mm,以免发生滑槽。②电钻转速不要太快,避免穿透对侧骨皮
岁例,平均35.6岁。左侧189例,右侧6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2例,压砸伤78例,摔伤36例,余为其它原因。均为粉碎
骨折,闭合骨折61例。开放骨折197例,(按Gustilo分类:I型
57例,II型122例,IIIa型18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透视下整复闭合外固
质时伤及对侧软组织。③穿针时内侧两个穿针点尽量远离创面,外侧两个穿针点尽量远离骨折端,并且置上下关节于中立位
或功能位。④穿针位置要选择肌间隙,通过骨横断面中心而且与骨纵轴垂直,深度以正好穿过对侧皮质0.5mm为宜。⑤一次穿针成功,皮质骨用皮质骨螺纹钉松质骨用松质骨螺纹钉。⑥早期需要刚度固定,以利于血管与新骨形成,中后期需要弹性固定,负重活动产生的轴向应力可加速骨重建。⑦儿童只有胫骨中1/3骨折时可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穿针远离骺线,固定针尽量选择细针。
3.3 常见的并发症 ①针孔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护理
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或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3种方法:①透视下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适合位置良好的胫骨远近端骨折及能手法整复的中段骨
折。采用硬膜外麻醉,先行手法复位,特别注意纠正内外翻及旋转畸形,短缩移位和侧方移位均可在上支架后纠正。先穿远离骨折端的两枚固定针,上外固定架,在透视下适当撑开,纠正重叠、侧方、前后成角畸形,复位满意,再穿骨折近端2枚固定针,拧紧固定系统螺栓,针孔酒精纱布包扎。②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适合手法整复困难的骨折、开放骨折。硬膜外麻醉,开放者常规冲洗伤口,消毒铺单,清创,复位,上外固定架,拧紧制动系统,适当加压。③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适合极不稳定型或严重粉碎型骨折及胫骨远近端关节内骨折。将大骨块对位后,先上外固定架,再用尽量少的螺丝钉固定,将其它碎骨块复位。对关节内骨折,先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及点状复位钳钳夹复位带有关节面的移位骨块,压缩骨折复位后如有缺损需植骨,钢针或螺丝钉固定2 结果
[1]
不当造成,可应用25%酒精棉球擦洗。针孔感染经全身应用抗
生素、局部换药处理后一般均可得到控制。对针孔感染不能控制,X线片显示相应针孔骨道有骨吸收现象,提示有骨感染存在,应拆除外固定支架,防止骨感染扩散。②骨折端渐近性移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支架不稳定,二是过早负重。骨性结构恢复满意、固定可靠者,评估骨折固定刚度[3],制定合理的功能康复方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周是错位的多发期;对于不稳定骨折,4~6周内只能有限活动关节,不负重锻炼。③严重粉碎骨折或广泛软组织损伤者易发生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定期回压外固定支架,增加骨折端纵向压应力,是减少发生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最好办法[4]。
3.4 外固定支架的拆除 外固定支架拆除均应在临床骨愈合
。
本组随访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骨折延迟愈
合,经手术植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96天。针孔感染17例,经换药应用抗生素后,无骨髓炎发生。18例行带蒂皮瓣或游离
8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年5月第10卷第3期 JNorthChinaCoalMedicalUniversity2008May,10(3)之后进行,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去除外固定支架,检查局部无压痛及酸胀感,负重行走无骨折部不适症状,可拔出固定针。对于延迟愈合者,在针孔无感染情况下,可带支架到骨愈合。
3.5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以下优点 ①总治疗时
371
[1] 辛景义,鲁 杰,魏万福.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
骨远端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6,25(9):586
[2] 于仲嘉,刘兴汉,张志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J].中
华骨科杂志,1996,15(4):211
[3] 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7-384
[4] 李起鸿.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骨科杂志,
1996,15(10):630
(2008-01-16 收稿)(周济桂 编辑)
间明显缩短,肢体康复过程与治疗过程同时进行。②为复杂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办法。③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去除内固定的痛苦。④避免了肢体废用产生的“骨与关节固定综合征”。参考文献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
谢 敏
X线诊断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无锡 214002)
[关键词] 非骨化纤维瘤 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0.2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6633(2008)03-371-02
坏。4例病灶边缘可见轻度骨质硬化缘,1例病灶边缘未见明显
骨质硬化缘。周围软组织无明显改变。
2.2 CT、MRI表现 12例患者中5例(2例胫骨近端,1例胫骨
下段,2例股骨下端)接受了CT检查,均为皮质型。CT表现与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本病常见于青少年,病变好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胫骨
最为常见。本病病程较长,症状轻微,因易与相似病变混淆,临床鉴别较为困难。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的1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8.1岁。临床表现中10例病变部位有不同程度疼
X线平片基本一致,病灶内密度为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为均
匀,其内未见骨嵴,病灶边缘软组织轻度受压,5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骨皮质旁未见软组织肿块,骨周围软组织结构清晰,密
度正常,皮下软组织未见异常,其中2例行增强检查未见异常强化影。2例(1例胫骨下段,1例股骨下端)接受了MRI检查,前者为骨髓型,后者为皮质型。MRI表现相似,均为椭圆形异常信号,T1WI、T2WI为低信号,边缘为一圈更低信号灶,2例均予增强检查未见异常强化影。
3 讨论
痛,均为间歇性,3例病变部位有压痛,均无红肿及运动障碍。
实验室检查示,1例患者白细胞升高,2例患者血小板略高或略低外,其余9例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沉均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者检测了血钙、磷,均属正常。
1.2 病理表现 手术切除的肿瘤肉眼为黄色或淡黄色,局部骨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骨结缔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无
成骨活动,故称为非骨化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清楚,医学界大致认为本病来源于骨髓结缔组织。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下肢管状骨,如股骨、胫骨及腓骨,病变多位于干骺端或骨干,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多见。本病病程较长,患者常自觉症状不明显,有时表现为病变区疼痛肿胀。本病的
X线表现分为皮质型和骨髓型
[3]
[2]
[1]
皮质变薄肿胀,周围有硬化骨质或纤维骨质包绕,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明显。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间杂有少量胶原纤维及多核巨细胞,瘤组织内无新生骨形成。2 影像表现
2.1 X线表现 12例患者均行病变部位X线检查,其中病变
,皮质型多发生于长管骨的干
骺区,偏心性生长,以侵犯骨皮质为主,病灶长轴与长骨长轴平行,病灶分为单囊型和多囊型,病灶表现为骨皮质变薄膨胀,病
灶内无死骨,周围无骨膜反应,不伴有软组织肿块。如为多囊型病灶内可见纤细骨性分隔。病灶边缘可见硬化缘。骨髓型起源于骨髓腔,在骨内呈中心性生长,亦呈单囊型和多囊型,并常侵犯骨的整个横径。本组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7.5岁,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发病性别比率、好发部位、X线表现与以往文献基本一致。本病易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骨皮质纤维缺损:二者好发部位和组织学相似,但骨皮质纤维缺损多见于4~8岁儿童,有家族倾向,多于2~4年内自行消失,X线表现为囊状骨皮质缺损区;②骨囊肿:多见于长骨中央部位,对称性膨胀生长,周围无硬化,易发生病理性骨折;③骨巨细胞瘤:病变位于骺线闭合后的骨端。局部明显膨胀,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X线片上典型表现为病变呈肥皂泡状改变,其内可见骨嵴,周围骨皮质明显变薄,一般无硬化现象;④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多变,范围广泛,常有骨骼变形,特征性改变为囊状膨胀性改变,呈磨玻璃样密度增高。
发生于胫骨7例(4例近端,3例下段),股骨4例(3例下端,1例大粗隆),肋骨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按X线表现可以分为皮质型及骨髓型,其中皮质型7例,骨髓型5例。皮质型7例,其中发生于胫骨4例(2例近端,2例下段),股骨2例(下端),肋骨1例。病灶大小自0.6cm×0.8cm至3.5cm×2.8cm,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均表现为单囊偏心性、膨胀性透亮区,病变区骨皮质变薄,膨胀程度均较轻。病变区密度均降低,其内均未见骨性间隔。7例皮质型病变边缘均可见较明显骨质硬化缘且未见明显骨质破坏。骨髓型5例,其中发生于胫骨3例(2例近端,1例下段),股骨2例(1例下端、1例大粗隆)。病灶大小自1.5cm×1.8cm至2.2cm×2.5cm,表现为髓腔内的囊性破坏,除发生于胫骨者为多囊型,其余为单囊型。病变均表现为髓腔内膨胀性透亮区,2例单囊型病灶纵向生长,邻近骨皮质受压,2例多囊型病灶纵向生长,1例多囊型病灶横向生长,呈石榴子样骨破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