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的评估与干预

2020-09-12 来源:画鸵萌宠网
医学201 1年第2O卷第2期Chin J Convalescent Med,Feb.201 1,V01.20,N0.2 ・ 133 ・ 文章编号:1005—619X(201 1)02—0133—02 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的评估与干预 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袁芳 【摘要】地震灾害救援工作突发性强、任务重、要求高,会使救援人员产生一系列的情绪、生理、认知、行为等应激反应,严 重者还会惠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对地震救援人员 理应激状态进行系统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 度减少l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保证救援效果,促进灾后救援人员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关键词】 灾害;应激;应激障碍;创伤后 地震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会立刻投入抢救工作中 肉抽搐等症状;认知表现有:感知异常、记忆力下降、精神 去,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面对惨重的伤亡情况以 及他们在灾难中所担任的角色,救援人员会产生一系列 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无助、挫败感等,这种心理影 响可短期存在,也可延续很长时间_】1,严重影响救援人员 的身心健康。因此,及时系统地对地震救援人员进行心理 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既能保证救援效果,又 可有效减少灾后不良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并可促进救 援人员灾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1 评估 1.1 心理测评调查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 激量表[2l'明确其心理特征。评估者一定要耐心倾听,与救 援人员多做非语言交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只有这 样,才能与被评估者拉近距离,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 1.2应激源研究发现,救灾地区、救援人员受教育程度 和救灾作业时间与SCL一90总症状指数负相关l 3l,不同救灾 地区所承受的劳动强度、精神紧张程度等不同,对救灾人 员心理应激状况有不同影响;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地震 的认识和自我心理调控也不同;环境恶劣、知识缺乏、过 度疲劳、长期缺乏睡眠、长时问救援等应激源交互作用,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构成很大威胁。 1.3应激阶段心理学研究发现,地震灾害中人们的心 理应激通常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大多发生在灾 害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和不知所措;其次 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但不知如何做, 会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等手段进行合理化;再次是解决 期,焦虑减轻,自信心增加;最后是危机后期,多数人经历 灾害后,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成熟,但也有少数人消极应 对出现冲动行为、焦虑、抑郁等l 4l。鉴于上述理论,可依时 间先后,将心理应激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中远期3个 阶段。 1.4心理状态 1.4.1 心理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 机体有威胁或挑战作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5J。 在抗震救灾条件下,适度的焦虑、恐惧与自主神经调节障 碍等心理应激是正常的,这时救援人员能恰当评估应激 事件,较好地适应和应对应激源,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 机制。 1.4.2心理应激反应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难以准 确预测、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可使救援人员出现情绪、生 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应激反应,当这些反应强烈,并引 发失能性的心理反应时,才能称为心理应激反应。情绪反 应表现为悲痛、愤怒、恐惧、忧郁、焦虑不安等变化;生理 反应出现如疲乏、头痛、头晕、失眠、噩梦、心慌、气喘、肌 不易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判断失误、对工作和生活失 去兴趣等;并出现下意识动作、坐立不安、强迫、回避、举 止僵硬、拒食或暴饮暴食、酗酒等异常行为【5j。 1.4.3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指对创伤等严 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 应,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 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_5]。特征性症状包括:反复重复 创伤体验,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持续性的警觉性增 高,难于入睡或惊醒,注意力集中困难;持续回避,对周围 环境的普遍刺激迟钝。 2 干预措施 2.1针对应激源的干预创造良好的救援条件,保证救 援人员规律的饮食与作息,同时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 巧帮助救援人员适时减轻心理压力,如想象性放松、深呼 吸等方法,以释放压抑的情绪,还可适时安排减压、分享 报告、危机干预等心理干预方法,平时进行针对性心理健 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形成较为完 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干预系统。 2.2分期干预 2.2.1 应急期在地震应急期(地震后20 d内)对救援人 员的调查表明,其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地震应急 救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1]】。因此,应当在救援人员初级认 知评价时即给予早期干预。主要措施为:进行及时准确的 信息传递,使救援人员对地震的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 作出正确估计,使其调动集中注意、缜密思考等积极的情 绪反应;同时立即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计划,并明确 任务,减轻焦虑、激动或抑郁等负性心理反应。 2.2.2亚急性期 即在救援人员的次级评价阶段给予正 确干预。通过心灵互动、团队游戏、情景鼓励、行为诱导、 正面主动暗示、场景模拟、注意力转移、英雄行为榜样扩 增与从众效应等心理学的专门救援技巧和方法l61,有效地 缓解亚急性期心理应激的紧张度,降低心理危机的反应 水平。 2.2.3 中远期 震后应积极探索心理调适方法,并在心 理干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鼓励救援人员进行自我情 绪调整,了解心理干预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树立 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心胸豁达的人格特征;同时强化地 震模拟训练,使其学会在地震条件下如何调控情绪和适 应地震环境,掌握一定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心理应 激障碍的发生。中远期的心理干预需长期随访。 2.3分程度干预 2.3.1 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对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救 援人员应尽早评估、干预。要提醒他们不要独处自闭,多 ・134・ 医学2011年第2O卷第2期Chin J Convalescent Med,Feb.20 , : ! : 与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事件 的叙述,允许情感自由的表达和适度的悲伤,引导其不要 及时外,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此外在平时应注 重加强灾害训练,通过总结不断完善急救预案,并有效利 用政府公共救援机构的力量、亲人朋友的人文关怀鼓励、 掩饰内心的担忧和恐惧,选择主动沟通倾诉,要鼓励他们 正视现状,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挖掘其内外资源。 实践经验证明,80%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在数小时至5 d内 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努力这三大化解系统 ,有效减少地震 救援人员不良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今后,我们要尽可能 假设或模拟各种灾害事件的应激因素,从应急措施的各个 环节人手,下工夫完善急救预案,做好技术和物质准备, 恢复正常,如果仍有严重反应,则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 治疗【7】。 2.3.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实 施有效心理干预的重要措施,家庭亲友的关心、心理干预 将救援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其结构稳定、随访渠道通 畅的优势,开展长期随访研究。 者的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等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 持,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 感和被支持感,同时还可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治 疗、行为治疗、表达~支持治疗等,并使用诱导表达内心积 参考文献: 【1】罗震雷,杨淑霞.震灾后不同群体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 预fJ】.中国西部科技,2008,9(26):66—67. 郁的方法,给予其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并在此基础上给 【2】沈洪.救援人员的发病与心理状况不能忽视【J】.中国 急救医学,2009,29(1):60. 予同情、解释、保证等。 3 小结 [3]马强,宋康兴,杨雪,等.519名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 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 29(4):249-250. 对救援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地震、劳动条件和工作负荷等因素构成了影响救 援人员的主要应激源,但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 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心理干预者全程进行心理学调查,准 确评估,筛选出更全面的生理心理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 从而客观评估灾害的生物学效应,详细了解救援人员心理 应激障碍的发病规律,并依据心理应激程度的不同制定特 【4]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 [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138. [5]王仙园,田晓丽,李亚洁.现代战创伤护理【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6]彭石林.地震灾害心理应激障碍防治【J].中国急救医 学,2009,29(1):59—60. 【7】姜丽萍,王玉玲.不同人群在灾害事件中的心理行为反 应及干预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0): 691—693. 异性的干预计划,根据救援时间、年龄分布、救援工作类 型等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倡早期干预,把问题消 灭在萌芽状态,对延迟性的和潜在的心理应激障碍除介人 (收稿日期:2010—08-17) 文章编号:1005—619X(2011)02—0134—02 心理护理在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作用 341000赣州市人民医院【关键词】心理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家属 王嵘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发病急,具有 传染性,必须隔离治疗_11。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属面临严 峻考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护理人员给患儿及其家属有 效的心理干预就是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 自己孩子疾病的预后不佳,又缺乏手足口病知识,导致压 抑、悲伤的心理。 2.2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手足口病是近年来才频繁出 现的名词,家属怀疑医务人员的水平是否够高,知识更新 是否够快,各种医疗设备是否完善,治疗方法是否正确有 效,加上孩子又被隔离了自己没法看到医务人员的各项技 稳定由疾病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 理的平衡状态,以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及其家属情绪的稳 定并积极鼓励患儿配合治疗。 2010一叭一06我科收治手足口病患JL22例,我们针对 患儿及其家属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患儿的心理特征 术操作,怀疑医务人员是否给孩子用药,用药是否正确, 有没有全心全意地细心照料孩子。尤其是当患儿出现病情 变化时,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更加明显。 3 护理对策 3.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应具备娴熟的护 1.1 紧张的心理患儿被隔离,进入隔离病室,由于环境 的变化难免会过度紧张。 理技能,操作准确轻柔,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及发热等的 1.2 恐惧和害怕的心理 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大都是 独生子女,也是家人的宝贝,依赖心理强,突然离开了父 对症处理,以减轻其病痛。再则一定要态度和蔼可亲,治 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讲故事法、音乐疗法等保持患 儿情绪稳定,以利于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在给患儿 母,会表现出无助、恐惧、害怕。 2 患儿家属的心理特征 喂食物时可使用可爱的容器、卡通的勺子以分散患儿的注 家属通过电视媒体报道得知有 意力,使其摄取足够的营养,增强体质,利于疾病的痊愈。 3.2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入院后详细介绍医院环 2.1忧郁、悲伤的心理死亡病例,会想“怎么我的孩子会得传染病”,同时担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