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次要责任赔偿需考虑多个因素,医疗机构需赔偿20-40%的损失。医疗事故等级、过失行为责任程度、损害后果与原有疾病关系等影响赔偿数额。医疗过错责任分为完全、主要、次要和轻微,次要责任需承担较重赔偿比例。赔偿金额可协商一致后执行。医疗机构不承担非医疗事故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一、医疗事故次要责任能索赔多少
1、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承担次要责任,医疗机构需要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我国法律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确定具体赔偿数额需要考虑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2、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四十九条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医疗过错次要责任有哪些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规定,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四种:
(一)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二)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四)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医疗事故的次要责任属于比轻微责严重些的情况,也是需要对出现医疗事故的患者进行赔偿的,但是需要承担的赔偿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如果双方对于赔偿金额的数字能够达成一致,也可以按照协商内容执行。
拓展延伸
医疗事故索赔:次要责任的法律追究
医疗事故索赔中,次要责任的法律追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中,次要责任方是否可以被追究法律责任并进行索赔。在某些情况下,次要责任方可能承担部分责任,例如医疗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医疗设备供应商等。根据法律规定,次要责任方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可能产生的赔偿责任。然而,具体的法律追究和索赔程序会因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遇到医疗事故并认为次要责任方应当承担责任,建议您咨询专业的法律意见,以了解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索赔途径。
结语
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承担次要责任时,赔偿金额通常为全部损失的20~4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确定具体赔偿数额需考虑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医疗过错次要责任的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次要责任属于医疗事故的严重程度较轻的情况,需要对患者进行赔偿,赔偿比例一般在20%至40%之间。具体赔偿金额可根据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执行。在医疗事故索赔中,次要责任方仍需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程序和索赔途径,请咨询专业的法律意见。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五十一条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第二十五条 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和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师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十二条 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