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侵害或发现犯罪事实,可报警处理。取保候审并不限制被保释人请求保护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自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哺乳婴儿的妇女以及羁押期限届满但案件尚未办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分析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受到侵害的,或者是发现有犯罪事实发生的,可以报警处理。取保候审期间并不限制被取保候审人的请求保护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自由。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期间报警的法律限制及应注意事项
在取保候审期间,报警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但也受到一些法律限制和应注意事项的约束。首先,报警应当基于真实的情况,不能故意捏造虚假信息。其次,报警内容应当明确、具体,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此外,报警不应违反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恶意诽谤或滥用报警权。同时,需要注意,在取保候审期间,报警可能会对案件调查产生影响,因此应与律师协商并咨询专业意见。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期间报警需要遵守法律限制,谨慎行事,确保真实性和合法性,以维护司法公正和个人权益。
结语
在取保候审期间,报警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但需要谨慎行事。报警应基于真实情况,提供明确具体的证据支持,避免捏造虚假信息。同时,需注意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避免恶意诽谤或滥用报警权。在报警前,应与律师协商并咨询专业意见,以确保合法性和维护司法公正。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期间报警需遵守法律限制,维护真实性和个人权益。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九十条 公安机关在决定取保候审时,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与其犯罪活动等相关联的特定场所;
(二)不得与证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同案犯以及与案件有关联的其他特定人员会见或者以任何方式通信;
(三)不得从事与其犯罪行为等相关联的特定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公安机关应当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确定特定场所、特定人员和特定活动的范围。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