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买卖合同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情况。欺诈人应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和没收财产等民事后果。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包括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和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等。
法律分析
如果遭受买卖合同欺诈,欺诈人应承担如下民事后果:
1.返还财产。对以虚假身份等形式进行买卖合同欺诈所得的财产,欺诈人负有返还给被欺诈人的义务。
2.赔偿损失。赔偿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
3.继续履行。
4.支付违约金。对于在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的情况下,欺诈发生在合同履行阶段的,则被欺诈方可要求欺诈方支付违约金。
5.没收财产。对欺诈行为已构成欺骗罪的,可没收其已经取得的或约定取得的财产或孳息。
二、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有哪些
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有:
1.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犯罪分子往往本身不具备成为买卖合同卖方主体或买方主体的资格,而利用种种手段掩盖或隐蔽其真实身份,制造假象,使被害当事人与之签约,以达到获取不法得利的目的。
2.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犯罪分子抓住被欺诈方某些心理进行欺诈,犯罪分子往往将几种手法同时使用,使被害方上当受骗,而事后无法找到诈骗方,以致无法挽回损失。
3.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
4.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钻合同条款表达形式的空子,利用被欺诈方的疏忽进行诈骗,牟取非法利益是欺诈人常用伎俩之一。
拓展延伸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买卖合同当事人反欺诈的办法有:
1.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设置必要的买卖合同管理机构,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
2.签订买卖合同前的反欺诈。主要审查:从公民和法人两方面审查对方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审查对方的信誉,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以及对合同承办人的资格审查。
结语
欺诈人在遭受买卖合同欺诈时,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和没收财产等民事后果。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包括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和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八条 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赔偿后向平台内经营者的追偿,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四章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