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
万里学校的王伏香老师5月21日在我在我校上的阅读教学展示课。老师上的课精彩、生动、形象、感人。对我这位老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春雨点点入土”,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觉。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一、联系生活,引发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王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课时,用学生热爱的大自然、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文章的语感训练。上课伊始,王老师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当学生们畅所欲言后,王老师进一步追问:“王鲁彦的故乡在哪里?”从而自然的引出:宁波镇海,你们吃过杨梅吗?看过杨梅林吗?请大家说一说。”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什么?爱故乡,爱杨梅。作者写爱杨梅而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一石激起无数朵浪花,引出了“爱”的语感训练。
二、突破重点,感悟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上镜.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所提的问题“课文中是怎样具体介绍杨梅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师生交流的同时,出示课文中有关具体描写杨梅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去发现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情感,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让学生借助想象及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去领悟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的惹人喜爱,从而体会作者的情。.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超越常规,让智慧得到升华
俗话得好说,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精彩的结尾,乃是让智慧得到了升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老师在课尾精心设计的这一幕让人叫绝。学完课文后,老师问学生“我爱故乡的杨梅,仅仅是爱杨梅吗?”说完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节选自《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故乡的雨,——”那优美的旋律,再加上郭老师那深情并茂的朗读,让在坐的人入情入境,心旷神怡。同时也让学生悟出了作者对故乡所表达的情和爱。
《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
4月6日下午,尤淑章老师在校本教研展课活动中为我们上了一节扎实、可学的阅读教学课——《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主要讲了杨梅树的美,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这节课尤老师主要抓住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情感体验,带领孩子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进行课堂练笔。亮点多多:1、她先让孩子们学习描写杨梅果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出是从“形状、颜色、味道”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的。接着让孩子学习有趣体验的句子。书中的特点描写与有趣体验是同一自然段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分开学易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2、在体验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用小手摸摸自己的脸,感觉“柔软、细腻”。3、朗读的指导始终要求孩子读入景、入境、入情。4、作者“王鲁彦”的简介以及课外短文的引用,为孩子理解作者爱故乡、忆故乡的情感做好铺垫。5、课堂练笔的设计……
本人小建议:在课堂小练笔前如能录像放映几种常见水果的果树、果子,相信对孩子们写片段练习更有帮助。
总之,尤老师的课对我来说,犹如“春雨点点入土”。
《我爱故乡的杨梅》评课
今天吴老师执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吴老师以亲切的教态、朴实的语言、扎实的训练打造了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课。
一、找准起点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了解学习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思维障碍以及认知难点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和困惑……关注了教学的起点,课堂才会更有效。
1、找准了备学案的起点
通过刚才吴老师的说课,我们看到了吴老师了解了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学案使用后已有的一些习惯或学案设计中的一些困惑,也认真研读教材明确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的特点、也充分研读学生作为三年级学生它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等,心中有底,找准了学案设计的起点,才能设计出一份符合文本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案。
2、找准了课堂教学的起点
学习这个文本,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再讲、再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怎样帮助他们;学生学习这个文本,需要提升的是什么……通过检查学案,吴老师已充分了解了学情: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较好,学生能找重点的词语体会,但杨梅的可爱,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体会还不深入……有了这样的了解,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就找准了。
二、目标明确
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节课,吴老师紧扣一个教学重点,目标明确。
1、学案设计中体现三维目标,特别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明确
语文阅读课堂目标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我们在学案设计中也要渗透这样的理念,特别是自悟部分,更要从知识和能力这两个角度去考虑,吴老师的学案设计中,关注学生语言的体味,关注能力的培养,能体现知识的“习得”过程,知识渐进的过程。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有机地结合。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完成学案,学生明确了学的目标,通过学情了解,教师改进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领会写法”进行教学,教师教的重点明确了,学生学的方向明了了,课堂阅读的有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训练扎实
充分地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点,一堂有效地阅读课,应关注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自读,交流、讨论以及练习的时间是比较吝啬的,怕完不成一堂课的预设任务,往往只注形式,大多是匆匆收场,阅读实践的时间难以保证。但吴老师的这堂学案导学课,尽可能缩减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因为学生的自读比较充分,又有了知识的初步建构,所以在师生互助合作阅读中,教师减少生字词的教学时间,减少对简单问题的无意义讨论,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品味语言,体会写法上,教师也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使听、说、读、写的训练更扎实。当然在,品味语言,但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语言文处理上方法、手段还不够丰富,这需要不断摸索的。
通过这堂“学案导学”课,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简化了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也看到学案导学课与以往的阅读课堂模式相比较之下的一些细节的变化,但是,还没有质的改变,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构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这里没有具体地展开,评得有些空洞,望大家见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