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刘朋*吴琼*
关键词:脑疝;护理;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180-02
高的症状、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运动障碍及生命体征紊乱。枕骨
大孔疝的病人常只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在护理时,3.2患者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2]。
要认真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等,同时积极和家属沟通,共同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交流信息。
①精神状态:脑疝患者往往首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伴烦躁不安。在护理时可以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刺激,以及对患者的辨识力、记忆力、计算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检验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及精神状况。但是神经外科部分病人由于药物作用,处于睡眠状态,且生命体征正常,并不能说明患者的意识状况不好,因此要注意区别。②瞳孔改变:瞳孔正常大小为2~5mm,双侧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脑疝患者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迟钝,以后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和间接光反应消失,对侧瞳孔仍可正常。尚可伴有侧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后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如果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且出现两慢一高(即呼吸慢、心率慢而颅内压增高),即脑疝的表现,应早期发现,及早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双侧瞳孔的对比及动态观察较一次单侧的观察更有意义。但在病人服用镇静药物以后或全麻术后未醒时可表现为双眼瞳孔缩小,应加以鉴别[3]。此类损伤注意与原发性的动眼神经损伤患者鉴别。由于我们观察病情仔细认真,使200例患者脑疝早期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均获成功,所以说,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以便做出恰当处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③运动障碍:早期患者多出现对侧肢体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后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或者颈项强直等体征。此类患者要注意与原发疾病的进展表现相区别。④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血压波动、呼吸不规则;可有面色潮红、大汗淋漓,也可面色苍白和汗闭;高烧或体温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致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压力的改变,在脑损伤的情况下,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而血压下降常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可能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致,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
(下转127页)
我院自2005~2007年收治危重症病人908例;其中共发现
脑疝患者240例,在护理过程中积极护理,认真观察,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挽救了多数患者的生命。现将护理措施和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术前脑疝病人180例,通过积极护理,认真观察由护士早期发现可疑患者180例;术后病人60例,其中早期发现可疑脑疝患者50人。
1.1术前脑疝患者180人,男105人,女75人,年龄:17~78岁,平均51岁。脑疝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45%;动脉瘤破裂出血15%;外伤致颅内血肿40%。1.2术后脑疝患者60人,男55人,女35人,年龄:45~81岁,平均66岁。脑疝原因主要包括:术区对侧出血70%;术区再出血20%。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0%。1.3主要护理设备:我科拥有17台监护仪,设中心监护台及床旁监护仪,共设17张监护床,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呼
[1]
吸、平均动脉压、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抢救处理,为患者赢得了救治的宝贵时间。2结果
在2005~2007年我科共收治危重症病人908例;其中共发现脑疝患者240例,占同期病人总数的30%。发生脑疝的患者以高血压脑出血为多见,其次为外伤致颅内血肿和动脉瘤破裂出血。在护理过程中发现脑疝患者230名,占全部脑疝患者的75%。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好转为200例,其中抢救60例,死亡30例,抢救成功30例,抢救成功率为50%。3护理体会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通过及时有效的对病人的护理和巡视以及监护仪可以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并及时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3.1熟悉脑疝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早期症状: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内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从同比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包括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
*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061000)
2012年2月14日收稿
2012年4月127
子宫癌患者在以上基础上加:二白(两侧)、束骨(两侧)各灸1.4肝胆病灸穴
1.4.1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气旺盛、胆囊炎、美尼尔氏综合症等。25min。
1.7食道疾病灸穴第一次,中脘、足三里(两侧)各灸30min。
第一次,中脘、足三里(两侧)各灸30min。第二次,期门(两侧)各灸30min、太冲(两侧)各灸35min
第二次,下脘、气海、天枢(两侧)各灸30min。第三次,下脘、天枢(两侧)、气海各灸30min。
第三次,期门(两侧)各灸30min;太冲(两侧)各灸25min。第四次,肝俞(两侧)各灸25min;章门(两侧)各灸30min。
第四次,天突、紫宫、膻中、巨阙各灸30min。第五次,脾俞(两侧)、三阴交(两侧)各灸25min。
第五次,心俞(两侧)、交正(两侧)各灸25min。第六次,胃俞(两侧)各灸25min;不容(两侧)各灸30min。
第六次,膈俞(两侧)、二白(两侧)各灸25min。第七次,膈俞(两侧)各灸25min;膻中、巨阙各灸30min。
第七次,肝俞(两侧)、束骨(两侧)各灸25min。第八次,乳根(两侧)各灸25min;气冲(两侧)各灸30min。
第八次,胃俞(两侧)各灸25min;不容(两侧)各灸30min。第九次,肾俞(两侧)各灸30min,照海(两侧)各灸25min。
第九次,乳根(两侧)、公孙(两侧)各灸25min。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九天一疗程,每次灸完加“灸脐”或
第十次,肘尖(两侧)、内踝尖(两侧)各灸25min,(此处皮肤“关元”各30min,交替循环,至病愈为止。
较薄,需垫布以防烫伤)。病将愈如发现肝区痛,即灸痛处30min能止。如肝硬化发生
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十天一疗程,每次灸完加灸脐腹水,则先灸“利水穴”至水肿消退后再灸“肝病穴”。如患胆囊炎、
30min,循环灸治,病好为止。胆结石,在以上各组灸穴的基础上再加:胆俞(两侧)、丘墟(两
1.8肾脏病灸穴侧)、疼痛点各灸25min。美尼尔氏综合症,在以上基础上加凤池
第一次,中脘、足三里(两侧)各灸30min。(两侧)、绝骨(两侧)各灸25min。
第二次,关元、曲骨各灸30min;三阴交(两侧)各灸25min。1.4.2利水灸穴
第三次,下脘、气海、天枢(两侧)各灸30min。第一次,关元、曲骨各灸30min;三阴交(两侧)各灸25min。
第四次,肾俞(两侧)各灸30min;照海(两侧)各灸25min。第二次,水分灸60min;水道(两侧)各灸30min。
第五次,志室(两侧)、复溜(两侧)各灸25min。第三次,偏历(两侧)、复溜(两侧)各灸25min。
第六次,膈俞(两侧)各灸25min;期门(两侧)各灸30min。第四次,大肠俞(两侧)各灸25min;腹结(两侧)各灸30min。
第七次,京门(两侧)各灸30min;绝骨(两侧)各灸25min。第五次,小肠俞(两侧)、阴陵泉(两侧)各灸25min。
第八次,大肠俞(两侧)各灸25min;水道(两侧)各灸30min。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五天一疗程,循环灸治,病好为止。
第九次,章门(两侧)、涌泉(两侧)各灸30min。1.5心脏病(包括临床常见之各种心脏病)灸穴
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九天一疗程,每次灸完加灸脐第一次,中脘、足三里(两侧)各灸30min。
30min,循环灸治,病好为止。第二次,期门(两侧)各灸30min;太冲(两侧)各灸25min。
2马少群“灸疗法”临床使用注意第三次,下脘、气海、天枢(两侧)各灸30min。
在治疗以上疾病之前,还应注意:如患者感冒或大便干燥则第四次,心俞(两侧)、神门(两侧)各灸25min。
先灸以下两组穴。治感冒:风门(两侧)、阳陵泉(两侧)各灸第五次,膈腧(两侧)各灸25min;膻中、巨阙各灸30min。
25min。治大便干:左大横、承山(两侧)各灸30min。如患者身体较第六次,厥阴俞(两侧)、少海(两侧)各灸25min。
虚弱,每日饭量不足半斤者,则每个穴位的灸治时间减10min,待第七次,天池(两侧)、间使(两侧)各灸25min。
治疗后患者饭量增多,体质增强后,再恢复至原来的时间。第八次,关元、曲骨各灸30min;三阴交(两侧)各灸25min。
3“中药艾条”的配制第九次,肾俞(两侧)各灸30min;照海(两侧)各灸25min。
“灸疗法”在现代临床治疗中多使用“艾条”。在施灸过程中医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九天一疗程,每次灸完加灸脐30
者可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反应,操作简单易行。为提高治min,循环灸治,病好为止。
疗效果,增加灸疗力度,缩短治疗时间,马老在总结了多年临床经1.6妇科病(包括不孕、子宫癌等)灸穴
验的基础上自创了一组“中药艾条”配方如下:生五灵脂24g、生第一次,中脘、足三里(两侧)各灸30min。
青盐15g、夜明砂6g、木通9g、白芷6g、乳香3g、没药3g、葱头6g第二次,下脘、气海、天枢(两侧)各灸30min。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外配艾绒500g,按此比例混合搓制成艾第三次,关元、曲骨各灸30min;三阴交(两侧)各灸25min。
条。此方借助各药之药性与艾绒之持久热力相辅相成,再根据临第四次,期门(两侧)各灸30min;太冲(两侧)各灸25min。
床症状病因病机配合腧穴进行灸治,温经通络,扶正法邪。第五次,肾俞(两侧)各灸30min;照海(两侧)各灸25min。
笔者认为“灸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疗效可达到甚至超过针第六次,膈腧(两侧)各灸25min;膻中、巨阙各灸30min。
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灸疗法”应该被更广泛和普遍地使用,第七次,肝俞(两侧)各灸25min;章门(两侧)各灸30min。
其治疗范围和效果将会进一步地扩大和提高,为传统中医治疗方第八次,命门、腰俞各灸30min;曲泉(两侧)各灸25min。
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第九次,志室(两侧)各灸25min;归来(两侧)各灸30min。
参考文献以上诸穴,每天灸一组,九天一疗程,每次灸完加灸脐
[1]欧阳军.家藏三年艾,郎中不上门[J].东阳药刊杂志,2001,27(1):9.30min,循环灸治,病好为止。
(上接180页)
在救治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是预防脑疝发生以及产生严重后果的重要手段。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护理工作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工作,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员。虽然患者家属陪床,但是由于医疗知识所限,对于脑疝等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缺乏明确的认识,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医生由于工作安排,每天巡视病人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护士经常首先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对于患者的救治是非常
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术后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J].海军总医院学报,1997,10(2):123-125.
[3]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456.[4]纪玉桂,刘红英,陈宇乐,等.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瞳孔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80-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