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学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将思政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战场,忽略了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容易形成重专业知识传递、轻核心价值观树立,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塑造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立德树人。因此,高校要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理解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践行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课题编号:SJGY20210355
1 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部分高校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于碎片化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有20%的比例没有结合专业课程,其中甚至不乏有不知道的现象,很多高校在教学设计上和人才培养方案上都没有进行改变,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还亟待转变,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没有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也没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更没有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2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师都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一部分是完全不理解,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是属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中的内容;
另一部分有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做到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才积极落实了“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
部分高校的教师还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会影响正常的专业课程教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也无法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因素进行提炼,这终归都因专业课程的教师无法站在高度上去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1.3“课程思政”教学缺乏明确的载体和有力的抓手
首先是载体方面,“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教材”。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发相关的教材,对专业课程没有进行深度的开发,也没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方针,所以也起不到有效的融合作用。
其次是抓手方面,“课程思政”教学最有力的抓手也就是“课堂”。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进而对学生也起不到思政教育的作用。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做到了结合,但是却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教学的方式也相对单一,没有进行开发。
2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与实施 2.1高校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在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中重要性非常高,各高校都培养出了一批批不同程度的优秀人才,研发出了诸多科研成果,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高校美誉度的集中体现,又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高校的课程思政应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的思政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使用这些资源,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高尚情怀,自觉提高对专业教育认识程度并加强专业学习,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从高校自身获取正能量,增加荣誉感和增强自信,进而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双丰收。高校历年培养的各类人才,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有的成长为专业领域的翘楚,这些校友资源既是高校的骄傲,同时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最佳素材,通过专业教育过程中对校友人物事迹贡献的引入与介绍,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教育
的兴趣,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并学习校友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潜移默化中完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创造高校的精品课堂和精品专业。
2.2结合本专业对国家建设的意义开展教学
高校设立各类专业开展的科研工作及培养的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相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专业在国家建设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产生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筑牢民族复兴道路的铺路石,专业学习本身也为大学生未来服务于国家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主要舞台。高校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可充分结合专业特点、专业优势等内容,向大学生宣传介绍本专业对国家建设已经或正在做出的积极贡献,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与国家建设需求的结合点,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科学精神,坚定敬业思想,提高专业自信,并逐步形成四个自信的意识。大学生敬业与自信的形成,又能够反馈到专业教学中,便高校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互相促进并同时产生成效,为国家不断培养高专业能力和高思政觉悟的建设者。
2.3树立专业榜样,培植治学精神
在不同时期,各个专业领域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德才兼备严谨治学,为本专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自然成为各领域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应该成为本专业大学生的楷模。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充分融入上述榜样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对其专业修养、专业成就和专业贡献,结合其树德立业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操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素材与专业教育水乳交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理工为主的高校邀请知名航天专家欧阳自远院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欧阳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天宫、神舟等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背景,谦虚地说自己“为国家只做了几件小事情”,其伟大的人格魅力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让所有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成为该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最好的案例,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引导大学生沿着严谨的治学精神、谦逊的为人格调积极进取,激发起大学生学好专业和专业报国的理想信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4设计课堂教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如前所述,许多专业教育课程枯燥乏味,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步步紧跟教师的教学进程,长达九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很容易让学生疲惫走神,教师难以完全实现教学目的。在此类课程中,教师可以探索融入思政教育活跃课堂,在活跃教学气氛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事半功倍。某高校高等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插入了一段大约五分钟的自我课程思政,通过将自己从小山村成长到进入高校学习再到进入工作的历程简述,结合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讲述完后在阶梯教室引发了热烈的掌声。该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从课堂思考到事业,从过去思考到未来,彻底活跃了教学氛围,于无形中完成了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师德形象,使得抽象的专业教育变得立体和形象。
3结语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是一项目长期艰巨的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支点与新理念,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高点站位、整体规划,多元共建,深度链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高校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才能彰显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玉雄.提高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性的四个维度[J].教育观察,2020,9(42):138-140.
[2]袁德栋.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对策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4):111-124.
[3]赵芹.论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102-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