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预防及治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指除心脑血管、肾血管和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糖尿病周围血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非外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糖尿病发病5年、5~10年和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6%、23%和66.7% 下面就让济南糖尿病医院的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病原因:
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肢端神经损伤,导致末梢神经功能障碍,感觉能力差,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这种病变是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
大血管病变:
主要是指肢体大、中、小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有以下几点病理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脂肪代谢紊乱、血液流动学异常。
动脉硬化的进展导致血管腔狭窄,进而引起管腔阻塞,当动脉的病变范围大或大动脉干有狭窄,特别是伴发动脉痉挛时,则肢体出现缺血表现,如间歇性跛行、麻木、疼痛等,若在肢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而动脉干完全闭塞,可以发生肢体坏疽。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的病变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微血管管径缩小,内膜粗糙,体液渗透增高,血管弹力和收缩力降低,从而使血流通过不畅,血液黏度增高,微血栓形成和(或)微血管闭塞,被称之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微小血管血栓形成,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产物聚集,在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和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糖尿病坏疽的发生
临床表现:
① 全身症状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疲乏无力嗜睡。
② 血糖增高,尿糖阳性;
③ 在肢体的表现主要有肢体缺血症状,早期患者常有肢体发凉、怕冷或发热、触电样感觉、麻木等感觉异常,往往从四肢末端上行,呈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
④ 感觉迟钝,对痛觉及温觉刺激不敏感,震颤感觉和触觉也减弱,即所谓“无痛足”。
⑤ 有的患者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提示有较大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缺血。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严重时,出现足趾及足的远端的静息痛,平卧休息时疼痛加剧,夜间尤甚,影响睡眠。
⑥ 肢端缺血可引起局部营养障碍,皮肤营养障碍见皮肤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
⑦ 趾甲因营养障碍而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随缺血程度的加重而日益明显。
⑧ 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有大动脉病变可有股、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⑨ 若微血管病变为主时,虽有动脉搏动减弱但仍可触及。
⑩ 若病变发生于上肢,也可有尺、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当肢体缺血严重时,肢端可以发生溃疡和坏疽
坏死的分型:
当病变不加以控制,将会出现坏死的现象,坏死主要分一下几型:
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
表现为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开始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骨质,大量组织坏死腐败,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湿性坏疽是糖尿病坏疽的主要类型,约占72.5%~76.6%。
干性坏疽:
干性坏疽
受累肢端末梢因缺血导致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肤呈暗褐色,随后出现坏死,肢端局部皮肤、肌肉、肌腱等干枯、变黑、干尸化,发展至一定阶段会自行脱落。
病变部分与健康皮肤之间界限清楚,多无分泌物,一般无肢端水肿。此型占5.95%~7.5%。
混合性坏疽:
混合性坏疽
湿性坏疽与干性坏疽的临床特点同时存在。既有肢端(多在趾指末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背、足底、小腿等处的湿性坏疽。此型占18.1%~20%。
如何预防:
1、 控制血糖是减缓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发生的有效手段。并且高血糖易发生感染,所以严格控制血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2、 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弹性、颜色、温度及局部感觉异常。如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弹性降低,颜色发白,温度降低或肢端麻木感、针刺感、灼热感,呈袜子或手套状分布,应特别重视。
3、 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因素,重视足趾痛、麻、冷的感觉。所以适当的营养神经药物及适当的足部按摩也是有益处的。
4、 注意保护脚。不要光脚走路,不穿不合脚的鞋袜,应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不用热水泡脚,每天温水泡脚10—15分钟,使用热水袋或足部理疗时注意温度和时间。建议水温不要超过体表温度。不过度修剪趾甲。保持皮肤润滑。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创伤、感染,以免由于感觉减退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导致感染扩散。
5、 积极治疗脚气、皲裂、足癣、甲沟炎。一般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创面难愈的因素之一。
6、 改善下肢的循环。加强足部及小腿活动,改善局部血运。
7、 鼓励患者戒烟,这可以使患者减少罹患血管疾病的危险。
如何进行治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常感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对于轻中度缺血患者,有规律小运动量的行走有利于增加下肢血液供应。由于糖尿病常合并高凝状态,因此慢性缺血的患者,可用用阿斯匹林75~100毫克或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皮下注射10~15天,对于改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是十分有利的。需要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和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慎用肝素及华法林,在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阿斯匹林有诱发哮喘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险,有以上病变的患者应慎用。已存在缺血症状的患者可用扩血管药治疗。如前列腺素E1可增加侧支循环、改善下肢供血、保护血管内皮。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血压下降、疼痛等。由于该药有加重心功能不全、诱发胃出血的倾向,因此对于心衰、青光眼及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在口服药方面,西洛他唑具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对改善下肢动脉闭塞引起的慢性溃疡、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具有满意的疗效。由于该药的扩血管作用较强,少数患者在刚开始服用时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白细
胞减少的症状。
当然在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关键在控制引起本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另外,应当彻底戒烟,减少脂肪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不交叉双腿,不穿过紧袜或弹力袜。鼓励病人规律地活动,促进患肢侧枝循环,增进肌肉功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
《中西医结合开放式疗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