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2022-04-17 来源:画鸵萌宠网
江苏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1.(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雹 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

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

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

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怀中出天师刺 .②公以接壤关切 .③顾而嘱曰 .④文去勿武 .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②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4)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

王老先生字筠苍,到今湖北地区做官到任后,他便想登上龙虎山拜会张天师。一天他来到湖边,刚登上船,就见有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他驶来,叫船上的人替他通报。王老先生立刻接见了这个人,只见这人外貌端庄,衣着整齐,他从怀中取出张天师的拜帖,说:“得知长官驾临,特先派我来迎接王老先生。”他一听十分惊讶,知道张天师可以未卜先知,更把他看成是神,诚心诚意地拜会他。张天师设酒宴款待,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过了一会儿,他向张天师小声打听这个人。张天师对王老先生说:“此人是先生的同乡难道你不认识吗?”王

老先生问这个人是谁,回答说此人就是世间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呀。王老先生一听惊讶得变了脸色,张天师接着说:“刚好他向我说要奉上帝旨意去布雨下雹,所以特来告辞。”王老先生问:“向何处下雹?”回答说:“章丘。”王老先生想到章丘和他所管辖的地方相邻,十分关心,便离开席位请求天师免去这场雹雨。张天师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王老先生仍然哀求不止。张天师低下头来想了很久,才当面嘱咐雹神说:“把冰雹降在山谷,不要伤害庄稼这就可以了。”接着又嘱咐说:“贵客坐在这里,要慢慢离开,不要毛手毛脚。”雹神听后退出殿堂。走到庭院里忽然见他脚下生烟烟雾环绕,这样过了一个多时辰后便飞升起来。开始时,升的和庭院中的大树一般高;继续飞升便和楼阁一般高;然后呼隆一声向北方飞腾而去,殿堂立刻受到剧烈震动,席上碗盏都被震歪碰倒。王老先生吓得说:“去时真如雷霆!”张天师说:“因为刚才告诫了他,所以才慢慢飞升而去。不然的话呼地一声轰鸣,他就会立即消失。”王老先生告辞回到住所,记下拜访那天年月,派人去章丘打听。果然那天下了大雨冰雹,雹粒布满沟壑,田地里却只有几粒而已。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他从怀中取出张天师的拜帖。出:取出,拿出。

②句意:王老先生想到章丘和他所管辖的地方相邻,十分关心。以:因为。 ③句意:才当面嘱咐雹神说。顾:看。

④句意:要慢慢离开,不要毛手毛脚。去: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他一听十分惊讶,知道张天师可以未卜先知,更把他看成是神,诚心诚意地拜会他。因为限断两处,故停顿为: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类,像。侍,侍候。句意: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

②重点词:此,这,玉,敬辞。敕,敕令。何,怎么。句意: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文章主要讲述了父母官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传说故事。从“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公哀不已”“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等语句,可以看出王筠仓爱民如子,关心老百姓疾苦。 答案:

(1)①取出,拿出;②因为;③看;④离开。 (2)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3)①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

②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 (4)从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爱民如子。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021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云球,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②神哉,技至此乎。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

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分析】译文:

孙云球,宇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候性格就洒脱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

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通过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奇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大喜地说:“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一个东西时化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毕“在此处意思是“全、都”。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BD.正确;

C.有误,“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①句中重点词:凡,凡是。所制造,所制造的东西。服,佩服。句意为: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②神,神奇。至,到了。此,这种地步。句意为: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 结合“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知,孙云球母亲认为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这种不敢让人知晓的苦心应该是他现在没有从事的事业,也就不是制作的手艺。母亲认为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由此可知孙云球身上有读书人的毅力和品质。结合“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知,她认为现在的儿

子是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这并不是儿子的初心,由此推测孙云球的初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事例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题目要求是能体现“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的观点,事例应该是

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才可以。然后具体分析两则事例,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是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技艺精湛,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事例不恰当。 答案: (1)C (2)C

(3)①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②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3.(2021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

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尝为季氏史 .②齐人称之 .③高山仰止 .④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到长大了,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尝:曾经。 ②句意为:齐国人都称赞他。称:称赞。 ③句意为: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仰:仰慕。

④句意为: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时:按时。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天下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据此断句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适,到;为,做,担任;句意为: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

②中重点词语有:布衣,平民;宗,推崇;句意为: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为季氏史,料量平”能概括出:做事认真,尽忠职守;根据“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以概括出:学习专注而深入;根据“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以概括出:处变不惊有定力;根据“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于夫子”能概括出: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答案:

(1)①曾经; ②称赞; ③仰慕; ④按照。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①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

②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4)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2021常州)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以证今,

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盖应付之法,昔..

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处之者有经有权,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 .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吴广素爱人 .②宁有种乎 .③如弈者观谱 ..④从古迄今 .⑤舍注意读史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分析】参考译文: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

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防守边疆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古人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

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①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 ②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③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 ④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 ⑤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①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

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②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

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

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 故选:A。 答案:

(1)①平素,一向;②难道;③下棋的人;④至,到;⑤抛开,舍弃

(2)①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②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 (4)A

【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

5.(2020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玮知秦州。西蕃犯塞,候骑报虏将至,玮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③

戴,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上马出城,望见虏阵有僧奔马径往来于阵前检.校,玮问左右曰:“彼布阵乃用僧耶?”对曰:“不然,此虏之贵人也。”玮问军中谁善射者,众言李超。玮即呼超指示之,曰:“汝能取彼否?”对曰:“愿得五十骑,可以取之。”玮以百骑与之,敕曰:“不获而返,当死。”遂进至虏阵前,骑左右开,超射之,.

一发而毙。于是,虏鸣笳而遁。玮以大军征之,虏众大败,出塞穷追,俘斩万计,改边凿.濠。西边由是慑服,至今不敢犯塞,每言及玮,则加手于额,呼之为父云。

②玮在秦州,有士卒十余人,叛赴虏中。军吏来告,玮方与客弈棋,不应。军吏亟言之,

玮怒,叱之曰:“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虏闻之,亟归告其将,尽杀之。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玮:曹玮,北宋名将。②虏:指西蕃军。③贯戴:穿戴。④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⑤亟(qì):屡次。⑥亟(jí):同“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顷之,报虏去城数里 ..②令数人引之 .③玮以百骑与之 .④虏鸣笳而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然,此虏之贵人也。 ②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

(3)“玮方饮啖自若”这一细节是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在另一突发事件中类似的一个句子是:“ 。”

(4)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曹玮将军用了哪两个计谋。 【分析】译文:

①曹玮镇守秦州时,西蕃的军队进犯边塞,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西蕃军即将到达,曹玮正喝水吃饭显得镇定自若。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曹玮才乃站起身穿戴,用丝帛缠在身上,让几个人拉着他,身体一动不动。骑上马出城,远远望见西蕃军阵中有一个僧人骑着马径直来回奔走在阵前检查军队,曹玮问周围的:人说“他们排兵布阵用僧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曹玮问军中谁善长射箭,众人说是李超。曹玮马上招呼李超指着那个僧人,说:“你能射中他吗?”回答说:“希望给我五十骑兵,可以射杀他。”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命令说:“不能完成任务返回,要处死。”于是前进来到敌军阵前,骑兵左右分开,李超射僧人,一箭毙命。于是,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曹玮用大军进攻敌军,敌军大败,对逃出边塞的敌军紧紧追赶,俘虏斩杀了数万人,重新确定边界,开凿护城河。西蕃军从此畏惧而屈服,至今不敢侵犯边塞,每次说道曹玮,就用手放在额头上,大呼他是“父”。

②曹玮在秦州,有十多个士兵,叛变投奔西蕃军。 军吏来告诉曹玮,曹玮正在与客人下棋,不回应。军吏多次说这件事,曹玮怒,训斥军吏说:“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敌军听说这件事,马上跑回来告诉了他们的首领,把叛变的士兵全部杀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顷之:一会儿; ②句意为:让几个人拉着他。引:拉; ③句意为: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与:给; ④句意为: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遁:逃跑。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然,这样。虏,敌军。句意为: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句中重点词有:固,本来。遣,派。句意为: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此题,可以抓住“玮方与客弈棋,不应。”来分析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件事是命令李超射杀敌军中的僧人,擒贼先擒王;第二件事是处理士兵叛变时,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死叛逃的士兵。 答案:

(1)①一会儿;②拉;③给;④逃跑。

(2)①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玮方与客弈棋,不应。

(4)①下令射杀僧人,擒贼先擒王; ②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叛徒。 【点评】一词多义 闻: ①听,听见。

但闻人马之行声(《秋声赋》); ②听说。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③使皇帝(或上级)听见,向上级报告。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④懂得,理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闻名。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⑥见闻,学识。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⑦传闻,新闻,听到的事情。

求天下奇闻壮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6.(2020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

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住:①赞:介绍。②蚤: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得十九人偕从 .B.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C.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D.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①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②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

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

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 【分析】参考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不以千里称也 .②陈康肃公善射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以为不擅长鉴选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故停顿应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挑选/“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B.称:称赞/称呼; C.善:擅长/擅长; D.为:作为/给;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用。行,走,出发。句意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说,劝说,分析。致,致使。句意为: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有误,平原君赵胜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 故选:B。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7.(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节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过目辄记 .②活人无数 .③以汤温其腰腹 .④而不知所以然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3)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5)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分析】【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

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庞安时)曾前往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孕妇恰好临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庞安时)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一阵微痛,呻吟间生出了一个男孩。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只手误抓着母亲的肠不能解脱,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用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就立即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

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过目就能记住。辄:就。 ②句意: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活:救活。 ③句意: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汤:热水。 ④句意:不知为什么会这样。然:这样。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故停顿为: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特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视,看。其,他(的)。如此,这样。句意: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

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①从“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可以知道,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据此可以知道,他医术精湛。③根据“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可以知道,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可以看出,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答案:

(1)①就;②救活;③热水;④这样。

(2)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3)C

(4)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

(5)①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③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2020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容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宫,命专掌库藏。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注】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a.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容亦善骑射 .②然弗之好也 .③奉旨使江西 .④惟载书籍数车 .

b.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闻容知吏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4)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分析】【参考译文】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的风俗是崇尚武力,刘容也擅长骑马射箭,但是不很喜欢。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以后,他就去拜见许衡,许衡也和一起进谏。至元七年,世祖在镇海停留时,因听说知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他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元十五年,他奉旨去江西,安抚慰问百姓。有人劝他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但刘容不为所动,他说:“剥削人民来谋取私利,我怎么能心安呢?”他从江西回来,只带回几车书籍,送给皇太子。

【解答】(1)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刘容也擅长骑马射箭。善:擅长。 ②句意:但是不很喜欢。弗:不。 ③句意:他奉旨去江西。使:出使。 ④句意:只带回几车书籍。数:几。

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句中“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C.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D.之:动词,去,往,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

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听说知刘容熟习吏治。故停顿为:闻/容/知吏事。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来,何,怎么。句意:剥削人民来谋取私利,我怎么能心安呢? ②重点词: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以看出,刘容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从“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知道,当有人劝刘容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时,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据此可知,他清正廉明,不收受贿赂,也不贿赂他人。 答案:

(1)a.①擅长;②不;③出使;④几。 b.A

(2)闻/容/知吏事。

(3)①剥削人民来谋取私利,我怎么能心安呢。 ②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4)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清正廉明。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2021扬州)文言文阅读。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

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摒待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

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查。③白发:告发。④颉颃(xié háng);倔

强,自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少加隐括 .②奔命不暇 .③杖之数下 .④大笑释去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 (3)翻译句子。

①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②贵人子惶骇,谢:“有之。”

(4)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 【分析】参考译文:

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喜欢议论当朝大事,贺铸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贺铸尤其擅长作曲,常常把别人丢掉的曲子搜集起来,稍加剪裁、组织,便成了新奇的曲子。他曾经说:“我在笔下驱使着李商隐、温庭筠,常常使他们不停地奔命。”

隋朝建国初,监太原工作。有一个贵族子弟和贺铸是同事,这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经过察访,了解他偷盗公物,于是把仆役和公差们屏退后,把这个贵族子弟关在密室里,贺铸手里拿着刑杖数落说:“过来,你在某时盗窃某物去作某用,又某时盗窃某物拿回自己家中,是这样吗?”贵族子弟十分惊恐地叩头说:“有这些事。”贺铸说:“如果让我处罚你,就不揭发了。”贵族子弟于是站起来,自己脱去衣服露出肌肤,他就用棒打了几下,贵族子弟叩首哀告祈求,贺铸便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而不敢抬起头来看。贺铸家境贫困,经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稍加剪裁、组织。少:稍微。

②句意为:(常常使他们)不停地奔命。暇:空闲。 ③句意为:(他)就用棒打了几下。杖:用杖打。 ④句意为:(贺铸)便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释:释放。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据此断句为: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谈,议论;工,擅长;句意为: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

②中重点词语有:惶骇,惊恐害怕;谢,道歉;句意为: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可知,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 答案:

(1)①稍微;②空闲;③用杖打;④释放。 (2)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3)①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 ②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4)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2020南京)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1)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2)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3)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分析】译文:

闽地有带鱼,有一丈多长,没有鱼鳞而且有腥味,是众多鱼中最贱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然而其中有人把带鱼用油煎了,味道很香。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正午回来时,十分饿了,道路旁边闻着香气十分浓烈,问是什么东西,近旁侍候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十分称赞好,而且怒斥为什么不拿到市场去卖。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喜好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好闽地所腌的带鱼,遇到闽人就索要,而闽人轻视带鱼的味道,经常没有人答应他。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停顿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立即命令随从去老百姓家去取已经煎好的带鱼带到自己的家里吃。故断句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有:自是,从此。欲,想。去,离开。置,放。句子翻译为: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和“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可以看出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答案: (1)A

(2)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3)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11.(2019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

⑥⑦

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 父 母 之 戒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毕至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数郡都来。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一处。句意为: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故断句为:申/父母之戒。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使……增长。 ②句意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离开。

③句意为: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乐:以……为乐。 ④句意为:数郡都来。毕:全,都。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以,凭借;养德,培养品德。句意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句中重点词有:须,必须;才,才干。句意为: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句中重点词有:常:常常、时常;为:替;是以:这是……的原因;效:效法、效仿。句意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可知,只有“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是修身的途径;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可知,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是学习的方法;因此要学有所成必须让自己“静”下来;“静”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据此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中可知,把“夫学须静”和“淫慢险躁”作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作用;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可知,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述了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结合乙文内容,从“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中可知,列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从“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中可知,把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属于对比论证;具体突出了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为乐;④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宂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2.(2020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

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因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赤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

已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厂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余 购 以 月 俸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 .②为南唐避暑所 .③以一官易此园 .④太守之乐其乐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

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乙】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拿薪水买下来。故停顿为:余/购以 月 俸。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从北门桥向西走。西:向西。

②句意: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所:处所,地方。 ③句意:拿官职换这个园子。易:交换。

④句意: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句意:使,让。于,在。至,到。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重点词:以,用。述,记述。句意: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梳理原文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根据“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可知,“随”体现在整个园子的建筑、布局都就势取景,得地利之便;根据“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可知,“随”体现了作者率性自然的处世态度;根据“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可知,“随”表现了作者辞官后对洒脱不羁生活的憧憬。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乙】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答案:

(1)余/购 以 月 俸。

(2)①向西;②处所,地方;③交换;④以……为乐。 (3)①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②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4)整个园子在修葺时每处景致都是就势取景;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后憧憬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5)【甲】向往宁静闲适、随意洒脱的生活;【乙】与民同乐。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2020常州)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不..

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

⑧⑤

(选自清•赵翼《<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教然后知困 .②学学半 ...③究极本领 ..④再三展玩 ..⑤因窃自愧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3)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分析】译文:

【甲】即使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即使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年轻时读唐宋诸家诗,经常不等看完,便觉得自己才思涌出。于是在读诗的过程中,便不能静心思考,穷尽本领。不过和当时一般选家不相上下,知其大概而已。晚年无事,便取来唐宋诸家的全集,再三展读,才慢慢在唐宋诸家诗中看到了真正的才学,真正的境地。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于是自己偷偷愧疚后悔:如果几十年前,便从唐宋诸家诗话中探求推理,一定能得知各家的独到之处,与他们相比较,才分高的人,便可以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扩展;功底深的人,也能让自己的功力进一步加深,一定能把诸家的特点吸收、综合和比较,自己也能自成一派。可惜自己已经到了晚年,精力已经衰竭,不再能与古人争胜了。但所幸晚年终于认真阅读了唐宋诸家的诗,虽然不可能有精力追赶唐宋诸大家了,但还是看到了他们的真才分和真境地,略微超过终身不看唐宋诸家诗话的人。”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③句意:穷尽本领。究极:穷尽,终极。

④句意:一次又一次地展读,赏玩。再三:一次又一次。 ⑤句意:因此偷偷地感到后悔惭愧。窃:偷偷地,私自。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②重点词:觉,发觉。向,以前。犹,好像。句意: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乙文中“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可以看出乙文强调的是: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参会”古今义不同,古义是综合和比较;

B.有误,“温故知新”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C.正确,“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的意思是要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文中作者“愧悔”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年轻时读诗文,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D.有误,赵翼能“知不足”,能“自反”。 故选:C。 答案:

(1)①困惑;②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③穷尽,终极;④一次又一次;⑤偷偷地,私自。

(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②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3)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4)C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

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家 .②或败奔 .③同敞危坐不去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 .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乃幽之民舍 .D.岂不诚大丈夫哉 .

录毕,走送之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乃不知有汉 .

(《送东阳马生序》) (《曹刿论战》) (《桃花源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通“汝”,你,你的; ②句意:有时遇到兵败逃跑。或:有时;

③句意:同敞端正地坐着不走。去:离开。 ④句意:恰逢同敞从自灵川赶到此地。适:恰逢。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即使不在同一屋子里,也能听到相互的声音,两个人每天写诗相互应答。所以其停顿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借的书; B.怎么、哪里/语气助词,啊、呀; C.于是、就/竟然;

D.均为“真正、确实”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因为。是,这。服,佩服。句意: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重点词:阅,经过、经历。颜色,脸色。句意: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从“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可以看出同敞不向敌军投降,被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答案:

(1)①通“汝”,你,你的;②有时;③离开;④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①(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5.(2019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C.①以淮上地与楚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

②使老有所终 .②忠之属也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分析】【参考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勾践)想要让范蠡治理国家政事,范蠡回答说:“练兵用兵之事,文种大夫不如我;镇国安邦,让百姓拥戴,我比不上文种大夫。”于是,全国政务都归文种大夫管理。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所以其停顿为: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越王勾践回了越国。反:同“返”,返回; ②句意:对宾客厚礼相赠。遇:对待、招待; ③句意:到吴国做人质。为:作为; ④句意:勾践离开徐州。去:离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相同,均为“让”的意思; B.不同,属:归属/属:类; C.不同,与:给、赠送/与:和; D.不同,方:方圆/方:正、刚。 故选:A;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

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女,同“汝”,你。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②重点词:于,在。皆,都。句意: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 故选:D。 答案: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6.(2019无锡)文言文赏析

(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

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

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注】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③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

(1)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策之不以其道 .C.何不试之以足 .D.可以一战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 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埜从治兵 .②上下无固志 .③势必轻中国 .④京营兵械且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分析】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成阝王为皇帝。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成阝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

从: 固: 轻: 且:

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句意为: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以:来。 A.句意为:先帝选拔(他们,指费祎等人)来留给陛下;以:来。 B.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按照。 C.句意为: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呢;以:用。 D.句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来作战。以:凭借。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从“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中可知,“于谦拥郕王为帝”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从:跟随。 ②句意为: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固:坚定。 ③句意为:必然轻视中国。轻:看不起,轻视。 ④句意为: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且:将要。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是,肯定;言,说法;乃,就。句意为: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②句中重点词: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句意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 答案: (1)A

(2)C

(3)①从:跟随;②固:坚定;③轻:看不起,轻视;④且:将要。 (4)①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 【点评】固: 固众人本来(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坚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17.(2019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事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译文: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译文: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

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不曾离开母亲身边。任元受自言自语:“老母亲有病,她生病的原因,或许因为天气燥热闷湿,或许因为话语稍多,或许因为忧喜稍多。我早晚伺候,没有什么顾及不到的,母亲心中的事都能够想到,不用把脉就可以知道。所以用药一定有效果,即使名医也比不上。”张魏公做都督,想征召他作幕僚。任元受极力推辞说:“我正侍奉母亲,假使能够得到一个神丹可以延年益寿,一定拿来送给母亲,不把它想给都督。怎么能够舍弃母亲而参与都督的军事呢?”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子翻译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 ②句子翻译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 ③句子翻译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 ④句子翻译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例句:介词,因为; A.介词,用; B.介词,把; D.介词,按照; D.介词,因为。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

“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句子翻译为: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句子停顿为:虽/名医/不迨也。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有: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句子翻译为: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重点词语有: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句子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答案:

(1)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18.(2019南京)“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②③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①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②属于 ,因为 【分析】参考译文:

赏心亭,是江南美丽可以欣赏的地方。古往今来游览的有很多。人们眼里欣赏,嘴里吟诵,但是,真心欣赏的人很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千百年的信息,四十年朝代的兴衰,客人心中的悲伤之情未尽。伤心离愁,油然而生,迁客骚人共赏。自然太高如同虚幻,不如以实胜出。不如像王谢,在新亭宴饮,是欣赏。共同效力朝廷,光复神州是事实。在丘壑放飞心情,是欣赏,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是事实。用实在的心办实功,是两位高明的欣赏。政治清明,为时和赏,来补全国土完固的缺陷,为国家增寿,这是大赏,高明呀。赏心亭前有张丽华墓,一处欣赏必有一次告诫存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根据诗句“曲里犹残玉树音”可以判断“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故选:A。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几何,多少;以,用;希,少。句意为: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第一问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赏心亭记》可知,“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由此可得出答案。

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根据诗句“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和“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可以判断作者只是借古怀今,虽然想与古仁人同行,却不过是一场梦,醒来后一切如故。 答案: (1)A

(2)示例: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用实心办实功;骚人赏;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9.(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主器之 .③先主遂诣亮 .④孤不度德量力 .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

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身,亲自。 ②句意为:刘备很器重他。器:器重,看重。

③句意为: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诣:拜访,访问。

④句意为: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度: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为: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停顿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顾,拜访。句意: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②重点字词:然,但是;犹,还;已,停止;安,怎么。句意: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答案:

(1)①亲身,亲自;②器重,看重;③拜访,访问;④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①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②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点评】“鄙”的解释: 1、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2、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20.(2020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万里传(节选)

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

②浚入相,荐之朝。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率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

③淳熙十二年五月,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

④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万里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

⑤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手书八十四言,掷笔落坐而逝。 .

⑥万里精于诗,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谥文节。

【注释】①选自(宋史》,有删改。②阙:同“缺”。③端人:正直的人。④韩侂( tuō)胄:南宋大臣。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率师往平之 .③孰为才 .

④闻韩侂胄撞开边衅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4)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入相后又把他推荐给朝廷。 B.杨万里应诏上书,劝谏皇帝“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C.担任侍读,杨万里主动向太子推荐人才,因此“太子深敬之”。

D.末段中“学者称诚斋先生,谥文节”一句,暗含了对杨万里学识人品的肯定。 ②人物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本文却用较大篇幅引用了杨万里的奏章,这样写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5)下面两句话用不同的句式向皇帝指出当前形势,语气和表达效果各有什么不同? 【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宋史•杨万里传》) 【分析】【参考译文】

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并以“正心诚意”之学相勉励,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诚斋”。

②张浚入相,将杨万里荐于朝廷。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伐盗贼。宋高宗称他为“仁者之勇”,遂有重用他的意思。

③孝宗淳熙十二年五月,杨万里应皇帝诏命上书说:臣听说在没有事的时候说有事,不影响其为忠臣;在有事的时候说没有事,其奸佞之心就严重了。陛下认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呀?金人日益进逼,边界日受侵扰,却没有听到防御金人的是什么策略,保卫边界的是什么办法; 希望陛下超然远视,昭然远悟。不要认为海路没有问题,不要认为大江可以依靠。要增加驻军,集聚粮食,治理战舰,扼守险要。暂时放置不急的事务,精心研究备敌的良策。这样也许上可以清除天变,下不会陷入敌人的奸计。

④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

⑤开禧二年,(他)听说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非常生气,不吃饭,写了八十四个字,扔掉了笔,坐下后就去世了。

⑥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文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却没有听到防御金人的是什么策略。故停顿为:而/未

闻防金人者/何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并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诚斋”。名:命名。 ②句意:杨万里亲自率兵讨伐盗贼。师:军队。 ③句意:哪些人是人才呢?孰:谁,哪一个。 ④句意:(他)听说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闻:听说。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往,去。书,书信。始,才。之,代词,他。句意:杨万里三次去拜访(张浚)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①ABD.正确;

C.有误,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 故选:C。

②本文第③段引用了奏章的内容。奏章也是体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形式,同样反映人物的思想。人物传记也要详略得当。其中“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表现了杨万里的正直。“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表现了杨万里的政治远见。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甲】句的意思是: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根据句意可以知道,该句是一个判断句,加强了肯定语气,强调了形势危急,引起后主刘禅的重视。【乙】句的句意是:陛下认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呀?根据句意可以知道,该句是一个疑问句(设问句),语气委婉,引发君主的深入思考,起到劝谏的作用。 答案:

(1)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

(2)①命名;②军队;③谁,哪一个;④听说。

(3)杨万里三次去拜访(张浚)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4)①C

②奏章也是体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形式,同样反映人物的思想;人物传记也要详略得当,这部分内容更好地表现了杨万里的正直和有政治远见。

(5)【甲】句:采用判断句,加强了肯定语气,强调了形势危急,引起后主的重视。【乙】句:采用疑问句(设问句),语气委婉,引发君主的深入思考,起到劝谏的作用。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