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
四十余年前,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撰文《李白与杜甫》,从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其主要观点是肯定李白而否定杜甫。这里,作者以相同的题目撰文,试图淡化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而从人性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两位诗人的区别。
1、 李白与杜甫的生平
虽然TOPIC中未提到生平的比较,但中国对文学和文学家的评价一向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说法,因此,笔者首先从此处出发,引出其他方面的比较。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而卒于公元762年,大抵生活在唐代最盛的时期。李白而是岁时只身出川,游览了中国从两湖到江浙的大好河山。他到处游历,希望通过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见,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的漫游却一事无成,知道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名震天下。安史之乱后,他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后来永王与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被赦免,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后死于中国东南部的当涂。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而卒于公元770年,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扫年在江浙一带漫游,后在洛阳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之后又在长安应试,但依然以落第告终。直到后来他才通过种种关系做了一个看守库府的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去投奔肃宗,被叛军俘虏,之后潜逃,并担任左拾遗的职位。随着朝廷军队的节节败退,杜甫被迫迁徙到了中国四川等地,后漂流到两湖,病死湘江。(以上内容综合百度百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完成)
通过对两位诗人生平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前期比较顺利,斗志也比较高昂;后期则遭遇了种种失意,斗志也趋于低沉。但总体而言,由于生活在唐代的全盛时期,李白的生活态度是很乐观的,这也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买下了伏笔;而杜甫一生则比较坎坷,遭遇了家国的破裂,而杜甫由于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因素,导致其作品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的疾苦,偏向与现实主义风格。
2、 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承接上文,笔者提到,李白的作品趋向与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作品则趋向于现实主义。
1、 李杜诗歌主题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大量对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记述,以及对自身的豪情壮志的抒发,而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则很少甚至没有。其代表作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述;而杜甫的作品则偏向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石壕吏》《新安吏》等作品描写了战乱年代官吏滥征妇女、老人和小孩入伍的黑暗以及在这样黑暗条件下人们生活的悲惨;而杜甫的一些抒情诗,也更多的表达的是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叛乱平息,国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希冀。
2、 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以《蜀道难》《石壕吏》为例)
通过阅读李白与杜甫诗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李白的诗歌属于明显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譬如描写庐山瀑布时,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了银河;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海拔并不高的天台山,在他的笔下竟是“四万八千丈”,再看著名的《蜀道难》,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并没有看见过所谓的“蜀道”,其中很多是他自己的想象。诗歌中贯穿其中的呼告就是一句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巴蜀一带的闭塞,用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夸张的说道巴蜀一带的人整整四万八千年不能与秦塞(陕西一带)交流;随后又有“猿猱欲度愁攀援”“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极度夸张的辞藻去表现蜀道之险,其余种种,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而这样夸张的想象力,是李白是诗歌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因素。
而杜甫的诗,则是偏向于对现实的记述,基于事实,没有夸张的修辞,比较可信。正因为这一原因,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史”。以《石壕吏》一诗为例,诗歌开头就交代的事情的起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作者晚上在石壕村的百姓家投宿,晚上遇到了官吏征夫入伍。然后是老妇的哭告:“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没有任何夸张,只是完整的记述老妇的话语内容。最后老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虽然是一个超出当时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妥协,但毫无疑问,杜甫没有作任何夸张,而这一事件从杜甫笔下写出,也完全值得人相信而不是认为这是夸张与艺术处理。毫无疑问,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3、 李杜诗歌体裁的差异
李杜生活的时代是盛唐及盛唐向晚唐过度的时代,这一时代唐诗已发展趋于成熟,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已经有了
明确的区分与规则要求。而李杜的诗歌体裁,也在这一方面有了各自的特色。
李白的诗歌,以古体诗为主,如经典作品《将进酒》《蜀道难》等,都是古体诗;剩余的近体诗,则以平仄、对仗要求并不高的绝句为主,而李白的传世律诗,几乎没有。而这,也正是李白追求浪漫与自由的写照,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与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而更注重诗歌的实质内涵。以《将进酒》为例,全诗句子结构变化多样,长短不一,从一句三字到一句七字不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追求自由与浪漫,渴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经典作品《登高》《春望》等,均是律诗,并且对仗工整,语句严密,甚至因此有了割裂全诗的嫌疑。以《登高》为例,全诗四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与“渚清沙白鸟飞回”属于比较严密的工对(一般律诗仅要求颈联和颔联对仗,而《登高》做到了四联全部对仗);而平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同样是严格的对仗。类似的分析剩下三联,也同样可以感受的杜甫诗歌的严密,真正是做到“戴着镣铐跳舞”。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严谨、缜密的作风。
3、 李白、杜甫性格的比较
从性格上说,李白追求的是不拘一格的自由与浪漫,而杜甫则追求的是一种本心的责任。1、 李白的放浪形骸
从生平上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不懈于通过科举制度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是想另辟蹊径,通过名流的举荐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白的性格糅合了中国儒道两家的特质,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其后期参加永王的皇权争夺可以看
出),一方面由不屑于参政,为肉食者谋,希望可以游离于朝堂俗世之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这样的矛盾中,李白的生活显得洒脱,或者说放浪形骸,颇有魏晋风骨。2、 杜甫的责任意识
杜甫的一生,是严谨的一生、稳重的一生,有着极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生。与李白相反,杜甫多次参加科举以求入朝为官,以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同时通过科举这样传统的道路,也可以看出杜甫与李白的轻佻相反的一种严谨态度。对家国、对百姓,杜甫均充满了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的是百姓的疾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对家国安定的
渴求。杜甫更多的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于如“丧家之犬”。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其相似!杜甫的性格,就是重责,杜甫的一生,就是承担责任与使命的一生。3、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以下内容参考天涯论坛)
我们可以把李白与杜甫类比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位巨星:庄子与孔子。李白继承的是庄子的浪漫与洒脱,乃至于无情。庄子妻死,庄子竟可以“鼓盆而歌”,而李白也是如此,一生没有永远的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是逢场应酬,之后再没有见过“汪伦”二字存于李白的诗歌中,只怕李白早已把这个朋友抛之脑后。公元744年,李白,杜甫,两位旷世诗人在洛阳相遇,相谈甚欢。然而之后,在李白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只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可以确定是提到了杜甫,其余诗歌中,再不见杜甫身影;然而在杜甫心中,却始终心怀这段情谊。“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李侯有佳句”“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诗歌中对李白的思念与赞誉,不胜枚举。李白,是一个放浪形骸的浪子,杜甫,确实一个重情重义的情圣。
4、 李白与杜甫,孰是孰非
要从李白与杜甫中挑选出一个我最喜欢的作者,确乎不易。李白与杜甫,似乎是中国传统性格中道家和儒家的代表,而中国,崇尚的则是儒道合一,一方面,我们喜欢李白的浪漫洒脱,一方面,我们也欣赏杜甫的重情重义。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评论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时,提出的是“做人如道家洒脱,做事如儒家严谨”。而在笔者看来,对于李白与杜甫,笔者在诗歌内容上更喜欢李白的飘逸与华美;而在做人的风骨与性格上,更推崇杜甫的责任与坚实。因而,兼收并蓄,方显大家之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