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并以此来带动自己的阅读,提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2.强化分析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 3.学会挖掘文章内涵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4.拓展学习和在新语境中对问题的重新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并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会用圈点评注方法来阅读本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指导自学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
三、自学探究:
自读课文,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
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师生互动,理清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
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
\"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
(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归纳升华、迁移创新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3、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
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倍:加倍,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注释编辑本段 (5)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
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
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7)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这一带。
初九重阳节。民间很看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六、
活学活用,完成练习
后记:琦君的散文总是蕴藏着生命的喜乐和慈悲,总在讴歌着人性的良善,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并在此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朗读的、品析的。他们在学习之后或多或少有了关于生命的、生活的启迪,语文方法、技能上的收获和词句方面的积累,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应该做到的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