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2020-04-12 来源:画鸵萌宠网
太湖县地名文化探析

摘要: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地区的标记。地名作为词汇学的一部

分,它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以太湖县10镇5乡174个行政村地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两方面探析太湖县地名,结合太湖县相关的文化背景,分析总结太湖县地名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应用。

关键词:太湖县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价值应用

The Analysis of Taihu County Names Culture

Abstract: It is a specific geographic entity referents, is a symbol of certain area. The

names as part of vocabulary, it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the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paper takes Taihu County names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174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aihu County a total of 10 towns and 5 villages. Mainly from Taihu County names in the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pronunci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aihu Count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o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value of the piace name culture in Taihu County.

Key words: Taihu County names; linguistic features; cultural connotation; value

application

一、前言

(一)太湖县地理与历史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东与天柱山相对,南与庐山相望,是安徽省安庆市下的一个县城。位于东经115°45'至116°30'和北纬30°09'至30°46'之间。东连潜山、怀宁,南接望江,西南连宿松,西

1

接湖北蕲春、英山,北临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约57万。全县共有10镇5乡174个行政村。

太湖县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于庐江郡。东汉时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南朝宋、齐时,称南方地区为“蛮左”,蛮左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就由此而来。南朝齐建元二年(480),设龙安郡,辖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废龙安郡和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友改为太湖县,去“左”字,属于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设为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县与荆阳县合并为荆阳,第二年又废荆阳县为太湖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太湖县县名由来

太湖,太在古汉语中有时与泰、大通用,太湖即大湖之意,因此,太湖县可以说是以湖为名。据《南畿志》记载:因其地有大湖,故名。《清史稿》亦记载:“太湖旧与小湖五,并湮”。即太湖县之大湖与五个小湖相连,一起被填塞了。《太湖县志》载:所湮五湖,名为小湖、大湖、仰天湖、黄里湖、陆钟湖。

太湖县还被誉为状元之乡,太湖县人们素以“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为骄傲:在古代科举考试之中,中状元的有3人,中文武进士的有82人,文武举人有342人。元朝元统年间,黄信一殿试第一(状元);清嘉庆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赵文楷和李振钧都被钦点为状元;嘉庆七年,县一榜得三位进士:李振翥、李长蓁、王廷元。

二、太湖县地名的语言特征

(一)太湖县地名的结构特点

地名从构成上来分析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

[1]

,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分类,用来指称某地的地理性

[2]

质和地理类型,而“专名”则用来表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

是用来区别同类地方的不同个体,包括该地在命名时代的某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太湖县地名词语结构包括专名和通名,太湖县地名词语结构形式主要有三

2

种,即“专名”形式、“专名+通名”形式、“专名+通名+通名”形式。对这三种语词构成形式的分析如下: 1、“专名”形式

此种结构形式的地名为:只有专名没有通名的地名。这种形式的地名包括两类:一类为命名之初即无通名且无法补出通名的地名;另一类为用名过程中省略通名,但可以补出通名的地名。例如:

望天 莲花 白银 刘羊 大石 茶安 弥陀 柳林芦花 歇凉树 灰窑头 祠堂边 大河东

2、“专名+通名”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的地名为:专名后加上一个通名的地名。这是太湖县地名中最为常见的语词构成方式,也是太湖县地名中三音节地名的主要构成方式。这种构成形式地名中的通名除行政通名“乡、镇、村”外,还有人文类地域通名“屋”“家”“铺”“庙”“店”等,自然地域通名“岭”“河”“畈”“湾”“山”“冲”“坂”“塆”“塝”“坳”“沟”“石”等。例如:

杨屋 汤家 毕岭 刘畈 汤湾 龙山 下塆 流水冲 占兴冲 黄泥塝 秋潭寺 李杜店 棋盘石 马蹄铺 枫树沟 五星庙 吕桥河 白乐山

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在地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名在原有的“专名+通名”结构基础上形成的,而原有的“专名+通名”则结合起来相当于专名出现。太湖县这种结构形式的地名大部分都是“姓氏+家+通名”和“专名+通名+行政通名”形式,例如:

何家屋 月峰岭 胡家沟 李家咀 蒋家塆 许家塝 舒家岭 新屋湾 朱家冲 斯家畈 孟家岭 孙家坂 毕岭村 乔木寨村 香茗山村 刘家祠堂 曹家老屋

表1 太湖县地名词语构成状况统计表

形式 专名 专名+通名 数量 32 241 总占比例 7.5% 56.5%

3

专名+通名+通名 154 36%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大部分都带有通名,而且太湖县地名中通名类型丰富,可以分为自然地域通名和人文地域通名两大类,蕴含着丰富的地名文化内涵。

(二)太湖县地名的语音研究 1、太湖县地名的音节特点

双音节词的大量涌现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一区别对于地名同样适用。现代汉语词汇具有单音节不断向双音节发展这一趋向。游汝杰曾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又一个从单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

[3]

地名作为人

随着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地名词也逐渐由单名转变为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如古代的“江”为今天的“长江”,古代的“河”为今天的“黄河”。

本文所研究的太湖县地名音节状况如下:

双音节地名:牛镇 三村 弥陀 望天 下塆 马庙 大山 花园 白银 三音节地名:晋熙镇 龙安村 晋湖村 好汉村 桥西村 江塘乡 何墩村 马嘶铺 朱家塆 辛家坳 毛家岭 许家塝 严家洲 程家岭

四音节地名:花亭湖村 香茗山村 佛图寺村 乔木寨村 大石岭村 汪家新屋 田祥嘴村 龙潭寨村 穆家凉亭 王家老屋 蔡家新屋 铁家铺岭

表2 太湖县地名音节统计表

双音节地名 三音节地名 四音节地名 数量 70 320 37 总占比例 16.4% 75% 8.6% 本次收集的太湖县地名中没有单音节和五音节及其以上的地名,由各音节地名在总地名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三音节地名在太湖县地名中占绝对优势。这些三音节地名主要为“双音节专名+单音节通名”和“单音节专名+单音节通名+单音节通名”的形式。不仅专名、通名完整而且音节数少,既具有区别性又便于交际,因此使用得最广泛。

4

2、太湖县地名的平仄

现代汉语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就是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具有了此起彼伏的美感。我们把阴平、阳平归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为仄声,平仄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平仄之美。地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也具有平仄之美。现将太湖县地名平仄状况归类如下: 双音节地名(70个)

平仄相间:望天、下塆、桃铺、刘畈、黄岗、下围、九田等29个,约占42% 平声相连:莲花、沙河、龙湾、江塘、花园、卓家、林冲等39个,约占55% 仄声相连:马庙、李杜,共2个约占3% 三音节地名(320个)

平仄相间:桃铺村、龙寨村、马蹄铺、马家咀、博士湾等55个,约占17% 平声相连:龙安村、汪家冲、花园河、陈家岭、董家屋等230个,约占72% 仄声相连:隘口岭、赤土岭、马畈村、界岭村、李杜村等26个,约占8% 由于四音节地名(37个)很少,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故此处不作具体分析。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音节中平声占绝对优势,平声音感强烈,响亮有力,平声相连不仅顺口而且发音饱满悠远,所以在地名使用中最受青睐。而仄声音较短,音感较弱,显得沉郁压抑。 (三)太湖县地名的语法特征 1、太湖县地名的词性特征

太湖县地名按词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名词:观音 好汉 花亭湖 香茗山 新仓 桃铺 动词:前进 创业 马嘶 东升 望天 惠民 形容词:清平 乐盛 幸福 安乐 太平

表3 太湖县地名词性统计表

词性 数量 总站比例

5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372 31 24 87% 7.2% 5.6% 根据调查归纳可知太湖县地名词汇中名词性占绝对优势,动词和形容词地名都很少。

2、太湖县地名的构词特征

汉语词汇都有其构词法,即将词汇分为单纯词、派生词、复合词,其中复合词又有联合、偏正、主谓、述宾、述补五种基本结构。现代汉语地名词汇中除简称外的单音节单纯词地名很少见,双音节单纯词即连绵词,这种地名结构形式在太湖县地名中也很少见。本部分探讨地名的构词特征,主要就其修饰语,即专名而言,其构成与一般名词大体一样。太湖县地名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单纯词:观音、弥陀

偏正型:红旗、朱河、小池、金鸡、玉泉、沙河、好汉 主谓型:龙安、桥冲、马嘶 动宾型:望天、惠民、创业

联合型:李杜、江塘、幸福、安乐、清平

表4 太湖县地名构词法统计表

构词法 数量 比例 单纯词 12 2.8% 联合型 17 3.9% 偏正型 319 74.7% 主谓型 8 2% 动宾型 20 4.7% 由于太湖县词组地名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偏正结构,此处不做具体分析。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太湖县地名中偏正结构词组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偏正结构是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既能表现特性又能体现共性,因此这种构词法在地名中广泛应用。 (四)太湖县地名的修辞分析 1、用典

用典,即借用古代诗词歌赋或神话传说等使词句变得典雅而意味深长的修辞方式。如太湖县天华镇“天华”一词即来源于赵朴初先生的一句“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天华镇是太湖进山第一镇,典型的山区,“天”体现了山

6

之高,“华”体现了物之精。天华特产是谷尖茶叶,即朴老诗中的“天华”所指。再如江塘乡境内的棋盘石一名就是来源于两仙对弈的传说:相传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曾在棋盘石对弈,一位樵夫路过,将撑篙插在地上,观看两位仙人下棋。两个仙人下一盘棋吃一个桃子,樵夫也吃了他们吃剩的桃子。下完三盘棋后,樵夫去取撑篙,发现撑篙早已烂掉了大半。回到家乡,同龄人皆已白发苍苍。棋盘石顾名思义就是传说中两仙下棋的地方,至今人们还传说棋盘石是块风水宝地呢。 2、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述事物或阐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将比喻用之于地名,给地名增添了许多趣味。这类地名都是以当地地形为本体,各种形状为喻体,喻体通俗,贴近日常生活。如牛形组、猫形湖、金鸡村、芭蕉村、金鹰村、马蹄铺、皂角湾等。牛镇就是由于三面临水,山如牛形而得名的,古称牛凸岭。 3、借代

借代是通过借用别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描述对象(本体)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本体和借体不是相似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是两个事物相互可以借代的前提条件。 在太湖县地名中,许多地名都是以借代的方式命名的,通过借用当地具有突出特点的事物,如当地山水、动物、植物、人物、行业、建筑等,作为当地的命名依据,突显当地特色,有言其名而知其性的作用,如: 海会村借村内海会寺寺名代村名;玉泉村因村内盛产玉泉岩而得名;花亭湖村以湖名代村名;莲花以植物名代地名;沙河以河流名代地名;银珠塔以塔名代地名;白庙粮站以行业名代地名;李杜店以店铺名代地名;蛤蟆石以该地一块形似蛤蟆的石头而得名。

三、太湖县地名的文化内涵

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产生了地名。因此地名具有区分作用,它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反映了本地区独特的文化。太湖县地名也不例外,本节从多方面来探析太湖县地名的文化内涵。

7

(一)反映了太湖县地域文化 1、地域特征

太湖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南麓,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属于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县城西北为重峦叠嶂的大别山余脉,县内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芙蓉寨、六省坡、天华尖等16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因此太湖县的许多地名直接反映了这种低山丘陵地形,如某某山村、某某岭、某某坂等,此类地名例如:

程岭村 富山村 塔山村 鸣山村 黄岭村 银山村 大山村 平岭村 罗山村 玉玲村 桐山村 龙山村 严姜岭 海螺岗 隘口岭 唐家坂 聂家坂 社坛岭 这些地名中有的是在山名之后直接加通名“村”而来,有的是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岭”“坂”等而来,约占总地名数的11%,且这些地名的分布地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与太湖县地形走向吻合,反映了太湖县低山丘陵的地形特征和太湖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走向。

此外,太湖县地名中不仅有许多与地形有关还有许多与土地类型有关的,并且这类地名更具地域特色,成为太湖县许多地名中的通名。例如:

塆: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如朱家塆、芭茅塆、蒋家塆、博士塆 塝:田地、沟渠、土埂的边坡,如樟树塝、吴家塝、许家塝、黄泥塝 坳:山间平地,王家坳、檀树坳、辛家坳、

畈:田地,马畈、吴畈、士畈、刘畈、元畈、王畈、洪畈 垅(垄):田埂,熊家垅、桂家垄、王家垄 墩:土堆,雷家墩、何家墩

这类地名共37个约占总数的8.7%。这类地名也反映了太湖县地形河流湖泊山地丘陵田畈交错,多小块平地而没有大块平坦的地形。 2、水文特征

山水相依,长河为县内主要河流,发源于岳西多枝山,有同义河、黑岩河、安乐河、寺前河、南阳河、白沙河、罗溪河、羊角河、青石河、大湖河、小湖河诸水入花亭湖。花亭湖是太湖县最具标志性的景点,有大别山中第一湖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太湖县水文特征有关的地名诸如:

白沙村 安乐村 同义村 小池镇 西河村 中河村 罗溪村 朱河村 涧水村

8

南阳村 河口村 吕河村 沙河村 江河村 叶河村 西湖村 胡家沟 董家桥 江家湾 魏家河 童家冲 朱家冲 新屋湾 占兴冲 吊桥河 何家冲 博士湾 这些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的地名在本次收集的地名中有80个,约占总地名数的18.7%,分布于各个流域。虽然太湖县地名中与水文有关的地名比与山地有关的地名多,但太湖县地形还是以低山丘陵区为主。这种现象是由河流两岸聚居的人口数远远大于山区造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河多桥自然也多,因此,太湖县还有许多地名与桥有关,如转桥村、徐桥镇、桥东村、桥冲村、天桥村、桥头村(现已归入何墩村)等。此外还有许多地名中带有“湾”“泉”“冲”等与水有关的字眼。这些地名都反映了太湖县水文特征。

太湖县地形可谓集山区、丘陵、湖泊、河流 、平畈于一体,这种具有特色的地形地貌完全能够在在太湖县地名中体现出来。正如禇亚平所说“不论中国或外国的地名中,体现地理性的地名是大量的。世界各民族的人民,按地理性命名的地名最为普遍,也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二)反映了太湖县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 1、经济状况

“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它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

[5][4]

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记录

文化的功能,地名词汇在漫长的演变中同样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或多或少记录着某一时期该地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状况,为佐证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提供了有力证据。

太湖县许多地名也与当时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记录着当时该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获取该地当时的市场,贸易等信息。如“桃铺”“合铺”“卓铺”“马蹄铺”“马嘶铺”“孟家店”“李杜店”等地名中都带“铺”或“店”字,说明这些地方在古代与市场中的集市、店铺紧密相关,很可能就是繁华一时的贸易集散地,也为今天当地的一些老字号店铺的存在做了注解。

再如小池乡,古称小池驿,是重要驿站,因为古时以一条驿道通过,相传唐玄宗给杨贵妃运送广西荔枝就是走的这条驿道。小池,即此地原来是一个小湖泊,后来淤为陆地。新仓镇,因清乾隆年间在此地建“漕粮仓”,故后名新仓。说明

9

此地在古代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距离新仓镇不远的白庙粮站依然作为地名存在。

结合地图分析对比可知以上这些地方附近都有河流流经,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在今天依然比周围其他地区发达。这些地名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些地方最初形成聚居地的原因而且为至今犹存的一些旧事物提供了解释。 2、宗族血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宗族血缘传统的民族。宗族的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姓氏则是一种标志着血缘关系的符号,是血缘关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用姓氏给地名命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惯。姓氏地名是人们在给一个地方命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宗族特征,便依据该地的宗族大姓或开拓者的姓氏命名,以此显示该宗族在本地域的地位。

太湖县地名中含姓氏的地名有很多,如:

陈屋 刘湾 杨家 刘羊村 程岭村 王畈村 吴畈村 何墩村 吴岭村 毕岭村 赵河村 徐桥镇 刘畈乡 朱湾村 田家村 叶河村 陈家塘 周家屋 刘家河 孙家坂 王家屋 董家屋 程家岭 严家洲 刘家大塆 陈家花屋 严家方屋 这类地名大多是“姓氏+地域特征+通名”或者“姓氏+家+通名/屋”的形式,即具有区别性又表明了宗族地位。本次统计的这类带有姓氏的地名约占总数的36.5%,包括72个姓氏,其中又以刘姓和王姓最多,朱姓陈姓和黄姓其次。这些姓氏都代表着太湖县望族,人口众多,都建有各自的祠堂,修了族谱。如王姓著有《安徽太湖王氏谱》和《太湖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上谱超万人,分居于百里、牛镇、北中等地,枝繁叶茂。陈氏也建有一世祖陈胡公祖坟,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拜的人挤满山头。虽然也许有些地名中的姓氏已经不是该地的大姓或者在该地已经不存在,但这又为我们研究该地的宗族变迁提供了线索,也使这类姓氏地名具有了历史价值。 3、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反映。当人们对一些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时就会把这种未知归于精神世界,于是宗教信仰便产生了。

太湖县是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西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在寺前镇建佛

10

图寺,是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公元561年禅宗二祖慧可,从少林寺来到太湖县华亭湖畔的狮子山、司空山一带,宣传禅宗,演化出中国禅宗的“一花五叶”。在狮子山一带至今还有藏经洞、黑洞、亮洞、二祖禅床、不涸泉、成佛崖、清静龙、泼水坡、仰天锅、对弈石等圣迹。根据《大正藏》记载:从北周至宋先后有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五祖弘忍、六祖弟子本净禅师,临济宗八代传人、临济宗杨岐派二代传人白云守端、三代传人五祖法演、曹洞宗六代传人义青投子等19位大师在太湖开设道场,栽培了“佛教三杰”清远、克勤、慧勤和道楷等一批传灯人才。寺肉身菩萨——九华山双溪的大兴和尚和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活佛”的赵朴初都出生在太湖县花亭湖畔。

太湖县内重点寺庙十多处如二祖禅堂、西风禅寺、佛图寺、海会寺、廨院寺、秋潭寺、朝阳庵、西云庵等。与宗教有关的地名有:

金钟村 真君村 圣迹村 弥陀镇 禅源村 秋潭寺 观音村 寺前镇 佛图寺村 塔镇村 马庙村 胡英寺

寺前镇是佛教名乡,古称廨院或寺前河,宋开禧初年六祖禅师曾在此建廨院寺(今已废),寺前面有一条河流流经,故名寺前。弥陀,古称弥陀寺,因镇上有一唐贞观年间的弥陀寺而得名。海会村、佛图寺村等都是因寺得名。

太湖县内这些与宗教有关的地名都比较集中,其中以狮子山、司空山一带最为突出,从这些地名中可以考察出太湖县禅宗传播的轨迹,也可以从这些历史和地名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在太湖县的传播盛况。 4、图腾崇拜

远古时期,由于人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能为力,所以自然力在人们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甚至成为决定人们吉凶祸福生老病死的神灵,人们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收到广大人民的普遍膜拜。龙,原本是人们根据现实存在的动物臆想出来的一种动物,能够施云布雨。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低下,饱受干旱洪涝之苦,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神灵能够掌控云雨,使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中国小农经济形式使龙的地位不断攀升,龙王庙遍布全国。到了封建社会龙更是成为帝王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现如今,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人们依然用“人中龙凤”比喻杰出非凡的人。“龙”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民族文化传承中不断丰富,且被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因此,一大批以龙

11

命名的地名也就成为中华地名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存在。

太湖县中龙山与长河相对,是太湖县主山,以“龙”字命名的地名有:龙安村、九龙村、龙林村、天龙村、马龙村、龙湾村、龙坪村、大龙村、龙山村、龙寨村、龙潭寨村等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太湖县人名对龙的图腾崇拜和信仰,寄托着对风调雨顺生活的企盼。 5、美好向往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把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地名作为词汇的一部

分,因人们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也沉淀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同样太湖县的许多地名中也反映了这种心愿。暴政、战乱、自然灾害等给人民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人们把求太平求安宁的心声寄托在地名中,如“幸福村”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太湖县也有一个幸福村。此外,太湖县的安乐河、安乐村寄托着人们渴望安宁喜乐的心愿;清平村寄托着人们希望清宁太平的心理;乐盛村表达了人们渴望安乐盛世的愿望;惠民村、共和村寄托着人们的政治期许。

当然,除了这些直接寄托人们心愿的地名外,还有一些地名也间接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例如那些蕴含着民间传说和反映人们图腾崇拜的地名都间接的寄托着人们的某些心愿。 6、民间传说

地名中沉淀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也从侧面呈现出普通人的文化心理。这些地名传说或关乎神仙佛祖,或关乎孝子慈妇,或关乎人伦礼法,从帝王将相到市井无赖无不反映着人们对文化心理。太湖县同样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地名的传说。

例如反映人们对超自然力崇拜的传说“雷打鸡公石”:太湖县城西乡境内白石山上有一个鸡形的大石头,时间久了,汲取天地灵气成了精怪,啄人吃,过往的行人许多都被它吃掉了。天上的雷公用雷火打它,雷火也被鸡妖吃掉了。为了捉住这只鸡妖,观音菩萨洒下一把白米(即现在的白石岭上的白色碎石),鸡妖

12

低下头去吃米,雷公就一雷将鸡劈死了,鸡头滚落成为现在白石岭下田畈中的一块大石头,即鸡公石。这一传说生动传神地解释了鸡公石、白石山、白石岭的来历。

反映人们对帝王将相崇拜的传说如“大竹村的来历”,百里镇内有一个大竹村,大竹村的来历还得从天子坟说起。太湖县包家垅的一个小山咀里有一水帘洞,洞水沸腾,水泡似莲花,有一刘姓居住在此地附近,刘姓听一风水先生说,水中冒莲花,是块风水宝地,埋葬一棺木,家中就会出天子和大将。恰巧刘姓的母亲逝世多年仍未埋葬,于是,刘姓将母亲埋葬在冒莲花的洞里,水干洞没却长出一方坟墓,即“天子坟”。刘姓母亲安葬后家中妻子也再次身怀六甲。有一包姓教书先生,知天文地理,博学多闻,算到有一刘氏要生贵子,恰巧刘氏大儿正跟着先生学习。包家有一香炉,炉内有一直金色老公鸡是天子出世时的报喜鸡。据包家十余里有一片竹林,其中有一颗大竹子,斗来粗,高耸入云,有五百个竹节,每一个竹节内生长一骑。相传竹节中的500骑就是专门为了保护天子而生长的。

刘姓大男孩每天上学时,包先生都问“你母亲生了没有?”开始时,学生总是如实回答。刘氏知晓后叮嘱孩子:“先生若再问就说已生了小弟。”次日,先生再问其事,学生按其母的嘱咐说已生了。先生听后立即回家敲打老公鸡说“快快报喜,天子出世了”,金鸡飞起,未鸣,扑地而死,先生又拿起手杖,跑到竹林敲打大竹说“兵马快快护驾,天子出世了”。只见大竹炸开,竹节里500士兵均呈上马飞奔之势,却坠地灰飞。三日后刘氏一胎生下三个男孩,却由于金鸡没有报喜,兵马已损,风水已破,几日后相继死去。如今天子坟在文革时期被毁,大竹林也不见踪影,包姓人、刘姓人也不知去向,只留下天子坟、大竹村、包家垅、刘家垅这些地名。

太湖县还有一个李杜村,村里有李杜店,相传李白和杜甫在此地不期而遇,把酒言欢。这些传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可以看出淳朴的劳动人民对帝王将相、风水宝地、名人伟人的崇拜,也为这些平凡的地方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值得人们茶余饭后反复咀嚼,为平淡的农村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四、太湖县地名文化保护及应用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地名的文化内涵直接反映了城市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又体现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然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中,随着一批新地名

13

产生,一批旧地名伴随着所承载的文化逐渐消失,因此对于地名文化保护及应用应该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提上议事日程。 (一)太湖县地名文化保护

由于太湖县经济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所以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名没有什么变更,城镇地区开发较快,新的街道、住宅区、商业区的开发,就的街道的废弃,民房的搬迁以及城市的重新规划都使地名变更,也是许多地名被淘汰。如太湖县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街“猴子井”如今已经衰败,只剩几户人家仍在,现在人们指以“老街”代称,越来越少人知道“猴子井”及其来历。城市建设与地名管理体制脱节,无形之中遗失了地名文化遗产。 1、搞好地名普查,编撰地名词典

为了让地名文化得到充分的保护,首先要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对县内大大小小的地名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类,其次积极编撰地名词典,地名词典要准确体现该地名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还要包括地名的由来、含义、起源演变和沿革。这样我们才能方便地了解地名基本知识和地方基本轮廓,使地名文化遗产的到保存。

2、保存老地名,规范新地名

在地名更新工作中,对于老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要做妥善处理,不可随便抛弃,对于新地名的命名要贯彻实行《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以《汉字拼写方案》为统一规范。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相对稳定的原则(从稳原则); 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从地原则); 便于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从众原则); 尊重当地居民历史习惯的原则(从主原则); 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从真原则); 3、增强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从历史和城市两个方面,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角度,意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使人们都能意识到地名文化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4

宣传地名文化与城市建设并不冲突,我们既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介绍地名文化,也可以在旅游景点开设地名文化展览栏,向人们宣传本地的地名文化。总之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气质。

(二)太湖县地名文化应用

综上探析,太湖县地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当今的地名建设中仍具有很大意义。例如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区的狮子山、司空山是禅宗的发源地,许多地名与禅宗有关。这些地名也能够带领游客去体验华亭湖畔独特的禅宗文化。此外,如大竹村的来历,七姓祠的传说,棋盘石的传说等既赋予地名神秘韵味又增添了游客的旅游趣味。太湖县地名文化不仅既带来了旅游业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太湖县经济的发展。

太湖县许多地名反映着太湖县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域特征十分明显,有着重要的地理价值。对地图的测绘,道路的开辟等都具有辅助作用。如那些地域色彩浓厚的通名往往能够反映那些在地图上不能表示出的土地类型。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保存和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规划中把地名命名工作做的更加完善,更加广泛的应用地名文化,使城市在不断增加时代气息的同时,富含文化韵味。

注释:

[1]王际桐.地名国家标准化[M].北京:语文建设,1998 年第 1 期,第 3 页 [2]谢蓓.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10月,第8页 [3]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4]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60页 [5]帕尔默.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4 [6]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21页

参考文献:

[1]褚亚平. 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李如龙. 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15

[4]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5]谢蓓. 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10月 [6]附会太. 南阳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D].安徽大学, 2010年4月 [7]冯志涛. 吉林省地名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5月 [8]李娟娟. 长沙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9]陶冉. 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5月 [10]徐征. 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4月 [11]刘泽玲. 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4月 [12]黄凯. 武威市地名文化探析[J].文史艺术,2014年

[13]徐莉思. 汉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以南昌市地名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年6月

[14]杨红, 吴振国. 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解析[J].学习与实践,2012年11期

[15]汪徐香. 潜山地名语言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31卷6期 [16]张斌华. 东莞地名及语言文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8月,第21卷第4

16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