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二
民生是国之根本。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直是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改善民生是第一目标。省委书记孙政才指出:“发展是„牛鼻子‟,而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把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不仅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贯穿我省整个“十二五”民生规划建设。这沁入人心的话语,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全省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表述:要坚持民生优先,坚定不移地把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作为加快发展、转变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关系,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善民生、富裕人民成为加快“转方式”的持久动力。
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下更大的力量,努力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我省将通过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和安全性民生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改善民生最重要的任务,是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为了实现这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我省“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可能把总量做大。同时在进一步扩大就业、推进全民创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种粮收入、努力挖掘劳动力转移增收潜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实现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十一五”末期的1.75倍以上,每年将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到2015年,公益岗位规模达到15万个,免费培训累计达到400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纲要》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包括全省城镇居民五项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2%,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50万人,并逐步减轻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基本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和供热问题,“十二五”全省累计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63.27万套,加快推进“暖房子”工程建设,增量扩面,让“暖房子”工程延伸到县(市),并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供热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扶助,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全省人民在发展中真正得到更多实惠。
公共服务能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就要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改善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积极推进全省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和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程度,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社会管理得到切实加强。
省发改委负责人认为,《纲要》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对23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测算分析,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将由“十一五”末期的82.27%提高到96%左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都将达到
“十一五”末期的1.75倍以上。全省城镇居民五项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全省城镇化率将从2010年的54%提高到60%(比国家规划目标高8.5个百分点),生态和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宜居省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