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2022-07-16 来源:画鸵萌宠网
心 理 学 复 习

名 词 解 释

1、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3、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4、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 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

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6、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

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周期改为25小时。

7、 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

眠诱导。

8、 心理促动药物: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

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

9、 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11、心理物理学:是指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2、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4、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15、韦伯定律:是指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这一规律最早由德

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为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 16、明适应:又称光适应。指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

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17、暗适应:是指从光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

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18、视觉色素漂白:是指人眼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酫完全脱离视

蛋白,发生漂白的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视觉色素的漂白。

19、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

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理论已有很多证据,但对视觉现象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20、视觉现象: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官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

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为正后像;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相反颜色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后像。

21、拮抗理论: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

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

22、拍音: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

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23、声音的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

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

24、知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25、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

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6、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7、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8、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29、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

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30、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

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2、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33、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

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34、图式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35、前摄干扰也称前摄抑制,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6、倒摄干扰也称倒摄抑制,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37、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等。 38、学习是指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

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9、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

构合理化。常用的有摘录、群集、划线、列提纲等。

4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是

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1、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4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3、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

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4、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

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45、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

获得的。因此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

46、人工概念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47、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48、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49、心向是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也称心理定势。

5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51、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2

52、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可以

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53、法国心理学家比内首次提出心理年龄的概念。比内智力测验由一系列难度不同的题目组成,依据完成这

个难度系列中题目的多少,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年龄,称之为心理年龄。 54、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这个智商也称为比率智商。

55、美国心理学家韦斯克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团

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56、心理测验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

57、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大量相似

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58、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59、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60、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表示。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

常模的必要条件。

61、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 62、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

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称为教育测验。

63、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 64、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65、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67、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8、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

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9、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

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

70、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71、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72、主导动机是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的重要动机。它影响并控制着其他动机。 73、从属动机是在行为动机中,处于辅助从属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的动机。 74、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76、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地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77、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78、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79、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为情绪情感。 80、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81、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82、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83、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84、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85、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 86、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

状态等。

87、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

知风格。

3

88、场依存性的人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参

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把这种人称之为场依存性。

8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

一的心理品质。

9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91、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差异的最核心的方

面,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92、人格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93、个性特质是指在一个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94、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95、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意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

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96、句子完成法简称SCT,是以未完成的句子作为刺激,让受测者自由地给予语言反应来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依据受测者的反应内容来推断受测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内心冲突等。

97、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98、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

需要。

99、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

要。

100、人际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

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101、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102、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03、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

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104、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

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10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06、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

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0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

象。

108、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或者某种规范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09、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110、心理健康: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

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11、压力也叫应激,指那些使人 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身心反应;是一个过程。 112、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113、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

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114、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

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

115、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

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体验。

116、发展心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的

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后者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117、横断研究法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方法。

118、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

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19、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知

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

120、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

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121、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构成了道德行为的必要

前提,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122、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

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123、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

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

124、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125、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

选择性。

126、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

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127、非言语沟通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128、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的目的的过程。 129、关键期: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

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130、概括:是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 131、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132、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133、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

体的过程。

134、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135、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

中的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136、检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137、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 138、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9、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5

简 答 题

1、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2、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3、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人的梦境表现出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5、催眠的原理: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一种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

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心诚则灵)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好奇) 6、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7、注意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8、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是人

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影响因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

些特征。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 9、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 (2)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

犯罪心理学等。

10、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 (1)自变量(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可

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11、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1)收集信息。(2)转换。(3)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6

12、深度知觉的产生: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

觉是由一定的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13、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14、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初步概括性)。(4)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15、心理学中观察法的概念和优缺点:

概念: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

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2)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3)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优点: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16、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主要用于(1)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2)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3)通过对不同

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注意事项: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

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17、失眠的类型: (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18、心理学研究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含义、特点:

(1)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

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下列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1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1)观察法: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 响。(2)测验法: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条件限制(4)调查法: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2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21、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一

般来说,信息的编码有三种形式,即按刺激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信息的编码对记忆非常重要,编码的方式、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

(2)保持:保持是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里,以备日后必要时提取。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遗忘。 (3)提取:提取即将存储于记忆中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是记忆的最后一个基本过程。它有两种形式,

即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7

22、记忆的分类:

(1)依据记忆的内容,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3、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

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做出反应。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你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 24、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 (2)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3)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4)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25、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3)意义学习(4)机械学习。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

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不截然对立。 按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 26、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 影响因素: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对记忆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境依存性记忆和状态依存性记忆。 (3)提取中的情绪的作用。心境一致性效应存在于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中。 27、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条件: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这说明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信息即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会

迅速消退。复述是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它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这不一定能够将信息编入长时记忆永久保持。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28、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

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除了语言之外,人类思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表象和动作。 29、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0、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定义性(6)洞察性 31、思维的过程: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32、思维的种类:(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算法式;启发式(1)手段——目的分析法 (2)爬山法(以退为进) (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 3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表征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心向 35、想象的特征: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新颖性

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想象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

8

新颖性的特征。想象有其现实依据,它与创造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正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 36、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过程: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自赫尔之后,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的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其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这一模式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研究的证明。 3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

(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

(3)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38、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在心理学上,智力与能力这两个术语经常发生混淆,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才能等等。总的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可以有多种方面的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与学习方面的能力。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即实际能力。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即潜在能力。 39、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倾向性: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功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0、创造力的培养:

(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

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和掌握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41、智力发展的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2、如何看待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个方面 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些人早熟,有些人大器晚成。

(2)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分数上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43、智力测验的种类:

(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44、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验的对象是心理特质;(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

测量工具的适应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9

45、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同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

一般能力。通用的智力测验都可视为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

又称能力倾向测验。

成就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称成绩测验或教育测验。 46、智力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 47、根据误差源的性质,信度可以分为: (1)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

(2)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

(3)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 48、一般将效度分为哪几类? (1)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3)预测效度 49、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 50、动机的产生:(动机、需要、诱因的关系)

(1)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的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

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3)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

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

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5)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需要得到满

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51、动机的种类:

需要的不同性质: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主导动机、从属动机 52、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伙伴情谊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归属于某一团体

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53、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的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 5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

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5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

(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3)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较高一层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不是绝对的。

56、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人们的行为受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2)需要层次理论,

(3)认知与期待理论:强调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动机力量=

效价×期待。

57、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区别:

(1)需要的性质不同:生理性动机又称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

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2)作用不同:生理性动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

会活动,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功感。 (3)出现的早晚不同: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

58、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两者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为了获

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59、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的区别:两者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的作用最

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 60、情绪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

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深刻性、内隐性。

61、情绪的概念及情绪的基本成分:

(1)情绪的概念: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2)情绪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

外部行为。

(3)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

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62、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哪些?

(1)面部表情,具有泛文化性,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63、情绪情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

(1)动机作用(2)调控功能(3)健康功能(4)信号功能 64、人格的本质特征:

(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 65、人格结构的系统:

(1)知—情—意系统,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

(2)心理状态系统,是某一时刻某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如意识状态、注意状态、心境等。 (3)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包括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5)自我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可保证人格的协调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66、什么是认知方式?它有哪些类型?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于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

认知风格。认知加工方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冲动型和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67、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68、性格结构(性格差异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现实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69、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气质由先天决定,性格由后天形成

(2)气质体现人格差异,可塑性小;性格体现人格心理差异,可塑性大。

(3)气质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则反映现实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4)年龄越小,气质作用越大;年龄越大,性格作用越明显。 (5)性格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气质的作用小于性格。 70、人格类型的三种模式: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2)对立型人格——内向与外向人格。 (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7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7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2)合群需要(3)自我肯定需要。 73、人际沟通的功能: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的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 74、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规范。(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中的角色。(4)群体的领导。 75、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1)信息源(2)信息(3)通道(4)目标靶(5)反馈(6)障碍(7)沟通背景 76、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和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7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去个体化;

(3)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4)从众与服从。

78、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的原因:(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力(2)责任转移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

体差异 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的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12

79、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1)社会评价的作用。 (2)社会认知的作用。 (3)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80、减少群体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

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

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81、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82、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从众指个人的观点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83、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84、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内涵: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85、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86、压力的来源:

(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87、压力的影响因素:

(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 88、压力的有效应对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13

89、挫折后的反应:

(1)攻击行为(2)冷漠(3)幻想(4)心理防御机制 90、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

具体表现:否认、幻想、压抑、转移、投射、反向、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91、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 品质。 92、焦虑的应对策略:

(1)认清焦虑状况;(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 (4)运用想象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 93、焦虑的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2)恐慌障碍;(3)恐惧症;(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 94、挫折产生的原因:

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

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95、心理防御机制的双重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

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积极意义上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依赖于心理防御机制,其结果使适应能力日趋削弱,人格和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防御机制需要我们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学会更有效地应对挫折。 96、简述毕生发展观:

(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

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为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

的结果。

97、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掌握守恒概念,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98、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

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2)情绪表现矛盾性特点,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重视,与父母产生冲突、代沟,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开始对

异性产生兴趣。

99、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 (3)道德判断的发展: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7、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

14

100、中年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家庭生活变化和事业变化等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表现:(1)中年人最不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身体不如以前健壮。

(2)进入中年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小孩长大,生活单调,孤单感增加。 (3)中年时期也是个人成熟和事业收获的阶段,但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会降低。 10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横断研究法,同一时间,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比较。

(2)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3)群体序列研究法,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10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03、复习的策略:

104、智力结构论的主要观点: 105、斯腾伯格的智力内部构成: 106、怎样防止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107、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优势: 108、人际沟通的功能:

109、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110、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

度与方向。

15

心 理 学 复 习

名 词 解 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意识: 4、 注意: 5、 生物节律 6、 日节律: 7、 催眠诱导:

8、 心理促动药物:9、 感觉:

10、超感知觉: 11、心理物理学: 12、感受性: 13、感觉阈限:

14、差别感觉阈限:15、韦伯定律: 16、明适应: 17、暗适应:

18、视觉色素漂白:19、三原色说: 20、视觉现象: 21、拮抗理论: 22、拍音: 23、声音的掩蔽 24、知觉 25、社会知觉 26、首因效应 27、近因效应 28、晕轮效应

29、社会刻板效应 30、记忆 31、感觉记忆 32、长时记忆 33、语义网络 34、图式 35、前摄干扰

36、倒摄干扰 37、记忆术 38、学习 39、组织策略 40、思维 41、聚合思维 42、创造性思维 43、概念 44、日常概念 45、科学概念 46、人工概念 47、推理 48、功能固着 49、心向 50、想象 51、智力 52、能力 53、心理年龄 54、智商 55、离差智商 56、心理测验 57、心理特质 58、信度 59、效度 60、常模 61、性向测验 62、成就测验 63、流体智力 64、晶体智力 65、动机 66、需要 67、诱因

68、生理性动机 69、社会性动机 70、外在动机 71、内在动机 72、主导动机 73、从属动机 74、交往动机 75、成就动机 76、工作动机 77、匮乏动机 78、成长动机 79、情绪情感: 80、心境 81、激情 82、应激 83、道德感 84、理智感 85、美感 86、心理状态 87、认知方式 88、场依存性 89、人格 90、气质 91、性格 92、人格特质 93、个性特质 94、共性特质 95、投射测验 96、句子完成法 97、包容需要 98、支配需要 99、情感需要 100、人际沟通 101、群体

102、社会助长 103、社会惰化 104、去个体化 105、群体极化

106、群体思维 107、从众 108、服从 109、健康 110、心理健康 111、压力 112、压力源 113、挫折

114、心理防御机制 115、焦虑障碍 116、发展心理学 117、横断研究法 118、纵向研究法 119、认知

120、社会性发展 121、道德认知 122、自我意识 123、依恋行为 124、知觉的整体性 125、知觉的选择性 126、知觉的理解性 127、非言语沟通 128、言语沟通 129、关键期 130、概括 131、抽象 132、分析 133、综合 134、比较 135、短时记忆 136、检验法 137、随意注意 138、不随意注意 139、超感知觉

16

简 答 题

1、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2、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3、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4、人的梦境表现出的特征 5、催眠的原理

6、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7、注意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44、心理测验的性质

45、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46、智力的影响因素

47、根据误差源的性质,信度可以分为 48、一般将效度分为哪几类? 49、动机的功能 50、动机的产生:(动机、需要、诱因的关系) 8、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9、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0、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 11、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12、深度知觉的产生 13、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4、知觉的特性

15、心理学中观察法的概念和优缺点 16、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

何注意事项? 17、失眠的类型

18、心理学研究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含义、特点 1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2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21、记忆的基本过程 22、记忆的分类

23、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24、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5、学习的分类

26、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7、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条件 28、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9、思维的特征

30、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1、思维的过程 32、思维的种类

3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3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5、想象的特征

36、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过程 3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38、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39、能力的分类 40、创造力的培养 41、智力发展的特征 42、如何看待智力差异 43、智力测验的种类

51、动机的种类

52、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53、成就动机的特征

5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5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6、动机理论

57、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区别 58、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 59、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的区别 60、情绪情感的区别

61、情绪的概念及情绪的基本成分 62、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哪些?

63、情绪情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 64、人格的本质特征 65、人格结构的系统

66、什么是认知方式?它有哪些类型? 67、气质类型

68、性格结构(性格差异的特征) 69、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70、人格类型的三种模式 7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7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73、人际沟通的功能 74、群体的基本特征

75、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76、人际吸引的条件

7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78、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79、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80、减少群体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81、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 82、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83、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 84、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内涵 85、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86、压力的来源 87、压力的影响因素

17

88、压力的有效应对方法 89、挫折后的反应

90、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91、挫折的应对策略 92、焦虑的应对策略 93、焦虑的类型

94、挫折产生的原因

95、心理防御机制的双重作用 96、简述毕生发展观

97、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98、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99、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100、中年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10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0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03、复习的策略

104、智力结构论的主要观点 105、斯腾伯格的智力内部构成 106、怎样防止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107、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优势 108、人际沟通的功能

109、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对群体决策的影响?110、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