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中医
第十七课 20080318-体用及望诊
由好人好保整理
大家好,志一老师还没有来,今天本来安排志一老师先讲,我来做一下补充,如果单单讲体用,上次我觉得从我这方面来说,已经把体用的大概情况说了一下,因为体用是一个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中医有一个体用,体用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哲学观,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如果宽泛的来讲有些不好讲,必须联系一些实际情况。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跟大家说过,气道中医是一个体证的一个中医学问,不是思辨的,也不是计算而得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象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他们学习哲学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近代很多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说的也不无道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中国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也不是推导的哲学,所以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这个是很正确的,而且中国很多哲学家加以辩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这种辩驳,首先大家哲学的出发点,和对哲学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哲学是语录式的哲学,或者叫启发式的哲学,或者叫比喻的哲学,因为事物非常微妙,深不可识,有句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所以不可能用人力的方法方式加以限制和推导,那么见一点而以一点来说明,这是语录式的哲学,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像这样的都是语录式的,包括后来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语录,让我们由一点而悟及其他,并非用一套僵死的推导方式来进行阐释,如果有方式,那么就是有局限,所以说咱们老祖宗的学问是体悟的哲学,最终是由自己内心感悟而得,并非来自于其他,这是我个人的认识,我记得让大家做过一个实验,双手做抱球状,停于胸前,或腹前,然后不断的拉伸,缓慢的拉伸,在这种拉伸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体会到气感,有的人感觉在拉伸过程中有阻力,就像抱着
一个气团一样,产生这种阻力,其实这是对气的一个最初的感觉,也是最直观的感觉,我们在这讲气道中医,不是说立了一个杆子,做了一些概念,让大家去记去背,没有这个意思,你去亲身体验,你才能感觉这个气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很多兄弟也练过气功,应该对气有一定感觉,对普通人来说,做这种抱球拉伸,缓慢的,非常微妙的拉伸,你不断去体会两手之间的感觉,可以说大部分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感到气感,而且这个气感是很真实,并且有不停的变化,并非是扎针灸时,麻、酥、涨、沉、痛,那种所谓的气感,上次麦多吉他们已经说了,拉伸过程中就是一个气团,后来我跟大家又说了,如果在拉伸中配以呼吸,缓慢拉伸配以深长的呼吸,让大家去体会气团的变化,不知大家下来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记得很早以前跟大家说过,希望借讲堂这个机会,让大家能够了解气道,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气道的世界,就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我们在气中而不知气一样,如果没有人向你指明,或帮助你认识,那你可能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我不仅希望大家听讲,而且要勤行,努力地去实践,并且自己去体会,因为讲过,气无处不在,流动于任何一个方面,包括他的事和他的物,古代有一个望气学,望气学在民间还在流传,可能大家很陌生,比如风角、望气,看这个整个音律,风吹灰这些东西,查其整个气机所发,这些都是关于气的一些体会和应用,或说风水呀,气见风则行,见水则止,这是在风水中一个典型的术语,风和水,风者动也,水者静也,风者阳也,水者阴也,风以动之,水以流之,或水以止之,山环水抱,山水,风水,其实这都是用来体会气机所在的要道或方法,因为我们正常人不能见气,而气托于形,所以我们必须以形而见气,就像中医经常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气必形诸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形体,来推断气机所在,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有的经脉经络,都是气所游行出入,如果找到这个游行出入的气,就像我们能够捕到猎物一样,如果找不到,就像失掉猎物一样。
麦多吉说拉伸时手一动,手关节会发出响声。这个应该属于形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来体会在呼吸之间,气机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体会和认识整个气的世界,气这个世界是无远弗届的,充斥宇内,包举六合,无处不在,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到了气的存在,
并且用气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无为而为说:拉伸的过程中,指尖会有麻的感觉,其实麻、痛涨,这些都是气机所发,但还不是你可以体会的气的状态,上次记得麦多吉已经体会到了,直接就可以体会到在中间有一个气团,两手相向时,作挤压状时,就像挤压皮球一样,会产生阻力,拉的时候也会产生和皮筋一样的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如果你手掌敏感的话,你就会明显感觉象在水中,搅动水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就像双手粘住一个气球,压和拉都会产生一定的气感,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不可能讲得太多,因为大家如果没有体悟的话,讲得多了会导致一种暗示,如果能体会到你立马就能知道什么叫气道中医的气。
妙心说:觉得两手间有气在动,发凉。你看首先你感觉的这个气感不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暗示,而是可以反复操作,反复体会,并且印象不断加深。决不是做那个试验,两个手并在一起,让一个手指长长,然后一比较,那个手指真的长长了,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把戏,不是我们所讲的感觉,如果你能持续的感觉有热或者有凉,这也算是一种气感,因为大家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气场也不一样,所以两手产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只要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以反复验证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体验,对气的一个初步的体验,天行健说,就像两手各拿一块磁铁一样,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
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也就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用在这里非常恰当。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一句“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他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他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的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的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和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
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的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不断交替,读读理论,再用于实践,这个不断的交替变化。就像有人问,这应该是运动呢,还是应该休息呢,这就陷入了典要当中,执了一个常法,什么叫刚柔相易呢?就是运动和休息相结合,劳逸结合,不可能永远运动,也不可能永远静止,在运动和静止中不断的交易变化,这样才能有阴阳相济,身体才会好,就像我们只学理论不做临床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掌握刚柔相易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下面一句是:唯变所是,也可以叫唯变是从,变就是变易,在符合常道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推演变化,不能死守成法,墨守成规,这个法和规都是指形方面的,也就是器。古代说有心学,有器学,心学为本,器学为末,就是指这个变的根本所指,一定要变嘛,不能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复古就穿古代的衣服,吃古代的饭,住古代的房子,这个是流于形迹。但古人学道的精神、格物致用的精神和方法我们要掌握,但是形式和应用要与时俱进,这个是一定的。不可能还穿着远古的衣裳过现代的生活,这个不现实。通过形式而能够启发精神,比如穿着汉服让我们怀念一下传统的文化,或者激起人们学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个是可以的,但你又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
还有人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话没有错,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就像学佛一样,小乘、大乘,小乘利己,大乘利他,自己还没有明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自己没有一定的证悟,你要去利他,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还要从根基学起,自己要有一定的体悟,不然你不知道如何利人,如果只是有一片慈悲心而没有智慧心,那么要走的路也很长,而且会走很多弯路,所以说对形,就是体用的体,这方面的追求要有,但是不能局限于体,用的方面的追求也要有,但也不能抛弃体而只要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