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宠物日常 宠物养护 宠物健康 宠物故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产融合的乡村路径

2021-02-23 来源:画鸵萌宠网
INDUSTRY CITY THINK TANK

产城智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用产业生态圈的理论诠释和构建现代农业,

有助于“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多产融合的乡村路径

撰文/冯沛然

留了农耕文明印痕,又因地、因时制宜地实现了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与农业功能拓展、一二三产融合,其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亦是重要方向。

构筑乡村产业链条

记者:如果从产业链视角解读乡村振兴,您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

张灿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也是一个产业部门,我们不妨用产业生态圈的理论去诠释和构建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主要有五种途径:

一是要打造产业链。很多人认为农村只有第一产业,其实不然,围绕着农民生产生活,传统农村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二、三产业形态,如今我们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在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创意营销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农村二三

光伏下乡对发展农村经济大有裨益

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做强做优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进行。

二是优化要素链。土壤和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优

2018年2月12日,*总书记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这给成都乃至四川人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大的鼓舞。战旗村是成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缩影,其他诸如蒲江明月村、崇州竹艺村等亦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灿强眼中的乡村振兴,既保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保

质的农产品首先是“产出来”的,要切实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重构种养结合的循环链条。在社会再生产中,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民技能培训是个长期的工作,而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工商资本对农业的兴趣丝毫未减,切忌企业替代农民种地,这不是企业擅长的,而且要付出巨大的监督成本,企业要在技术、

54 /

产经视野 / 城市聚焦

Industrial economy field of vision / City focus

销售、创意、加工等环节多下功夫、多搞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这样工商资本下乡才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培育创新链。在品种、农资、农机、农艺、加工等方面都需要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而且需要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创新还表现在农业的创意方面,特别是农业休闲、体验等多功能农业发展,需要融入文化、艺术、节庆、习俗等创意元素。

四是形成服务链。今后围绕农业生产形成的服务业态将会快速发展,要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些服务涉及产前的土壤改良、品种选育,产中的机械作业、统防统治,产后的加工流通、金融保险等环节,需要有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还需要设计不同的“套餐”,农户可以进行选择购买,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将分散的小农联结起来,同样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果。

五是构建运营链。构建运营链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化,将价值在各利益主体间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在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等项目时,如何建设和运营显得更为重要,项目背后的运营团队可能是整合了土地、农业、金融、环保、设计规划等行业的综合运营体。在运营链的构建中,除了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外,更要发挥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的关键是什么?

张灿强:中国传统农业蕴含朴素的生态保护和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具有“天地合一、因地制宜、用养结合、良性循环、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术界首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在2000多个县、乡镇、村等先后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一系列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现代生态农业实践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是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规模的种养结合逐步分离,种养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但种养衔接不够紧密,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这些本应该是宝贵的资源,由于种养循环的链条断裂,反而成为环境的污染。重建种养结合的生产体系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具有重要意义。种养结合可分为两大类,即农田尺度的立体种养模式和不同规模主体的种养循环

记者:您觉得理想中的现代生态农业应是怎样的情形?

模式。农田尺度的立体种养模式,如稻田养鱼、桑基鱼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在2000多个县、乡镇、村等先后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一系列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

产经视野 / 城市聚焦

Industrial economy field of vision / City focus

/ 55

INDUSTRY CITY THINK TANK

产城智库

林下养殖等都属于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种植和养殖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人为干预较少,主要依靠种养系统内生物间物质能量自循环过程。不同规模主体的种养循环模式通常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运用农业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技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耦合设计,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循环利用,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记者: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目前的境遇如何,如何实现保护、传承与发展?

张灿强: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作为一种遗产类型还是在本世纪初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旨在保护传统农业系统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一是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发布了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52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有15项,居世界第一。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二是探索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指导思想,初步构建了“政府主管、科学论证、分级管理、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在全球第一个发布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三是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科学研究。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从生态服务、农业历史、社会发展、农户生计与减贫、保护机制与政策支撑等视角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队伍,有关科学论文及著作数量居世界第一。

四是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推介工作。首届农

56 /

产经视野 / 城市聚焦

Industrial economy field of vision / City focus

民艺术节、中国农耕文化展、中国农产品国际交流会等重大活动,组织了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中国农业博物馆还举办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出版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等图书,拍摄了《农业遗产的启示》等系列专题片。

五是推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粮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粮农组织常

规预算进行支持,先后承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高级别培训班等,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的官员来华学习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已认定的91个国家重要农业遗产覆盖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且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很多遗产地将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宜居宜业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农旅融合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一条“遗产扶贫”的新路径。“遗产扶贫”主要表现在:

以特色物产助力脱贫攻坚。比如,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所在的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和绿春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州建设8万亩红米生产基地,助农增收1.44亿元。

以品牌效应助力脱贫攻坚。比如,拥有八千年小米种植历史的内蒙敖汉旗实施“名牌战略”,敖汉小米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世界级品牌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

以新兴业态助力脱贫攻坚。比如,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申遗成功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农户通过售卖红米、板鸭等特色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实现了增收。新化县还创造性的开展了“梯田认租”,把贫困户的梯田面向社会认租,并将认租的部分收益返给贫困户。

以古村活化助力脱贫攻坚。正龙村是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上的一个传统村落,该村保存了较为完好的房龄超百年的杆栏式板屋200多栋,也是省定贫困村,正龙村通过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了基础设施和旅游景观建设,打造了七节洞、九坊十八铺、正龙花海、民宿等项目,成立了旅游公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摘帽。

以文化自信助力脱贫攻坚。扶贫先扶志。云南红河先后出版了《哈尼古风》、《文化解读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青少年教材》等读物,通过科学研究和普及,让哈尼梯田农耕文化深入人心。新化县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遗产类型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就是活态性,这些系统虽历史悠久,但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更大。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和管理能力还远远不足,影响力和扶持力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传统村落的水准,从而影响各地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一要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与文化补偿机制。二要完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机制。健全基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指导遗产地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走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和药品开发等,有序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三要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设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鼓励跨学科综合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在遗产地应用。四要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增强动态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意识和观念,既要消除“只能保护,不能发展”的后顾之忧,又要纠正“以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的功利主义。五要强化中国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引领作用。

记者:您曾对农旅融合有过相关阐述,在您看来,农旅融合之于乡村振兴有何助益?

张灿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宜居宜业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农旅融合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农旅融合有五大典型模式:家庭农场+农事体验,农业景观+观光旅游,农业庄园+休闲度假,乡土风情+民俗旅游,美丽乡村+健康养生。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到了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低层次重复性建设,特色化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近段时间“大棚房”清理整治工作也暴露出有些农家乐、休闲农庄违规占用耕地或用地手续不完善等问题。首先要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优化功能布局,突出地域特色;其次要强化政策扶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管理部门不能因噎废食,要主动在用地管理上加强政策创设,切实解决休闲农业的用地保障问题。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信用贷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再次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在组织农户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原住民参与,防止出现工商资本对农户的“挤出”。

产经视野 / 城市聚焦

Industrial economy field of vision / City focus

/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